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蝉》教学设计
(2015-03-10 19:20:40)
标签:
情感 |
分类: 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前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