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摄泉州 |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这条街指的就是泉州骑楼建筑群的所在之处——中山路。位于老城区的鲤城区闹市中心,南起江滨北路,北至钟楼,全长近3公里,分为南路、中路、北路,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据悉,泉州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沿街两排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沉淀了唐宋以来泉州各个时期的故事与历史。一家家传统老店一字排开,居民们保留着不变的生活习俗,“古早味”成为这条街巷最美的风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这种建筑很闽南,顺应闽南气候特点和建筑风格,实用又美观。
2月7日上午,走过西街,再逛中山路,发现从打锡巷至钟楼(北路),这段街区已提升改造,换然一新,环境更加优美,顺应时代潮流,服装店、鞋店、歺饮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很多古店已改头换面,但沿街保存古店的店名,如新华书店、民主棉布商店、罗克照相馆、大上海理发店等早期著名店还保留店名。街道更美,春节前,大家都比较忙,游客较少,街上人流量不大。街道边两排树被砍掉了,失去了原来特有的植物绿色美景,有点可惜。
以为图片是提升改造前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