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洪水滔天,各自过河。在大混乱的年代,艺术,既不能挡子弹,又无从解决生计,还会有什么价值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纪录片《乐满天下:马友友丝路合奏团》(《The Music of Strangers》)讲述一群被混乱时局甩出去的音乐人,如何以音乐拯救自己,打捞人心。你发现,艺术或美的意志,竟化成一叶方舟,安抚许多失魂落魄的心。
凯汉·卡勒(Kayhan Kalhor),生于伊朗一个库尔德族家庭,7岁开始学习乐器,13岁已参加国家管弦乐团演出,此后从师学艺,钻研伊朗古典音乐,尤喜古典四弦琴(kamancheh)。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身逢战乱,父母担忧儿子前程,催促16岁的卡勒收拾包袱上路,只身逃亡。不久,一颗炮弹落下,炸毁了他的家园,带走了他的家人。从死神之手逃脱,背着四弦琴的少年,去向何方?何时才能再归故里?没想到的是,等到他再回故里,竟已是古典四弦琴仅剩的少数几位传人。原本打算安家立业,在伊朗教授行将失传的古典技艺,却因多年流亡海外而被严格监控,不见容于体制。卡勒不得不再次离家弃国,与相爱的妻子天各一方。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1/ninja148038852178668.jpg
战火连天的叙利亚,如今几乎是“人间地狱”。有幸逃离的单簧管乐师基南·亚梅(Kinan
Azmeh),几经周折来到纽约,勉力维生。他看到电视新闻里满目疮痍的祖国,孩子冻死在难民营,连联合国都无法及时救济。他怆然自问:“音乐,可以挡子弹吗?音乐,连肚饿都解决不了!”他决定亲身回到祖国的难民营,去探望那里的小朋友。但他无法带去太多的食物,也无力解决那里复杂、艰难的困境,他只有单簧管,只有音乐。于是,他和一位当代艺术家结伴,为那里的小朋友展示伴乐作画,教一些简单的音乐和绘画技能。没想到孩子们开心极了,黏着他们不想走开。难民营里的音乐、画作之美,显得更珍贵,那里的孩子更应该比外面的孩子懂得美,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依然有机会保持一颗明亮的心,保有哪怕一丝的希望。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1/ninja148038837820657.jpg
吴蛮是少数的幸运儿,能在文革大混乱中潜心学得一手好琵琶。文革后考入大学,再去美国深造、工作,以她出神入化的琵琶演奏行走乐坛。等到立稳脚跟,她便迫不及待回国,为的是寻找侥幸存活、散落在民间的音乐传统。她找到了华阴老腔,被那种土地的、强劲的音乐生命力所打动。于是,以一己之力带队出国演出,四处推广这一行将消失的中国民间音乐传统。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1/ninja148038895279068.jpg
与吴蛮相似,来自西班牙加利西亚族的克里斯蒂娜·柏图(Cristina
Pato),希望保存自己民族传统中的风笛音乐。风笛几乎是加利西亚的民族象征,却在大西班牙的传统中日渐式微。她希望能将传统的风笛演奏方法,与现代音乐、与其他民族的音乐对话、碰撞、合作,却遭到族人强烈反对。但她坚持尝试用新演绎、新概念,去创造风笛的多种可能性。正如克里斯蒂娜顽强的性格一样,她的嗓音饱满浑厚,一开喉,低沉或高亢,都有着大地的野性,很难不被它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