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棉县“悬索桥——石棉大桥”

(2016-04-23 13:05:16)
标签:

旅游

   2015年10月26日,结束了在康定的行程,于当日下午来到康定长途车站坐上2点40时分开往石棉县的长途大巴,大巴车沿着大渡河顺流一路向南,大约经过4个小时的行程,于当日晚上7点钟达到石棉县城。这次来到石棉县的目的是要参观距离石棉县城约 10多公里的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也要看一看同在大渡河上但是却被泸定桥的名声所淹没、所黯淡的这座已有70多年历史的“悬索桥——石棉大桥”。

   我汇集了一些资料写了下面小文以作为这篇博文的主题。

 

石棉大桥

   石棉县大渡河旁有一座号称当时中国第二大公路悬索大桥——石棉大桥,桥的北面是108国道,桥的南面则是石棉县城。

    从石棉车站往北走过一个十字路口,经过一个小巷,就能看见悬索桥的桥塔。悬索桥选址极为巧妙,在悬索桥上下几十公里的河道上,这里水面跨度为最小,名为“老鸦漩”(悬索桥桥头巨石阻挡河水形成涡旋,会滞留河道的漂浮物,其中的动物尸体会引来乌鸦,老鸦漩因此得名)。据说当时石达开在石棉一带连续被击退之后,最终退到的地方就是“老鸦漩”,最终没能渡过大渡河。河岸是挺立的巨岩,为悬索桥提供了天然的基石,悬索桥的钢索就深深地嵌入了坚固的岩石里面,让桥与山浑然一体。钢索从岩石中出来,穿过巨石垒砌的桥塔横跨大渡河,桥塔顶厚一尺八寸,宽九尺,下部的两根桥柱宽两尺半,厚三尺,两柱净宽有四尺之多。站在桥塔前从下往上望去,大气之势不言而喻。轻抚桥塔上用岩石雕琢的石砖,那种被风雨侵蚀过后的沧桑痕迹,能给人一种牢不可破的感觉。桥塔上石缝里衍生的杂草和雨水冲刷留下的痕迹,让桥看起来显得有些颓败,锈迹斑斑的桥面和铁索划出了3道优美的弧线,线与面结合,上下呼应着。40几根悬吊的钢索等距排开,由长变短,再慢慢变长。4米宽、110米长的桥身至今保存完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遗存于大渡河之上。塔顶部题的“石棉大桥”四个字,浮雕字体清晰可见,仿佛提醒着过往的行人它曾有过的辉煌。

   在靠县城一侧的桥头,岩石上还保留着《修建川滇西路大渡河悬索桥工记》和《大渡河钢索悬桥落成记》,两碑共用六块0.6米宽、1.2米高的青石篆刻而成。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武汉、广州沦陷,铁路、海运被切断,援华的物资只能改由缅甸进口,经滇缅公路内运。1938年9月,国民政府在重庆召开全国公路水运交通会议,制定了配合战局的两年公路试建计划。将乐西公路、西祥公路列为川滇西路,作为运输救援物资的捷径。因为川滇西路一旦修通,就可以连接滇缅公路,比从川滇东路到成都近了295公里。

   大渡河作为西南地区的一条天堑,征服它将是成败的关键,但是要征服它,谈何容易,川西道路不便,条件艰苦,施工一再拖延,直到1942年石棉大桥才得以竣工,为抗日战争转运战备物资起到重大作用,成为乐西公路与滇缅公路相连接的主要桥梁,也是当时我国第二大公路悬索大桥,建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座桥在解放战争中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50年代以前,悬索桥的桥面还是木质的,后来国民党军逃跑时把桥烧毁了,现在的桥面是重新修复的,不过桥上的钢索一直没有更换过。

   今天的悬索桥——石棉大桥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承载者,历经70多年,它依然坚挺地默默矗立在这里,仍然为大渡河两岸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也向世人证明其自身的价值。这座修建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大的悬索桥——石棉大桥,依旧坚固地横亘西南天堑汹涌的大渡河水之上,翻滚的河水在桥下形成了巨大的漩涡,人们行走在大桥上依旧感觉到惊心动魄和历史的沧桑。

 

远看石棉“悬索桥——石棉大桥”





 
 







 

造型别致的新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