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家-腾讯新闻
大家-腾讯新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82
  • 关注人气:1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教的祸害

(2016-11-16 13:30:31)
标签:

杂谈

​人到中年愈来愈习惯忍耐回避。譬如前些日子的所谓“十一黄金周”,我这个没有固定收入又喜欢清静的穷作者就很识相,一直老老实实待在原籍住处,也不想去一箭之遥的闹市围观疯狂消费。然而欢天喜地还是强行植入,通过朋友圈和群里的照片与视频。就那么几天,看到那么多“亲们”在长城散步到钱塘观景,你除了觉得这是不可多得的世界双重奇观(自然和“人文”交织),就连度假亦然:他们永远一哄而上。

英国作家布鲁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引用过德国电影导演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一句话:“走路是美德,旅游乃原罪。”(Walking is virtue, tourism deadly sin.)在长城散步到钱塘观景的“亲们”,该是赫尔佐格眼里的“罪人”。当然,“罪人”不会觉得自己有罪,平时奔梦累成狗,节日就该畅游;“亲们”情愿花钱,集体受虐,也许还有异样快感,可在朋友圈炫耀:我见证了大假人潮。中国人是合群的民族,这个DNA很难改变。记得前些年,有人反驳境外媒体对中国游客的“诋毁”:“中国人嗓门大?我还觉得西方人讲话鬼鬼祟祟呢。”所以,岂止嗓门大有理,热热闹闹更不出奇。十多亿人的大国,要怪,只能怪祖国大地“景点”不够多。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15/230/2155/140187640.jpg

其实放之四海,旅游在当代,早也成了“苹果教”那样的东东,所谓“旅游教”。旅游教的教主当然是金钱,成千上万信徒,虽然心甘情愿奉上钞票,却是罪人也是未必自知的受害者。然而旅游教的最大受害者,该是世界各地人满为患的各类“景点”:原住民的生活被干扰,教主和教徒形形色色的欲望,几乎改变一切生态。Gentrification是个英文字,未必都是褒义,讲的也是城市改造,但是延伸其义到旅游教,似乎也讲得通:即让一个地方面目全非。

旅游或旅游业的英文是tourism,游客叫作tourist。好几年前,我住云南大理,不知在哪个网站读到一则英文报道,作者把tourist变音成terrorist。游客变成“恐怖分子”,我喜欢这类政治不正确。最近在英国《卫报》网站看到,威尼斯民众烦了无休无止的豪华游轮“入侵”,拥到港口抗议高枕无忧环游世界的terrorist到访。幸好,这个世界还有不是一切向钱看的人。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39/230/2155/140187664.jpg

20世纪上半叶或更早之前,人类还没有当今这样的旅游教。那时交通不便或缓慢,除了有闲阶级可以游历四海,在路上的,只有出门办事的官员商贾、朝圣的旅行者和雄心勃勃的探险家。等到朝发夕至的喷气客机成了远程交通利器,更多人有了闲暇和闲钱,旅游,不论环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才有可能变成利润多多的产业,不同种族的terrorist才会横行天下。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一大进步,人都有审美心好奇心,都有权利畅游祖国或看世界。但是,就像伴随所谓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而来的雾霾,旅游教也是一个怪胎。问题并不在于旅游是否创造就业拉动经济,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了解,而是一旦成了教,它的走火入魔过犹不及,只会酿成“祸害”。

这方面,中国当代的例子太多也太不堪,不妨继续放之四海,看看西方从前的教训。一九五零年代初,以旅行文字著称的英国作家诺曼·刘易斯(Norman Lewis),在西班牙一个偏僻宁静的渔村法罗(Farol)断断续续生活了几年。他住在村里的寻常小屋,晚上爱去渔民光顾的唯一一家小酒馆,听他们用当地方言吟诵诗句,那是本地人之间的“交谈”。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