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书人克劳利

(2017-01-19 11:47:04)
标签:

杂谈

​“您介意别人说您是个说书人(storyteller)吗?”必须承认,这个问题多少有些“不怀好意”,言下之意很明白,克劳利先生您虽然故事说得好,但未必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

然而罗杰·克劳利,这个以《地中海三部曲》和《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而成为中国出版界“新宠”的英国历史作家,似乎并不以这个问题为忤,反而还颇欣赏“说书人”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人们渴望听故事,真实的故事最吸引人,而且他喜欢以人为本来写历史,因为他喜欢与历史人物的交流,“喜欢来自过去的人们的声音”。按他自己的定位,他的书讲述的是人的行为,而并不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描述,也不是经济学的叙述,虽然两者都会有一些涉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历史的“真实”为代价。克劳利可以不介意说书人的称谓,但很介意“编故事”的说法。他强调自己并没有发明或者编造任何历史,比如在他的书中从来不会出现类似“穆罕默德用他的深褐色眼睛看着战场,这样或那样想”的场面,因为这显然是历史虚构。相反,他只用一手材料,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找第一手材料。由于不是语言学家,他无法阅读非英语档案,比如威尼斯人的手写文件,但好在有很多博士生做这项工作,也出版了很多关于档案史料的书,这些都成为他构建故事的原材料。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1/ninja148464518198885.jpg

充斥大量的细节是克劳利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一方面极大地支撑了历史描述的可信度,同时其电影画面般的效果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而以大量真实丰富的细节来推进故事并营造扑面而来的现场感,似乎是芭芭拉·塔奇曼、安德鲁·罗伯茨等所谓“流行历史(popular history)”作者的必杀技。当有读者问塔奇曼她有本书中关于“将军回头望了一眼港口上方的夕阳”是否为虚构时,塔奇曼回答说“当然不”,因为她在那位将军的一封信中看到他提及这个细节。

而除了一手的真实的细节外,踏勘现场也是必备的功课。为了写《八月炮火》,塔奇曼曾四处踏访一战欧洲战场,而安德鲁·罗伯茨的《滑铁卢战役》一上来就以对“四臂村”主战场的现场描述开篇。克劳利曾长期在伊斯坦布尔任教,非常享受可以真切地“重新经历一座城市的历史”的感觉:很多东西和500年前一样,很多东西比如城墙依然存在,人们可以经过穆罕穆德曾经走过的城门,可以看到曾经用过的大炮,“你可以看到穆罕穆德的船只进入金角湾有多么难,当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他很可能先将船只解体然后重新组装,因为他们是突然出现在金角湾的。你可以在实地去考察这些,非常有趣。你可以触摸到历史,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动力。”

细节 现场之后,文学的手法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克劳利对这一点似乎颇为自得,“有些写作技巧是文学手法,比如我可能会用一章来讲述20年的历史,然后用4章的篇幅介绍两周内的事件,再用大段篇幅讲述一个故事。”除此之外,他还耽溺于技术的描述,因为他对早期的战争技术很感兴趣,比如“怎么造大炮,怎么让帆船起航?”

有上述种种努力打底,克劳利言谈之间不乏和“学术界”较劲的自信。虽然他有时会担心有学者觉得他“侵入”了他们的领域,而且他们也毫无疑问会指出他的书里有各种“错误”,但他认为自己的书经过了仔细的研究,并且是为了面向一般读者,而不是专家,“我想我是无知者无畏,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