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推荐“兴趣书”。在推荐书目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学生喜爱、内容健康适合学生口味的书籍。
2.从“课内兴趣”到“课外兴趣”。首先我在教学课内阅读时,从课内向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在课外上。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进行课内外联系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有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书本中来,像是讲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但在在关键时刻处戛然而止,然后让学生自己课后阅读。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当学生读完后,讲讲故事的内容,强化孩子的兴趣。
3.看“兴趣电视”。在平时教学时,我采用了通过电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看电视,例如《西游记》电视剧、《白雪公主》动画片等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看相关课外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孩子们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把学生已经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必须要进行习惯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事实上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2.要培养合理分配阅读时间的习惯。指导好学生正确分配好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要合理的分配和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在完成课内任务的基础上开始课外阅读。
(三)、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1.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印发给学生,成为阅读的主要书目。
2.教师把自己所了解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补充给学生。
3.配合所学内容,推荐一些专题阅读书目。有的小学生课外读物读得并不少,阅读能力却未见提高,究其原因大多是阅读方法不对,他们往往是一味追求书中惊险、离奇的故事情节一门心思看“热闹”,从不认真去想“门道”。结果是书读了不少,收效却不大。因此,当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一定兴趣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给班上学生上一些读书指导课,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状况,采取个别辅导,努力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作记号。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划以加深印象。
2.摘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
3.写体会。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撰写提纲。有些文章篇幅较长,语言文字相对平淡,但结构独具匠心,大家在理解其内容后整理出提纲来,从中可学到作者谋篇布局的办法,供日后参考。
5.精读与浏览。对阅读材料,我们要有选择地阅读,特别是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
(五)、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达到此目的,必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1.让学生以阅读中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口头三分钟演讲,形式不限。或介绍他们各自的阅读经验,也可以相互出题竞赛等。
2.可定期组织学生对一个阶段中大家共同读过的文章进行交流讨论,给大家一个总结提高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读书收获的同时,渗透读书方法。经典文章需要精读,必须细细、反复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努力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把书本读“薄”,使大家的思想、认识得以互补,使学生个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收获。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要在百分之七十外延伸。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改进, 争取能让学生受益多多!实在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3.赏读成诵。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比如定期开展班级美文诵读活动,评出“诵读之星”。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赏读成诵的积极性。
4.编辑手抄报。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每个学期,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结合校本课程、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根据课外阅读目标的指向,定期指导学生编制有主题的手抄报,如《名著点击》、《我心中的历史人物》、《历史寻踪》等,这样学生便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有针对性又便于指导。当然,我也有放开手的时候,不确定编制手抄报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编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去发挥,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六)、营造书香班级,为班级发展注入活力。
1.激发阅读兴趣,让爱做主。
以身作则,榜样激励。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往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班上的孩子。老师旁征博引的博学之气、清新优雅的书香之气都会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价值而发自内心的敬佩老师、爱上阅读。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坚持每天阅读,读专业书籍,读儿童书,在阅读中理解孩子,为他们的阅读提供必要的帮助,主动倾听他们的阅读体会,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凡是要推荐给孩子们的书,我必先自读。每天中午,一到教室,便和孩子们各捧一本书走进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爱上读书便是理所当然的。
故事诱读,激发兴趣。薛瑞平老师认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一定要在心里装几个童话故事,以备不时之需。当孩子们有出色表现时、课堂有闲余时间时、个别孩子因努力奖励机会时,我都会把短小精致的童话故事作为精神大餐奉送给孩子们。每每这个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有的只是一个个凝神静听的面庞和一双双清澈透亮的眼睛,而这表面的安静下隐藏的是一个个“我想读故事”的迫切心情。有了愿望就不怕孩子不读书了。我还有识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三分钟声情并茂地讲给孩子们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段,让这些精彩的故事和片段成为“诱饵”,诱导他们一时兴起寻书来读。渐渐地我发觉,班里捧起书看的孩子多起来了。
课外延伸,拓展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构建起“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1.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套的著作;
2.推荐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相关的其它文章;
3.推荐阅读所学课文作者的其它作品;
4.查找、阅读与所学课文内容相联系,但体裁、写法不同的文章。
在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下,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星星之火,必定会以燎原之势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
2.营造和谐阅读氛围,轻松参与。坚持上好每周的班级读书课。在孩子阅读起步时,我们不能奢望那些尚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在老师提出阅读要求之后就马上进入状态,总需要我们慢慢引导和熏陶。最有效的办法是坚持每节课都能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故事,可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
人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是灵魂的畅游,是精神的探险,是人本能的需求。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更加健康地成长,我们更要多想办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2年9月~2013年9月),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12年9月-2012年10月
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教师岗前培训。制定总课题方案。
2、实验阶段
2012年11月-2013年6月
深入调查和专项研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3、总结阶段
2013年7月-2013年9月
完善总结和推广运用
(1)召开课题验收结题观摩汇报会。
(2)编订实验报告文集:
学生读后感文集。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课课例。
一系列读书实践音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