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学期在读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书中第三章提到:一堂好课。读到这里时有很多感触,俗话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作为老师“好课”怎样炼成的?相信每一个人都各有所见,但不管怎样,努力让自己上出一节好课,应该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好课”是看不出教师“教”的痕迹,师生互动,对话,是教师引领学生,探奇揽胜的一段生活,然而却是“自然”的旅程,看似教师的随便聊天,可课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就如旅途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都是教师精心备课的结果。
这样的课,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学生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因此,上课之前,与上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这节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课前,你是这样的你,我是这样的我,课后你还是这样的你,我还是这样的我,那么我们就白白虚度了。
一堂好课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一定是体现教学艺术的课,教师的润物细无声,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投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在整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