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2013-06-18 06:27:38)
标签:
教育 |
我初接触《散步》这篇文章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当时很受青少年喜欢的杂志《写作》上读到的,现在仍记忆犹新,我是被深深感动了的,以至于好多年按杂志上的标注,把作者莫怀戚当成了莫怀成。这篇文章从我步入教师这一行起,就一直被当作教材影响着那么多的莘莘学子。
和学生研读《散步》是一种享受,那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是足以感动对家庭还有责任感的读者的。家庭的责任是什么?是维护亲情的和谐美。如何让家庭和谐?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过来人,我深知是不容易的。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可也。何为鱼?儿子要走小路;何为熊掌?母亲要走大路。走大路是尊老,走小路是爱幼,“我说:‘走大路’”看来作者是把尊老放在第一位的。“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作者是考虑到儿子的,这是爱幼。于是乎很多人把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作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我不否认,这篇美文弘扬了传统美德。但我还是要问:《散步》的主旨真的是为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吗?
我们一起来看我手边的几本参考资料。
《良师教案》(语文八年级【下】)(宁波出版社)151页,“九、写作特点 1 文章构思巧妙,文意深远。……逐渐展开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两队母子之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关系,浅显而又深刻的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1》(语文八年级【下】)191页感悟中心说:“《散步》是一片隽永优美的散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展示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责任感。
我县“三为主”课堂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117页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学习重难点:重点: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难点:课文中几个人的形象分析,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我还是要问:《散步》的主旨真的是为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吗?我还得继续阅读教参。《教材1+1》187页新课导引中的题目信息说本文的创作有两大契机,其中一个是“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就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过交谈,柯尔特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这就引起了作者理性的感慨。”由此推断,即使文章的主旨不是尊老爱幼,但归结到“孝”还是能说个过去的。我仍然要问,我在反复阅读文本后,我仍不相信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是本文的主旨。即使作者站在我面前,我也许会对他说:当作品写成的时候作者已经死了。
仅就文本而言,尊老爱幼的思想是有的,但不是太强烈。爱幼,体现在两处。一、“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委屈儿子是万不得已的,但毕竟委屈了儿子。二、“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那爱幼是妻子的,母爱是动物的本能。尊老,倒是贯串全文的。我最喜欢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其中“太迟,太迟了,”“挺”、“总算”、“熬”,这些词太有感染力了。细想想,这里有太多对生命的珍爱,如果把主旨界定为对生命的珍爱,两段景物描写,也好理解,特别是第一段景物描写。
我想,如果这样理解主旨,也许会对得起作者,恐怕对不起文章中的“我”了。文本中,“我”在做什么,“我”一直在关注着母亲,关注着“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的母亲,“我”尊老,“我”有尊老的责任。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之一。与其说作者通过文章主要要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如说作者表现了应对生命的珍爱;与其说作者表现了应对生命的珍爱,还不如说作者在强化作为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
散步,就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但这次散步,“我”一点也不轻松。前四个自然段,“我”一直在为母亲着想。让母亲缓解严冬的煎熬,更主要的是缓解丧偶之痛。母亲的步履是沉重的,“我”的心情也是沉重的。直到儿子“突然叫起来”,“我们”才“都笑了”。但这对我来说,是短暂的,“后来发生了分歧”又加重的“我”的责任感。“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是在强调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
我写此拙文的的主旨是什么?是和大家研讨《散步》的主旨吗?不是。尽管我一直在谈我对教材的片面理解。我希望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向学生传输一种态度。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资料。同时也对有些老师说,面对文本,不要过于依赖教参,把教参上的片言只语摘在备课本上,因为我们知道备课本是留检查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特别重要的是要反复研读文本,不要受大家的左右,不要受教参的左右。带着学生读出我们对文本的自己的理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