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12月7日公布了年度十佳影片,着眼点是美国本土作品,不像欧洲电影刊物那样放眼世界。其中两部是正在中国公映的《萨利机长》
(Sully)和《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不过AFI的名气远不如评选奥斯卡那个“学院”(Academy),它的十佳榜单也未必有微信朋友圈的自来水有效。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59874181587.jpg
责任与超越责任
把这两部影片合在一起评,不仅仅是因为我一口气买了前后两场的票,也不仅仅因为两个故事都是真人真事,甚至也不是因为两位导演都是演而优则导——而是因为,两部影片都让我联想到了《悲惨世界》以及那部伟大经典所带来的精神震撼。
《萨利》里那个调查官是坏人吗?除了他脸上那一丝傲慢令人讨厌,他的所作所为是无可厚非的,他不能像媒体及公众那样无条件成为萨利的粉丝,他需要“找茬”,需要找出所有萨利可能存在的失职。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59740588402.jpg
这是一个健全社会应有的一环,其价值在于保护公共利益。萨利说:“他不是英雄,他只是尽责而已。”那调查官也不是恶棍,他也是在尽责。
从 这个意义讲,他们俩一直处于同一个波段,即把责任(duty or responsibility)看得高于一切,这就像冉阿让和沙威警长,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除了他俩,影片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恪守这一准则,从空姐(在美 国基本是空嫂)、救护员、消防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均是如此。萨利机长那本传记,书名就叫做《最高的责任》(Highest Duty)。
《钢锯岭》中的道斯则不同,如同总统给人物原型的表彰词里所说,他所做的事情,是“far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远远超出责任的召唤)。这部影片及这个人物的关键词,是信念或信仰。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59759215384.jpg
耐人寻味的是,当主人公受伤后被战友用绳索缓缓荡下,镜头从俯拍摇到仰拍,蓝天白云成为背景,一种宗教仪式感油然而生。但这场戏的前面跟它平行的,是日军首领切腹的场景,同样带有庄严肃穆的气氛。
这不禁令人深思:日军的所作所为不也是为了信念么?不同的是,道斯的信念使得他疯狂地救人,而日军的信念导致他们疯狂地杀人。日军为了信念,可以专门把枪瞄准医护队员;道斯为了信念,可以救治日军伤员。两者的行为都会让和平年代的普通人震惊。
道 斯是不容易塑造的角色,多一份崇高,会显得不食人间烟火,多一份狂热,则会像疯子或被洗脑者。为此,影片做了不厌其烦的铺垫——父亲的酗酒暴力、儿时调皮 误伤兄弟,等等,比仅仅受到一个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冲击更具说服力。那些上司和战友打探或取笑他是否精神有病的场景,都是站在观众视角的答疑解惑,旨在夯实 这个人物的可信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信仰但情感交流上跟普通人有较大共性的角色。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59765810219.jpg
一个多次重复的细节,是他打开女友临别赠送的《圣经》,里面夹着她的照片和盼他归来的留言。这是宗教情感和浪漫情感合二为一的笔触。如果没有那张照片,他就成圣人了,也就基本不可信了;如果没有那本书,他后来的出生入死便少了一种精神动力。
不同于萨利机长那句“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尽责而已”,道斯令人泪奔的台词是一句内心独白:“上帝啊,让我再多救一个吧。”回家冷静想了一下,这句话如果出现在剧本里,我读到多半会非常警惕,因为这实在是那个太……太伟光正了,我可能会想象拍摄的时候人物背影需要打上高光,如此才能配得上这样的台词。
英雄塑造的陷阱
我顿悟,《钢锯岭》最大的功臣是导演和演员,而剧本只是称职而已。同样的剧本,交给一个缺少才华的导演和不会演内心戏的演员,这句台词说不定会让人哑然失笑。我这是假设,但也不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