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中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2013-11-21 17:13:45)
标签:

教育

文章来源:光明云校

摘要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作为中国学生母语的汉语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存在正迁移,还是负迁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在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异同,以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指出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从而使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思维方式;文化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对其所学外语究竟产生哪些影响,这是近十几年来语言研究者一直探讨的一个课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语言知识会发生迁移,一种是正迁移,一种是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指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阻碍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负迁移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赞成使用母语的人坚持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他们认为把母语用于外语学习是一种高效、省时、灵活的做法。Nation(1990)发现,如果在外语学习中使用母语,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外语学习;Swain and Lapkin(2000)发现,如果在进行语言输入时运用母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反对使用母语的人认为,母语的使用会导致负迁移现象,是产生语言错误的根源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外语时所犯的错误是“学习者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束定芳,庄智象,1996)。对比分析研究者们原来认为母语知识是外语习得的唯一的干扰因素,但后来的错误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外语错误只有一部分是由于母语知识的干扰引起的。George (1972) 指出,使用母语容易使学生养成“替换”习惯,从而诱发母语干扰。Perdue (1993)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使用母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妨碍外语的重构。

    本文拟结合母语对外语学习正负迁移的影响,指出汉语对中国学生的外语——英语的正负迁移并存。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层面和思维文化方面有着异同,因此本文指出,教师应对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即使汉语和英语千差万别,但就同是语言这一点就决定了两者肯定有相同、相似或相通之处,也就是说汉语对英语学习肯定能产生正迁移。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上。

(一) 语音

    汉字的读音是由拼音构成的音节组成,拼音分成声母和韵母,韵母有单韵母和复韵母。英语单词的读音是由音素构成的音节组成,音标分元音和辅音,元音有单元音和双元音。汉语的音节中不能缺少韵母,就像英语的音节中不能缺少元音一样。汉语声母有鼻音m、n,边音l和翘舌音r等,英语辅音也有鼻音/m/、/n/,边音/l/和卷舌音/r/等。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发元音音素/i:/、/u:/和/a:/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和a。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二) 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基础的要素;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意义词汇和联想意义词汇。英语的理性意义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汉语有很多表示意义的偏旁,如,江、湖、河与水有关,这点与英语的单词由很多有意义的词根、词缀构成类似。因此记忆单词时,不妨和这些词根、词缀联系起来,如:un-(not不),re-(again又、再),-less是含有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后缀。用这种方法可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进而促进正迁移。

(三) 语法

    英汉两种语言虽属不同的语系,但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如:I like math. 我喜欢数学。即汉语中“S+V+O”结构。

三、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国内外诸多学者发现,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阻碍其发展。那么,英语作为中国学生的外语,也同样受其母语——汉语的负迁移影响。下面本人拟从英汉语言在其思维差异影响下在语音、语调、词汇、词义、语序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及英汉文化的差异,谈一谈汉语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一) 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化。语言受思维支配,它离不开思维;同样,思维也离不开语言。思维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它必须以语言为形式。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

    2、母语思维与外语思维

    由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在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关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但两者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不带有深深的母语思维烙印是不可能的。由于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必然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这是英语在中国“本地化”的结果。

    所谓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不同的只是用以表达和理解思维内容的语言材料不相同,思维方式略有不同,思维的共性并没有改变。汉语中称“书”,英语中称为“book”,指的都是“装订成册的著作”(《现代汉语词典》)。苏联语言学家别利耶夫认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及物质生活条件,这种相异的客观现实在应用思维的概念体系及物质外壳——思维和外语时必有所反映。

    人类思维不仅具有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民族性,这种个性突出地反映在人类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对于每一个在汉语语言里生长,并继续受着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很难达到完全用外语思维的水平。

    3、英汉思维差异在其语音、词汇、词义、语序上的表现

    (1) 汉语语音负迁移

    汉英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不同,音位的分布互不对应,发音也各不相同,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音时易用母语中接近的音去顶替英语语音。在语音系统中,英语音素比汉语多,英语元音20个,辅音有28个;而汉语单元音和复元音韵母共19个,辅音21个。英语辅音系统中有复辅音[st]、[sk]、[pl]等,在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音现象,受汉语发音影响,中国学生易把复辅音分成两个音位来念。

    (2) 汉语语调负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不仅发音不同,在韵律特征方面也各有其规律。汉语是将音调特征作为词的结构的一部分,因此汉语被称为声调语言,即汉语中的音调可区别字义,如:“鸡”jī “急”jí“挤”jǐ “季”jì。而英语却大不相同,在英语中音调随句子或短语的需要而变化,单词的音调变了,其意义不变,因此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英语用语调表示说话者的情感、想法,因此中国人说英语时最难把握语调。

    (3) 汉语词汇的负迁移

    汉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英民族善于抽象思维,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如: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英语的抽象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加词缀,尤其是后缀)从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派生而来的,如:表“性质、状态”的后缀有“-ness”、“-tion”、“-ity”、“-hood”等;而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式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汉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

