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讲真,尽管豆瓣上据说曾经出现了满分10分,甚至还有五体投体的“11分”,可我没觉得《地球脉动》(行星地球Planet Earth)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
当然,比起第一季,《地球脉动II》很多画面“更好看”了。这很大程度应归功于技术的提升。大卫·爱登堡爵士(David Attenborough)在《地球脉动II》第一集的开篇解说,就赶紧明示:“(与十年前相比)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能用全新的手段来展现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状况,让您前所未有地近距离接触动物,同时首次为您呈现崭新的野生动物生命乐章。”老当益壮的爵士对得起大英帝国的贵族声誉,他这段表述是诚实的。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1/ninja148047386046039.jpg
超高清4K摄影、无人机、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包括红外触发),这三种技术的应用,是“发生了变化”的事情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有更多的技术,比如滑翔伞和热气球拍摄、延时摄影、后期制作技术,也都继续驾轻就熟地使用,常有惊艳效果。
不要小瞧这几项技术的影响。野生动物摄像的老套路,无非是在几个方面寻求突破:视觉冲击,发现(目标),逼近(目标)。新技术因为提供了更多选择,表现力不止在原基础上“ 1”而已。无人机不仅提供了新的拍摄视角,而且对很多动物来说,可以更加逼近。拍摄效率提升,“每个镜头都可以拿来做电脑桌面”的精致,就更容易实现。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1/ninja148047360740791.jpg
至于远程控制拍摄技术,价值就更大了。因为对很多种类野生动物的拍摄,技术限制导致的差异,不是远一些和近一些的问题,不是“1”和“10”,完全就是“0”和“1”的差别:没有这种技术,你蹲点再久,也不一定能看见、拍摄到。比如雪豹,由于生物特性和栖息地环境特点,直到本世纪初,包括学界专家手中,都少有哪怕面目模糊的照片。从《我们诞生在中国》到《地球脉动II》,雪豹突然从高冷生物变成大俗流行,也正是因为红外触发、远程控制摄影技术的突破和普遍应用。
《地球脉动》第一季耗费2000天,用了71位摄影师。第二季则耗费2089天,用了42位摄影师。摄影师人数少了将近一半,用时则差不多,技术进步当是原因之一。
热爱《地球脉动II》的观众可能不会同意我的看法。我承认,《地球脉动II》与《地球脉动I》相比,确实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用制片人麦克·冈顿(Mike Gunton)的话来说吧:“如果说第一季是上帝视角,俯视着地球每个角落,那么第二季就是让我们深入这些动物们的生活,从它们的角度看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