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芙蓉:花蕊夫人在岭南

(2016-12-31 13:33:21)
标签:

杂谈

岭南今年冬天暖,旧历腊月初一才降温,广东银民才从穿着单衣直冒汗一夜之间变成可以穿羽绒。

看见门外种的几株木芙蓉又开花。

木芙蓉,在岭南名头不算大。我小人之心地揣测,估计缘由两则:一是没有名句和传奇背书,二是在此地太容易种。

http://img1.gtimg.com/microblog/pics/hv1/148/159/2174/141405043.jpg

据说自唐代始,湖南湘江一带广种木芙蓉;唐末诗人谭用之,来了句“秋风万里芙蓉国”,由此那一片雅称“芙蓉国”。

成都称“芙蓉城”,市花就是木芙蓉,这个名气最大,有王室香艳故事背书,故事曲折奇情,放到今天也能拍个几十集连续剧。

芙蓉花神的封号,封给了花蕊夫人。

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有个宠妃:“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之翾轻也。”

换到乡村武侠风来解释,那意思大概就是江湖人称“比花娇”。

这位花蕊夫人爱牡丹和木芙蓉。那不叫个事情啊,孟昶一声令下,绿化工程轰轰烈烈搞起来:“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蔚若锦绣。帝语‘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http://img1.gtimg.com/microblog/pics/hv1/149/159/2174/141405044.jpg

当然,“锦城”代指成都的“锦”,指的是蜀锦,诸葛亮留下过名句:“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意思是大力发展蜀锦产业和贸易,打仗的军备银两,可就指望这个了。

话说孟昶和他的这位花蕊夫人,花好月圆之时过得极其快活,还当场写过首艳词,让文豪苏东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他四十七岁时,来了首《洞仙歌》,歌前还郑重抒发了耿耿于怀的自白如下:

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独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耳。

有时候情怀情意结这事,还真是未必适宜大规模发表。

苏大师这段话,在今天读起来,是这样的:我七岁的时候,见过眉山老尼,姓朱,名字忘了,九十多岁。她自己说曾经跟她师傅去过蜀主孟昶的宫里。一天,天气大热,蜀主和花蕊夫人夜里起来了,去摩诃池上纳凉,写过一首词。她都能详细记得。现在四十年过去了,老尼姑已经死了,没人知道这词了,我还记得起开头两句。得空时琢磨回味,这不就是《洞仙歌令》的节奏么,于是就补足它吧。

音乐声渐起,七岁时听到的艳词残本,在四十年后,苏大师自己动手创作了个足版: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天啊,花蕊夫人是苏大师的警幻仙子和女神。

来到搜索引擎年代,很想留言给苏大师,他惦记的那首孟昶原作,叫做《木兰花》: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当然,有后人考证说这是宋人隐括东坡词而成的,这谁啊真不厚道。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