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课程《石灰吟》教学设计

(2015-03-26 09:34:53)
分类: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提供的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清白忠烈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六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让无数游子为之动容的诗句,同学们还能记得吗?

 

指名背诵:《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题目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歌——石灰吟

 

3、“吟”在这里怎么解释?(吟诵、赞颂)“石灰吟”就是?(赞颂石灰)

 

二、了解“于谦”

 

1、预习课文时,让大家收集于谦的资料,谁来介绍他?

 

2、出示于谦的资料,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谦当官的时候,请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非常爱戴他。在抵御外族侵略中立了大功,他为人正直,敢和恶势力斗争。最终被朝廷中一批阴险的恶势力陷害而死。

 

三、初读感知

 

1、读通全诗。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歌。

 

2、指名朗读,结合学生的朗读学习“焚”的读音,写法

 

课后描红,仿写。

 

3、理解诗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若等闲:象平常一样

 

(1)同桌位之间交流

 

(2)集体交流,指名说。

 

(3)大家现在知道石灰的烧制过程了吧,谁来说一说?

 

(4)第三句中还包含了一个成语,就是“粉身碎骨”,我们注意诗句中是“粉骨碎身”

 

(5)小结:石灰由“石”变成“灰”全然不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建设中,为的就是把洁白的颜色留在人间。石灰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坚强不屈、乐于奉献)

 

4、指导朗读

 

四、深读品味

 

1、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说,歌咏言,诗言志。那么于谦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下面,请同学们了解一下于谦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2、视频背景资料:

 

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入侵中原,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皇帝被俘。瓦剌部落挟持英宗皇帝一直打到北京城外,明王朝危在旦息。而打败瓦剌的最好办法就是再立新皇帝,让瓦剌手中的英宗皇帝失去作用,以粉碎瓦剌部落拿英宗皇帝作为要挟的阴谋。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来,因为,这样做是谋逆之罪,虽然有可能打败瓦剌。但是,万一英宗皇帝获救后重登帝位,就会有谋逆之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杀身之祸。于是,许多大臣都主张向瓦拉投降,把都城南迁。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也完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当他看到,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在人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时,于谦感触很深。

 

(1)此时,于谦会怎么想呢?(组织学生交流)

 

(2)他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组织学生交流)

 

于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略加思索便吟出了这首《石灰吟》,他是怎样吟诵的呢?——指名朗诵

 

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他在朝堂上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他和太后一起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并亲自率领京城军民奋力杀退瓦剌,救万民于水火。但英宗获救不久,就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随后,于谦便遭到奸臣陷害,以谋逆之罪将于谦打入死牢。

 

此时,如果你是于谦,你会怎么想呢?你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吗?(组织学生交流)

 

在狱中,于谦想到奸臣当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问心无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在狱中仰天长叹——

 

当于谦被压往断头台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泪流满面前来为他送行的京城百姓,他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诉说,最后,他把千言万语都浓缩到了《石灰吟》上,于是,他手扶铁镣,仰天慷慨悲歌——

 

3、现在,大家说《石灰吟》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

 

清白:对于石灰来说是什么?对于于谦来说呢?这个词语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我们叫它“双关”

 

找一找,诗中还有这样的“双关”词语吗?(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4、500多年过去了,后人永远怀念他,崇敬他,《石灰吟》也因为于谦而被传诵不绝,《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四、拓展

 

1、同学们,关于于谦的奇闻异事,在史书上多有记载,我这里有一些材料是关于“两袖清风”的故事。请大家读一读于谦的《入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