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三)
(2017-09-03 20:02:19)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策略
为落实上述三条思路,实现上述四项改革目标,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重点突破“全程优化”“多元整合”“有效转化”和“技术升级”四个方面的瓶颈。
(一)全程优化,推进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改革
以“目标精准”“情境鲜活”“问题驱动”“策略指导”为基本要求,统筹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学习活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一体化发展。即以明确的学习目标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并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强化重点,形成“三环一体”的目标达成策略。创设的学习情境既可统摄课前、课中、课后,提高情境的循环利用率,也可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需要,创设彼此关联的连续性情境,形成“三环一体”的情境创设氛围与策略。预设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要综合考虑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要求与发展阶梯,学习的主问题与主任务既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也要形成较为清晰的学习序列,形成“三环一体”的问题预设与生成策略。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的选择要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合力,既要考虑不同阶段使用学习策略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也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与学生的不同情况选用主策略,将主策略有机融人课前、课中、课后,通过不同方式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策略运用能力。通过“目标”“情境”“问题”“策略”四要素的一体化突破.促进“优效课堂”的优化升级。
(二)多元整合,推进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互动发展
一是“教”与“学”的有效整合,推进“教得自主”和“学得自主”的无缝衔接,实现“自主课堂”的优化升级。既突出学生在“目标”“情境”“问题”“策略”四要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与任务、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和解决问题、选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与能力;也充分发挥教师精要点拨与智慧施教的作用.形成“以学优教,以教优学”的互动发展格局。
二是“素养”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推进“聚焦学科”和“聚焦素养”的无缝衔接,实现“学科课堂”的优化升级。这一整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科内各知识点与不同模块整合施教,发挥学科教学的最大效益;二是在主题教学、专项活动或选修课的教学中促进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整合,既提高学科教学的生活味,也增加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含量。
三是“课程”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推进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的无缝衔接,促进教学质量与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门类,以核心素养的培育统领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以“自主”课堂和“优效”课堂的建设要求,规范和提高选修课程质量,促进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的互动发展,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有效转化,促进“学”“用”“创”“省”的有机结合
促进有效转化需要抓好“学”“用”“创”“省”四个关键。“学”,是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增加知识总量,更新知识结构,这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用”,是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创”,即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包括新的素材、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成果等,这些“新”不一定是“前所未有”,而是和自己以前相比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性环节;“省”即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以进一步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技术升级,利用信息技术助推教学改革
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建设要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必须着力做好四件事:一是硬件设备的提档升级,使课堂上的硬件能跟上课堂改革的脚步:二是优化数据资源库,大幅度增加微课数量和师生共享资源,为深入开展“翻转课堂”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助学功能;四是逐步引入现代化的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评价和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