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评课稿
许洼小学
张梅香
近期,我在郾城实验小学听了任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任老师这节课体现出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任老师在这方面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真实效应。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
任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如“你认为他的方法怎样?”“你有不同的方法吗”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学生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自学自悟主动探究知识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能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求平均数的多种算法,任老师不是直接传授,而是通过步步引导、启发,如在渗透“移多补少”这种方法时,向学生提出“不用计算你能平均分吗?”,学生很快想出了利用移多补少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数再平均分,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然后老师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吗?”在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后,任老师设计了求“学生平均成绩”一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灵活地选用合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必要的。
但是,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是完美的.这节课任老师是以“四个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为主题展开讨论的,学生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有学生想出这样的方法:
14-11=3
12-11=1
15-11=4
1+3+4=8
8÷4=2
11+2=13
老师未考虑到这种方法,当学生说出这种方法时,老师只是简单的总结了一句,而没有根据这种算法进一步探究说明,所以只有个别学生明白这种算理.此处应说明白“以11为标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算出多出的数,然后再平均分”.由此,我们还可以引导探究另一种运算过程:15-11=4
15-14=1
15-12=3
4+1+3=8 8÷4=2 15-2=13 .
总之,任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