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之十:沙马拉达隧道

标签:
365文化 |
分类: 成昆铁路之世界风云 |
http://s9/mw690/003BqZdZzy6GLSskY9a48&690
沙玛拉达隧道,位于成昆铁路的红峰车站和沙马拉达车站之间,全长6383.3米,海拔高度3200米,是成昆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点、跨度最长的隧道,也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隧道,有“空中铁道”和“成昆咽喉”之称。
沙马拉达是彝语,过去也写作沙木拉打,翻成汉语大概是沙马土司家居住的山谷,现在这里是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的一个乡。尽管沙马土司家族在彝族中是个大家族,但沙马拉达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沙马土司如何,而是因为成昆铁路上一条重要隧道以它命名而名扬天下。
我国隧道建设史经历了两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50年代以宝成线秦岭隧道为代表,使用钢钎、大锤、钻爆、木支撑初级支护,但全部采用人力修建,施工速度慢、不安全;六七十年代以成昆线沙马拉达隧道为代表,使用风枪钻爆,木支撑,采用分部开挖、小型机械操作,当时选线控制隧道长度7公里,已比宝成线的2公里前进了一大步。
成昆铁路上的水害,最突出的是沙马拉达隧道。这座隧道穿过白垩系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砂页岩地层,并有石膏脉填充。石质较软、易风化、断层构造裂隙发育。地表沟谷密布,地下水蕴藏量大。施工时涌水量甚大,一昼夜最大涌水量在昆明端达12000吨,成都端达 7550吨。
施工采用上下导坑先拱后墙法开挖,后为加速施工进度,改用蘑菇形开挖法。在隧道两端均设有平行导坑,共长5404米,以利施工通风和排水。成都端平行导坑施工时曾出现瓦斯,后用混凝土封闭。衬砌采用就地灌筑混凝土,漏水严重处压注水泥砂浆或丙烯酰胺水泥砂浆。全隧道采用支承块式整体道床,因地下水发育,石质松软地段的部分道床发生过下沉和开裂。隧道运营通风采用洞口风道吹入式,风机设在低洞口。直到1966年3月,工程队终于战胜涌水塌方,穿过断层破碎带,治服“水帘洞”。
沙玛拉达隧道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东北部的沙玛拉达乡,这里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山高水寒,地形复杂,紫外线强,气候变幻莫测,含氧量只有内地的70%,地理环境恶劣,曾被地质学家冷酷地定为“死亡禁区”,在这个被称为“鸟都不来的地方”,人们甚至很难准确地说出太阳从何方升起,又从哪方落下。每年有长达4个多月的冰雪天气,120多天在零度以下,150天以上刮6级以上大风。当地有一段顺口溜:“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飘雪花,七月穿棉袄”就是沙玛拉达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为修建沙玛拉达铁路隧道,352名烈士先后长眠于此。
沙马拉达铁路隧道于1959年3月开工,1963年4月停工,后于1965年5月复工,1966年11月完成主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