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别人都能慎重处世,你却如此孟浪

(2017-03-25 16:20:40)
标签:

杂谈

​​

​“三十岁上下的那几年,我碰到的每件事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日子我熬得很苦。婚姻以离婚告终,写作一败涂地,钱方面也是捉襟见肘。……”

那时候的保罗·奥斯特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文艺青年,已不算年轻。“缺钱缺到无以为继,在无穷无尽的惊惶中难以自拔”。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67/224/2196/142852187.jpg

好像从来没有富裕过。可十几二十岁,谁把穷当回事儿?年轻就是本钱,骑一辆破自行车满城晃荡,蹭别人的烟抽、宿舍住,在校门口的大排档喝到车轱辘话连天,然后踉踉跄跄跑到女生宿舍楼下大喊大叫;留长发或者剃光头、写诗、弹吉他、议论姑娘、为海德格尔争论不休……

很多男人的年轻时代,本质上和保罗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后者更荒诞、倔强、天马行空。一个渴望冒险的半大小伙儿,连高中毕业典礼都懒得参加,揣着自己打工挣来的1500多美元,跑去欧洲穷游;在避开人流的城市街巷,穿着快要破掉磨脚的旧鞋,形只影单地蹒跚游走;脚因趾甲倒长而疼痛,又听人说起“趾癌”,不免忧心忡忡。

大学4年,钱也根本不是问题,保罗甚至幻想着过一种挨饿的诗人生活。还像以前一样打零工,做那些不用太动脑子的蓝领工作,结交奇奇怪怪没规矩的人;在各种干扰中继续写作,很多作品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某一天突发奇想,要办一场奖励失败的写作竞赛,后来蓦然领悟,“设置这场竞赛的真正动因是要宣称赢家是我自己”,而那不过是因为恐惧,为自己的未卜前途深深焦虑。

班里的诗人、作家们都开始为未来做切合实际的规划。文学只能当爱好,这是普世真理。我们随手可以举出一堆作家,他们成名之前都是以各种各样“非文学”方式谋生,不少人也都穷得叮当响——据说,马尔克斯只能将《百年孤独》的下半部书稿寄给出版社,因为邮费不够。更多作家过着双重生活,靠正式工作赚大钱,然后挤出时间写作。保罗知道太多这样的例子,眼看着曾经和他一样“晃荡”的同学们回归“正途”,慎重处世,尽管忧心,焦虑,纠结,可他还是放弃大道走上“独木桥”。

多年以后,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里,保罗写道:我现在明白了我一定是个糟糕的孩子。或者,如果说糟糕不够准确的话,至少是令人失望的,我是混乱和伤感的源头。对他而言,制造出一个诗人儿子毫无意义。”

其实知道,这或许是一条不归路,眼前放着鲜活的例子。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80/224/2196/142852200.jpg

休姆,《巴黎评论》的创始人之一,曾经的知名作家,于声名鹊起时,消失于文坛。精神病院的电击疗法,摧毁了他的神经系统,只要拿起笔,双腿就会肿胀,疼痛难忍。不再能写作了,表达的欲望却“变本加厉”地强烈起来,不管任何场合,没人能阻挡得住那些在毒品的刺激下,汹涌喷薄、快如闪电、喋喋不休、无休无止的演说。休姆继承了父亲的一笔遗产,倘若安稳度日,生活应该不成问题。可他把那笔钱兑换成50美元现钞,塞给大街上的陌生人,催促他们赶紧花掉,以此“证明人类可以清醒自我、打破金钱禁锢思想的魔咒。”

保罗将他带回自己的公寓,以为只是让他借住一晚,休姆却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一群学生发现了休姆的行踪,随即挤进保罗的房间,喧喧闹闹地聆听休姆传道。无处藏身的保罗带着论文逃回母亲家,让休姆“限期离开”。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