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你看过《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没有?没看过可以看看。一位中科院的青年俊杰,放弃了高薪投身学术,却因为“孩子快到学龄了”,而他没有北京房产,单位又保障不了优质小学。终于他放下北京的一切理想与追求,去了能买下自己房子(当然也有了好小学)的南京。
任何人,包括我,看文章第一时间都是受情绪驱使的。一看到科研人员被薄待(国家及社会)而不得不放弃学术,我就忍不住转发了,还评论说“真心酸”。但是多年训练出的感觉,告诉我这里面有哪里不对——不是说别人的选择不对,而且关于这种选择的解释,有我不太能理解的地方。
吃瓜群众也能感觉到这个故事里的荒谬之处,所以段子这么讲: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拜问禅师:如果买不起学区房,该怎么办?
禅师:如果北大清华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
要是问我,我的回答跟禅师不一样。我会反问:有了北大清华海外高学历的父母,还要追求学区房做啥?
对,我们不要把“买学区房”,看成不言自明的前提,只在“买不买得起”这问题上纠结。我要先问一问:为什么要买学区房?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980450190876.jpg
北京五道口的学区房
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那你们读北大,上清华,去海外留学,是不是靠一路重点小学中学尤其是北京排名前十的小学中学?
当然有人是。但也有很多人不是。但是大部分人会冷笑/讪笑道:时代不一样了嘛,教育公平没有了嘛……
说到这里,咱们的对话进入了信仰领域。是的,信仰,就是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就看你相不相信的那片天地。
或许我跟很多人的信仰不同。我不太信仰所谓重点或名校。我知道教育资源并不平等,也知道重点名校给学生的机会更多,但是具体到“这个学生”即我的儿子,我却不太确定他从名校获得的资源与优势,值得过高高在上的学区房溢价,还有为此毁掉的父母事业追求与生活质量。
相反,虽然我明白“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的道理,但我信仰“求智”这种力量。长期的学院生涯,无疑是求智的最佳基础。我常常半开玩笑地说,欧洲学者有独身的传统,因为一方面求智是一条怎么投入都望不到头的道路,家庭琐事会变成路障;二来多读多思,对家庭子女的天生人欲相对容易抽离;第三,学者大部分都穷,哪儿还养得起家。
专业化时代,我们很难要求高学历人士都能坚持苏格拉底式的求智与诘问。但是我觉得在求学之路上走得越远,至少应该懂得学历与财富没有必然联系,知识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普遍化教育与个性化成长也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的人生由太多因素综合决定,学区房改变的权重会不会太小了一点?如果学区房唾手可得倒也罢了,如今是为了学区房改变自己职业与人生的方向,会不会太举轻若重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