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建设开展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建组容易,凝聚困难:
在课堂小组建设研究中,发现存在学习小组凝聚力不强的现象。比如:有的小组合作交流时“活跃热烈”,有的小组“气氛沉闷”,有的小组“井然有序”,有的小组“一盘散沙”。又比如:有的小组向老师提出要求:“老师,我们组要换组长,他总是训斥我们,不能组织大家很好的合作学习。”
“老师我们组不要李某某了,他不完成作业,总是给我们组扣分。”
“老师我们组换掉王某某,他太自私了,不爱展示,影响我们合作探究。”诸如此类的问题纷纷暴露出来,怎样才能让一个小组的同学既能包容组员的缺点,又能自觉纠正自身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呢?怎样才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而不是彼此抱怨呢?
对策:
首先要相信每位同学的本质都是好的。通过合作交流完全可以找到上上策,换组或者是清除某个组员才是下策。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是要促使有缺点的同学尽快健康成长起来,而不是有问题就放弃,就让他换组或把问题交给老师。
多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多看别人的优点,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和组内有问题的学生多交流,一起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改变组内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开诚布公的谈本组每个同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定目标,限时间,督促其自我完善。一个小组,一个班级,用真诚沟通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难题,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优生不愿意帮助后进生:
小组中存在学习突出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帮助后进生的情况。比如:以“梦想”小组为例,A2同学成绩优秀,但是不能够主动帮助C1同学解决学习困惑、提高学习成绩,A1总是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怕别的同学成绩超越自己,不愿意帮同组同学解答问题。这种现象各组均存在。
对策:
建议组长采用“结对子”的合作方式,即把组员分成A、B、C三类,A1—B2,A2—C1,B1—C2。合作学习时,先在“对子”间交流,再在组内交流,最后在班上交流。规定组员自上而下交流,以便让优秀生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而后要逐渐过渡到自下而上的交流,以促进后进生的发展。还可以建议组长对那些帮助别人的组员进行加分奖励。上述措施实行后,各组优生帮助组员的现象明显增多。
二、组长和组员之间相互庇护:
学习小组在组建后,由于组长工作不得力,在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上交方面存在互相包庇现象,以至于班级内评比时,引起其他小组的不满。
对策:
班干部及时深入本小组了解情况,先和组长交流,如果交谈过后,效果不佳,就考虑及时更换组长,并让班级考核小组成员严格监督,纠正不良风气。
三、组员之间存在摩擦:
在小组开展学习活动中,存在着组员之间产生摩擦的情况,比如:“智慧”小组的A1和B2同学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在课堂合作探究环节上表现异常积极。其他同学难以望其项背,进而逐渐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导致参与合作学习兴趣不浓。两位“功臣”居功自傲又满腹怨言其他组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对策:
首先让组长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确有可能存在能力的差异。能力较强的成员抢尽风头,而反应较慢的学生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可能会让他们完全丧失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然后让组长帮助弱势组员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及其危害,努力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在展示、点评环节多安排他们发言,并予以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期达到对其锻炼、提高的目的。
一、组员不服从组长的管理:
小组建设研究过程中,有组长反映组员不服从管理的情况。老师建议组长做好反思工作。比如:组长是否能严于律己,以身示范?组长布置任务时,是否使用命令的口气,显得盛气凌人?组长批评组员时是不是有事实依据?批评时能否做到对事不对人?能否做到让被批评者感到你是善意的?能否为被批评者具体指出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能否做到批评过后一视同仁?
对策:
组长要从严律己,身先士卒;关心和爱护组员;善于与组员交心;批评时对事不对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因此不能把批评搞成人身攻击,以免打击组员的积极性,或有损组员的尊严。批评时要就事论事,不要让人感觉对他有成见,产生抵触情绪。组长要采取善意的批评,具体告诉被批评者到底什么地方错了,指明应该如何改正才能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二、有的小组总是出现不发言的情况:
课堂教学中需要小组发言、展示,但实际上会出现有的组员不积极发言的情况。老师建议组长和组员做好反思工作。比如:他不发言是因为真的没弄明白吗?他是否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他是否因为胆怯而不敢站起来?是否可以在小组讨论时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督促其发言?
对策:
鼓励组员大胆发言;对于观点错误或表述不清的同学应给予帮助,千万不能嘲笑;采用轮流发言方式督促其发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