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清古村落(西递)——徽州行(七)

分类: 游记摄影 |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
精湛的艺术精华:西递有99条高墙深巷,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古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纵观那些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石雕门框、漏窗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据悉是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古徽州之砖、木、石雕堪称“三绝”,体现古代西递人才杰出和辉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中院所对的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松石图”,“竹梅图”,雕工精湛,高雅别致。西园这种比较看重庭院设计的布局在西递这样的乡间并不多见.价值10万美元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至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



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