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
(2014-06-27 21:48:38)
标签:
佛学 |
我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教材分析:
学生前面已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知道热是可以传递的。本课教学,主要研究热在固体中究竟是怎样传导的,为后面研究物体的导热性能奠定基础。
教材共安排两个探究活动:一是观察热在铁丝中的传递,意在:使学生认识到热总会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二是观察热在铁片中的传递,意在:使学生认识到热传导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屡见不鲜,但他们所建立的多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非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建构“热传导”概念。
三、在读懂教材,理解课标的相关要求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热是怎样传递的。
3.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热是怎样传递的”探究过程。
五、对于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能够做出一定的判断,但仅是借助于感觉。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看到看不见的热传递过程,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为他们搭建探究、推理的“脚手架”。因而,教学难点定位为:“将不可见的热传递现象变成可见的现象”
六、教学具准备:
为更直观形象地反映热传导的过程与特点,确保实验效果,我将准备:烧杯、热水、铝丝、图片、实物投影仪、铝锅;铁架台为教具;铝丝、涂有蜡的圆形铝片、蜡烛、打火机、火柴、凡士林、实验记录单为学具。
其中,用铝丝、铝片替代了教材设计的铁丝、铁片;增加了凡士林这一实验材料。(这些改动处理意图,将在后面教学流程里,做详细介绍)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想通过导入、新授和拓展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导入环节,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科学探究的问题
目的:是有效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便于教师做出前测,为后面有效进行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选择铝丝和热水这两种典型材料再现“热传导”现象
首先出示一根铝丝,让学生摸它是热的还是冷的。然后将铝丝的一端浸入一杯滚烫的热水中,再请学生说说,与刚才相比,这根铝丝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自然会猜想到:热能沿着铝丝从热的一端传向冷的一端的,因而另一端也会热起来。真的是这样吗?此时,让之前摸过的同学再次触摸铝丝水面外的各部分温度,验证猜想。并顺势(指着说)提出质疑:铝丝下面这部分浸在热水里会变热,但上面这部分并没有浸在热水里,怎么也会变热呢?生活中,你们见到过这种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这些现象中,热都是怎么传的?(板书:传)这个过程你们都看见了吗?
我们并没有看见热在铝丝上的传递过程,而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怎样才能看见热传递的过程呢?以这句话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二、新授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建构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一)探究:热在铝丝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热在圆形铝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它是一种很重要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活动一:热在铝丝中是怎样传递的。通过5个步骤完成。
1、互动引导:怎样才能看到热在铝丝中的传递过程。
●问题提出后,很可能会出现冷场,学生一时不能想到“借物观察”的方法,就出示塑料袋——空气是看不见的,但可以借助有形的塑料袋鼓起来,看到空气的存在。
①明确科学方法:当我们看不见某一现象或过程时,可以借助其它可见物体的变化来帮助我们看到。
②这节课,我们能否也用这种方法来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呢? 想一想可以利用哪些材料?
(学生有可能会答出:水、冰、温度计)
③顺势引导:
它们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板书:遇热有 变化
④按照这个思路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帮我们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
(继续拓宽学生思维,期待回答出:温度计、巧克力、冰激淋、黄油、奶酪)
●如果学生想到了可以利用温度计、冰块、蜡等“遇热有变化、变化可见”的物体进行观察,就顺势引导他们阐明“为什么要用这个材料、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⑸课堂上我们选哪种材料做实验比较好?为什么?
⑹(实物投影展示、介绍:凡士林)它也具有你们所说的“遇热有变化,变化可见”的特点。怎样利用凡士林帮助我们看到热在铝丝中的传递过程呢?
⑴实物投影介绍提供给学生的实验用品:铝丝(固定在铁架台上)、蜡烛、打火机、凡士林、小木棒
⑵学生设计实验,并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⑶(这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实投演示,面向全体,使每一个人都知道实验该如何规范操作):在铝丝上确定等距间隔的3~5个点、用小棒取适量凡士林均匀涂抹在这几个点上,以蜡烛为热源在铝丝的一端加热。
教材所设计的实验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常常因固定火柴时难以控制蜡(或黄油)的用量均等,而达不到预想的实验效果。因此,这里对原教材进行了处理,不仅操作简便,而且热传递的现象及进程十分明显,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热传导的表象。
2、学生分组实验前,提问:我们点燃蜡烛后,要注意观察什么?
(目的:使学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凡士林的变化上,而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热传导的特性)
3、实验后,凡士林从距离火焰近的一端先熔化, 距离火焰远的一端最后熔化,说明什么呢?
4、小结实验结果:热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板书:热→冷)
为了真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里设计了一个反馈活动,,既巩固拓展所学,也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
5、反馈:
⑴(将实验装置图中的铝丝向反方向延长一倍)推测:如果换成一根长铝丝,使蜡烛在其中间加热,热又是怎么传递的呢?为什么?
过渡语:在铝丝中间加热时,热是向两边传的。那我们换成圆铝片,热源在圆片中心时,热又是怎样传递的?
活动二、探究热在圆形铝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观察活动,往往会误认为热传导只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开展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的探究活动,意在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通过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热传导现象,从而产生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中,“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包括两个实验活动,即: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和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它们是并列关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和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删减,可以设计两种预案:
第一:
1、学生讨论,预测现象(图示说明)
2、汇报交流,学生将画好的实验报告单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并说明自己的猜想。
3、还可以给圆片哪里加热呢?(边缘)
4、讨论:要证明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进行实验。这次老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是涂有蜡的圆铝片。我们做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
5、(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点圆心)让学生指图汇报: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了呢?(根据学生汇报,画出示意图、板书)
第二、只进行热源在中心的预测、交流和实验活动。
三、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师生通过语言表述对热传导的概念作出界定:
像这样,热在铝丝中、铝片中总是从热的地方向冷的地方传递的方式叫“热传导”(板书),它是一种很重要的热传递的方式。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揭示课题)
2、(出示铝锅)分析:铝锅是怎样传热的?为什么装有塑料做的锅把儿?
(目的:让学生联系实际,把探究得出的结论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对接,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3、结束语:那么热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速度是否不一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本课设计的特点是:
1、贯穿“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学理念
总览全课,注重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研究、验证假设、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结论。在课堂里,学生完全是探究的主人,教师只是参与者;在探究中,学生主动建构的知识,在他们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深层理解”,是他们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同样,探究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
2、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探究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相互启发。精心设计的有结构、有梯度的探究活动,使整体中的各个活动紧密相连,一步一个台阶,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难点处理恰当
本课教学难点是将不可见的热传递现象变成可见的现象。五年级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突破难点,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凭借和探究推理的“桥梁”,教师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实验记录单的设计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选择的材料既恰当又精到,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细致、缜密,有效保证整个探究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