    词语同义结构的现象也体现了汉语思维特性,如:道路、美好、呼唤、死亡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求和谐,求对称、平衡的思维模式。英语同义词的结构也有,但不如汉语普遍,主要见于少数成语,如:wear and tear(磨损)和一些拟声词语中,如:ding-dong,tick-tock。

    英语中名词的可数与否与汉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像news,glass,paper等这样的物质名词是作为不可数名词处理的,而在汉语中他们却是可数的。

    (4)汉语词义的负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中许多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不一样,因此词义的不对应关系相当复杂。就拿词汇搭配来说,汉英词组并不是词组中各个词项的意义的简单对应。如:“红塘”为brown sugar,不用red sugar。在汉语中,人们喜欢用“红”字来搭配组词,因为它蕴涵着“吉祥、成功、喜庆”等意思;而英语中的red除代表具体颜色之外,还有“愤怒、危险”等含义,如:be in red意为“亏空、赤字”。还如:清咖啡应为black coffee而不用clear coffee。

    (5)汉语词序的负迁移

    不同的民族,往往因其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着不同的语言传达顺序。英语民族的思维反映现实的顺序主要是: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这一思维习惯所引起的语言传达模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以及较长的定语必须后置等;汉语的思维方式则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这一思维习惯所引起的语言传达模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以及定语必须前置等。

    由于受到汉语语序以及寻找对应词的影响,学生常会写出这样的病句“There were many people went to the party yesterday”,“He is finding an excuse for his late”等。中国学生完全按照汉语句子的顺序或按照一对一的方式组织句子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学习者往往忽视了两种语言在语序排列及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不加比较地将对应词按照汉语表达的方式对号入座,这必然会出现中文式的英语。

汉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决定了英语语言的空间结构,汉族人感知世界是与自然完全合拍的,即处于与自然统一的整体结构中,有一种内在的时间顺序逻辑。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时往往受了这一内在影响,在用英语表述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会按照汉语时间顺序。如:“下班后我回家”总是用“After work went home”, 而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work”这种结构。虽然这两种句式都正确,但仍可反映出两种不同时间观念在英语句式中的差别。另外,汉语中的因果、条件、假使状语从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而英语较灵活。如:

1)As the weather was fine,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前置)

    由于天气很好,我们决定爬山。(前置)

    2)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后置)

    因为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前置)

(二) 汉语文化负迁移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

    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它的全部;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了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规则。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2、英汉文化差异在其语言上的体现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英语学习必须与西方文化习得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人们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如:在致谢时,英国人自信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谦虚地答“过奖、过奖”,“哪里、哪里”;外国人收到礼物,马上打开,连声叫好;中国人收到礼物,放在一旁,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他贪心)。

    在某些特定交际场合,英汉两种语言往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交际过程中,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人重感情,英美人重隐私;英美人见面长谈天气,因其不涉及隐私;中国人见面长谈生活细节,比如:“去干什么呀?”等,可是许多中国人将汉语习惯也移到英语中,碰到英美人士也套用“Where are you going?”自然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中国人在请别人帮忙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常以从句开头,且没完没了,说了好半天才切入正题,将主句说出来。而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习惯上将主句放在前面,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句置于后面。

四、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迥然相异,他们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而在英语学习中,正负迁移是并存的。教师在发现正迁移规律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因为,外语学习的一切活动都直接、间接地,或强或弱地受到母语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教 学中教师既要注意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即把两种语言相同的地方告诉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也要重视汉语负迁移的干扰作用,避免学生把已有的母语经验迁移到相异结构上来。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减少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呢?本人认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必要、适当的汉语与英语的对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两种语言在语音、语调、构词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受影响可能出现的负迁移现象,使学习者自身建立起来某种抵御本族语负迁移的能力。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辨别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经常总结语言规律,使学生从根本上克服母语的干扰。

    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恰当利用迁移规律。如:对语音方面易出现的负迁移,可通过音位对比和模仿等方法加以克服,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对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应帮助学生了解汉英词汇的各种不对应现象。在词汇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单词的表层意义上,既要教授语言的搭配运用,也要教授它的文化内涵;在课文讲解时,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讲解,并多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汉英两国文化的不同;对于句法规则方面的负迁移,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后,应及时地转入英语句法规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英语句型造句。

    学生在尝试使用英语表达思想时,由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不完善,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总是受汉语的影响。而语言体现思维方式,了解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比较二者在其语言上的特征,在英语学习时有利于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从汉语与英语间的异同入手,分析了汉语作为中国学生的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汉语以其特有的体系促进或干扰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产生,进而促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u Zhuanglin.  Linguistics.A Course Book[M]. Second Edition. Bei 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2].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First Edition. 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

[3].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4].罗立胜.从英汉差异看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 山东外语教学,1997(2)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0.

[7].孙晓青.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J]. 外语界,2002(4).

[8].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9].王俊菊. 助跑器?绊脚石——  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 [J] .现代外语,2003. 10

[10].袁彩虹,郎红琴.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11].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12].赵忠德.母语、外语与思维[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文章来源:光明云校 http://www.iseeschool.com/itbme/space.php?uid=257&do=blog&id=2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