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成昆铁路上的一名无名烈士

标签:
英雄大田箐成昆铁路 |
分类: 散文杂文 |
为了弄清这个牺牲的无名烈士是谁?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新成昆铁路复线永广段通车和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0周年之际,我开启了一段漫长的追寻……
追寻成昆铁路上的一名无名烈士
作者:杨学诤
在云南省禄丰县的龙川江河谷上,耸立着一座全长1382米的大田箐铁路大桥。在这里负责铁路养护的工人师傅和附近的村民都说,这是一座英雄的桥梁。因为,在这座桥梁的7号墩里,有一位当年参加铁路建设的铁道兵战士遗体。
为了弄清这个牺牲的无名烈士是谁?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新成昆铁路复线永广段正式通车和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0周年之际,我们开启了一段漫长的追寻┄┄
一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0年来,每当火车司机经过成昆铁路南段的大田箐大桥时,都会鸣笛30秒,向与大桥融为了一体的无名烈士和为成昆铁路建设牺牲的人们表示敬意。
他们致敬的,正是桥墩里的这位无名烈士。
众口相传,当年修建大田箐大桥时,一位铁道兵战士因连续几天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40多米高、正在灌注混凝土的7号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泪将他筑进了桥墩。
今天,当我们通过列车驰骋在千里成昆线上出差旅行,还有通过驱车或徒步穿行成昆铁路部分路段感受它的艰险的时候。我们实在难以想象,脚下的这条铁路,50多年前,竟是筑路者用血肉之躯和简陋工具开辟的。
1964年8月,在毛主席发出“成昆铁路要快修”的战斗号令下,以铁道兵为首的30万筑路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集结到成昆铁路的铁路建设工地上,成他们要在被誉为“地质博物馆”的地方修建一条铁道线。
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开凿隧道427座,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由于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为了克服地势高差,全线设计了7处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
通过30万铁路建设者们7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7月1日,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正式建成通车。然而,2100多名铁道兵指战员、铁路工人和民兵,从此长眠于铁路沿线,全长1100公里的铁路,平均每公里牺牲2人。
成昆铁路的筑路史,也是一部英雄史。
负责开挖运渣作业的徐文科在隧道塌方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为了断绝战友们抢救自己的念头,保护战友们的生命安全,趁战友们不注意,奋力抓起一块石头,喊完“战友们快走,不要再管我”后,用尽全身的力气猛击自己的头部,光荣牺牲。
在蜜蜂箐隧道施工的铁道兵一师三团的干部战士,因连日强降雨导致深夜突然暴发泥石流,住宿营地休息的46名战士随着泥石流全部坠入星宿江中,被汹涌的江水吞噬……
进行隧道施工的铁道兵战士孙剑明,在排除“哑炮”时被埋在碎石堆里。等战友们从一片狼藉的碎石中扒出孙剑明的时候,烈士的鲜血早已深深渗入了祖国的大地。
担任隧道工地安全员岗位的铁道兵战士向启万,在隧道坍方时不顾个人安危,一边用肩膀顶住“咔咔”作响的支撑排架,一边高声呼喊战友们赶快撤离后壮烈牺牲。
……
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与一位位老铁道兵战士追忆这段历史的时候,当年修筑成昆线的悲壮仍扑面而来。
在寻找一名无名烈士的路上,我找到了许许多多英烈们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二
近年来,由于撰写成昆铁路相关文学作品的需要,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其中也包括各种报刊、网站上刊载成昆铁路的资料图片,还有许多参加这条铁路建设的铁道兵老战士的回忆录。
2009年6月,中国军网首次以《武警云南总队某中队深山守桥三十年》为题发表了1篇新闻稿,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是“向7号桥墩宣誓,那里面铸进了军人的灵魂”。
随后写到:“为了修建大桥,在施工工程中,三十六名铁道兵战士被埋在了塌方的隧道里。在浇灌7号桥墩时,一位年仅19岁的铁道兵战士由于疲劳过度,不慎跌入了30米深的桥墩柱心里。无论当时的硬件设施还是医疗条件,都无法和现在相比,没有先进的救援设施,即使是救出了这个战士,山上没有路,也不能及时地把这个小战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他的遗体没有取出来,于是在一位将军的主持下,全师官兵围在桥墩下,向这位战友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战友们满眼饱含泪水地用水泥将大桥紧紧地浇铸在了一起。”
“每一次传统教育,武警二支队的官兵们都会举起右手面对7号桥墩庄严宣誓:‘请放心,我们会牢记忠诚、不辱使命、为祖国守好大桥,为大桥奉献青春’!”
