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最近,香港一家新加坡资本的连锁书店PAGE ONE全线停业了,之前行内就传说他们欠帐,行家已不再发货给他们,他们门市店面也潦草杂乱,显出一种败象来,终于捱不住,酿成一次香港最大规模的书店“执笠”事件。
http://img1.gtimg.com/microblog/pics/hv1/173/217/2177/141614933.jpg
这年头纸媒寿终正寝似乎是正常现象,香港人照常早出晚归,没什么哀悼心情。要来的总会来,差别只是迟早。
但曾经,PAGE ONE是香港极有代表性的书店,它走高档路线,目标读者为具高消费能力的中产。中英文图书均采购严谨,以美术、设计、建筑、摄影、时装、潮流等大型画册占主流,思想文化类的图书也在当眼位置,对流行读物则倾向有选择性精选的策略。他们的店面装修走高雅简洁风格,空间比较宽舒,采光适中,音乐抒情,给香港读者的印象,是类似台湾的诚品,虽然远不如诚品的多元化。
书店不景已不自今日始,业者无不在寒冬中度日,除了左派集团的书店有强大后盾之外,其余的都在捱紧日子。书店日子难过,出版自然也好不起来,整个行业江河日下,看不到前景。
信息爆炸的年代,社交媒体史无前例地扩张,生活极度方便后,并没有给人们提供更多闲暇。再加上娱乐花样日新月异,如盘丝洞一样易进难出。人们将有限闲暇分配给不同亲友圈,分一点关注时事,剩下来的就用来疯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读书至此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但实际上,世上没有比读书更便宜的事,也没有比读书更让自己增值的事。自古以来,写书的人都是各行业的专家,出版一部著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原稿丢失后要全文重写,曹雪芹写《红楼梦》要“披阅十载”,真是呕心沥血。作者写好后,要经有经验的编辑审稿,再三修订斟酌,然后还要排版、校对、制版等不同工序,最后才到工厂印刷。印一批书出来,要经发行渠道散到书店,店员要花心思摆设,作必要的宣传推广,然后你大爷一样到书店,挑挑捡捡,付钱带一本书走,你根本不知道一本书里有多少人的心血。
http://img1.gtimg.com/microblog/pics/hv1/171/217/2177/141614931.jpg
一个专家穷大半生的精力致力于专业研究,然后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一部著作,书印出来,以人人都可负担的售价在市场上流通,如此专家的学说便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资产。
有些知识未必是你实时需要的,有些需要不同的知识作参照和综合,但在大量知识融汇到你内心时,会在那里产生奇妙的反应。那时彷彿有一些先前没有的认识事物的澄明智慧产生出来了,你看问题会有不同角度,你会时常对某些事物产生灵光一闪的顿悟,你会从不同事物中间归纳出相同的规律,你会觉得面对陌生事物时,拥有比先前更细致、灵敏、深刻的感受力。
一个优秀作家将他的人生经验化成小说或散文,他对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生活细节,展示社会的真实面貌,剖析人性的复杂与人心的幽微,在那些曲折而丰富的情节推展中,暗含人生的感悟与智慧。读一部小说,不但经历了某些人的人生,还从那些陌生人的遭遇里,感染世间的真善美,荡涤心灵,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有些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空,有些人的经历与你风马牛不相及,但普遍的人性毫无例外地广披古往今来的社会。千古以下,人间都有正义,卑劣的人到处横行,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家国民族之情,放诸四海而皆准。你在没有恋爱之前,已经饱尝爱情的狂喜与折磨﹔你在未失去亲人前,已经领略骨肉撕裂的痛楚﹔你身无寸铁,已经参加过起义﹔你锦衣玉食,已经感受大厦将倾的恐惧。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