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1622--1735),宜兴人,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http://s8/mw690/003Bqsv7zy6HGh7wYnBf7&690
http://s6/mw690/003Bqsv7zy6HGh7FFHL45&690
http://s10/mw690/003Bqsv7zy6HGh7MKBHa9&690
http://s15/mw690/003Bqsv7zy6HGh7Pw4K5e&690
http://s10/mw690/003Bqsv7zy6HGh7SuF309&690
http://s12/mw690/003Bqsv7zy6HGh7VxWz3b&690
http://s13/mw690/003Bqsv7zy6HGh7YhgEbc&690
http://s1/mw690/003Bqsv7zy6HGh81kyI10&690
http://s3/mw690/003Bqsv7zy6HGh88qwa52&690
http://s14/mw690/003Bqsv7zy6HGh8efetad&690
http://s12/mw690/003Bqsv7zy6HGh8lB118b&690
http://s14/mw690/003Bqsv7zy6HGh8nhAVdd&690
http://s5/mw690/003Bqsv7zy6HGh8oox604&690
http://s8/mw690/003Bqsv7zy6HGh8r2R167&690
这个器物为什么称之为“鹅型砚台水盂”,这是我本人给它起的这个名字,因为在网上没有查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法确定其名称。鹅型砚台水盂(以下简称:砚台水盂)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其上部的砚台的砚池部分,其二是下部的水盂部分。所以根据它的实际用处起了个“砚台水盂”这个名字。砚台水盂形状如一只熟睡得天鹅,其上部的平面是一个砚台的砚池,四周围边缘隆起一定的高度。在砚池中鹅的头部朝向鹅的尾部,鹅的嘴巴留有一个细长的开口,这个细长的开口就是砚台水盂的进出水处。砚台水盂的四周围分别刻画着鹅的翅膀和鹅的尾巴,底部刻画着鹅的双腿和脚。整体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称奇。
砚台水盂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无法得知,但它肯定是空的这一点没的说,我轻轻地上下左右敲击从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来,它也不是一部分实心一部分空心。可以想象它的主要结构一定是在鹅头的部分,它的奥妙之处就在于鹅的嘴部进出水上面。
砚台水盂的重量大约是一斤一两重,将它浸入水中一小时左右取出后称重,大约增加了二两左右水的重量,总重量一斤三两左右,也就是说浸入的水量很少,并不是想象的内部浸满了水。在使用时将砚台水盂轻轻晃动几下,然后把鹅头抬高一定的角度,氺就会从鹅的嘴中细细的流出,水流出的多少可视研墨的多少而定。如果不晃动它,而是将它轻轻地直立起来,水不会从鹅嘴中流出。
我向大家就介绍这么多了,我们的先人用他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让我们一点一点的去解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