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一件怡情冶性的事儿。对于好书来讲,注重的也许不是读的遍数多少,一见钟情也不失为一种心灵的激情碰撞,这几日有幸拜读《听王君老师讲作文》启扉之时,即是全新的体验。王君老师的字字句句中间,阐述着对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透露着对课堂管理的拔新领异。对我来讲,可谓是受益匪浅,感受颇深。现在我就把自己的收获简单汇总一下:
一、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不是老师所布置的所谓的“作业”,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亲身体会。正如王君老师在初中所写的《十九勇士》一般。这样洒脱的三千字发自内心的去写作,才会触及内心。让写作成为自愿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审美是一种艺术,用文字把世界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观察去看事物,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对自己的课堂,“套路太多”。作文指导,需要自己静心,专研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堂,学生方可受益匪浅。
三、写作从虚假回归真实,但也要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这也是艺术。充满期待的地认真观察用心去体会,相信就不会无从下笔,文章也不会太空洞。敞开对美好事物的无条件的恒久的追求与向往。用心来写作
四、好的文章要反复修改,虽然我们看到的都是王君老师指导初中孩子的写作例文,初中的孩子有一定的积淀,对于小学而言,个人认为:修改文章病句,矫正错别字,结构等基础为首要。细节刻画人物,环境渲染,磨砺文笔,增添文采等等可循序渐进。
五、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文采并不是华丽的代名词,更应该是准确而深刻的思想和真诚坦率的情感。”学生朴实的表达,是创作的原材料。教师的点评,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节,让赞美自然地萌芽。最后积累了王君老师的一句话“老师啊,在你要求孩子用心写作之前,你得先捧出一颗心来啊!”感触颇深,触及心灵。
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这本书,将会是我寝榻前不可或缺的睡前读物,将会是我教学时指点迷津的参考。书伴我成长,我和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