随后被多家媒体转发,军内外报刊电台也会在每年的清明节报道守桥官兵向7号桥墩庄严宣誓,或者对入伍的新战士进行传统教育的新闻报道,也都会在文中提到一位铁道兵小战士因疲劳不慎掉进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英勇牺牲的故事。
甚至还说这位小战士在牺牲前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在紧要关头他只说了一句“大桥修好了记得告诉我”的话,就淹没在了浇筑桥墩的混凝土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铁道兵战士把自己的血肉之躯与铁路大桥融为一体,永远保护大桥,这故事非常感人,往往被用来弘扬铁道兵精神的生动教材,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甚至一些至今健在的铁道兵老战士也对此深信不疑。
当然,也有一些读者从技术角度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一是铁路的钢筋混泥土桥墩是连续性浇筑而非整体浇筑;二是铁路桥墩的钢筋混泥土很密很稠,人是很难掉进去的;三是即便有人不慎跌落桥墩的混凝土作业面,担任捣固作业的战友也一定及时将其抢救出来。
去年3月,中国作家网转发了一篇名为《第7号桥墩》的散文,直接写出这位浇筑在桥墩里的铁道兵小战士叫熊汉俊,还说“这是他真正的纪念碑,他是永远的21岁,他是永远的铁道兵,他成了真正的龙骨甸桥的龙骨(应为大田箐大桥,笔者注)。”
那么,与铁路大桥融为一体的无名烈士真的是熊汉俊吗?
三
在云南省禄丰县黑井烈士陵园,关于熊汉俊烈士墓碑上仅有“熊汉俊烈士之墓”几个字。
“熊汉俊烈士,1948年参加革命,任八五O五部队三十七分队班长,1965年8月24日在建设西南铁路中因公牺牲,时年21岁。”这也是百度词条关于对熊汉俊烈士吝啬的文字描述。
对于熊汉俊烈士,多年前我根据熊汉俊烈士生前的战友赵锦坤和胡士良口述,铁道兵老战士许钧华整理的回忆录,并走访了部分铁道兵八师的部分老战士,撰写了一篇《熊汉俊血洒黑井隧道》的文章。
1965年8月24日,负责成昆铁路黑井隧道施工的铁道兵8师36团4营,按照要求通知各连晚饭后统一去团部操场看电影,13班班长熊汉俊带领战友们进行扩边墙作业。
因发生塌方事故,黑井隧道加固支撑排架以及上下导坑之间的夹层岩石一起倒下,造成7名铁道兵战士身负重伤,其中熊汉俊伤势最重,送到卫生队不久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并当夜安埋在烈士陵园。
这就说明,网上盛传熊汉俊与铁路大桥融为一体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铁道兵老战士许钧华是浙江省嘉兴市人,1961年入伍,所在部队是铁道兵八师36团,他不但参加了成昆铁路大田箐大桥的建设,还在退休后整理了回忆录《回眸与纪实》一书。
他还针对此事认真向昔日的老领导、老战友进行询问,大家对熊汉俊烈士牺牲在成昆铁路大田箐大桥7号桥墩的说法不认同,大家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事情。
许均华又向担任全团所有烈士安葬工作的18连老连长调查。老连长说:“我连担任了全团36位烈士的安葬任务,不仅墓地选定,还是陵园修建都是我们做的。我用党性保证,全部烈士没有衣冠冢,都是有烈士遗体的。”
这也再次说明,熊汉俊烈士没有与大田箐铁路大桥7号墩浇筑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找到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铁道兵老战士大多已经离世,至今还健在的已经很少,他们的子女对当年的历史所知甚少。
当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早日让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是第一要务。包括牺牲的人数都不太统一,近年来本人对成昆铁路云南境内进行考察过程中,发现从攀枝花至昆明大约350千米的铁道线上,牺牲了近660名铁道兵,大约每千米2名烈士。还有许多因成昆铁路建设牺牲而没有留下名字的解放军战士、民工等,他们的名字和故事都淹没在历史深处。
在追寻成昆铁路无名烈士的过程中,许许多多英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奉献的时代,看到了那一代先辈为信仰和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确定成昆铁路大田箐大桥的7号桥墩里有没有一个小战士的遗体?如果有,他的名字是不是叫熊汉俊?但是,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英雄的故事将会永远传颂下去。
2020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