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写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2014-03-19 11:53:38)分类: 学法指南 |
看图写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龙凤区第五小学
在去年的一年级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看不懂图、写不出话来;写出的话呆板、没有生气;表达不清、语无伦次等。这里,我就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教学,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会观察图,不知道图上是什么内容,写不出来。
“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这是大纲对低年级作文的主要要求。毫无疑问,“写”的前提是“观察”,“连句”的关键就在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较差,在观察时没有目的性,东看看、西看看,抓不到重点。例如,一年级的看图写话《植树》,图上主要内容是:春天,教师带领同学们在校园里植树。图上画的顺序是:左边的图中有一个女孩在给小树苗浇水,中间的图中画的是一个教师在刨坑,右边的图中画了两个同学,其中一个同学扶着树,另一个同学在给小树培土……一些同学习惯从左往右地观察顺序,写出这样的句子“春天来了,老师和同学们在植树,小红先给小树浇水,然后老师刨坑,小明给小树培土。”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植树劳动过程来观察图画内容。
2、学生虽然看懂了图的大意,但写出的话没有生气。
一方面,长期以来,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较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学生家长在这方面也不一定做得到位。因此,缺乏了对社会生活直观、深刻的认识,学生就难以写出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了。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方面做得也还不够,学生只懂得看到什么写什么,不能写出自己富有创意的想法。
例如,一年级的看图写话中有一幅美丽的春天公园图,图上有红红的太阳、飞翔的燕子,湖边有青青的垂柳、粉红的桃花,湖面碧波荡漾,湖中有一艘小船,上面坐着一家三口在游春……题目的要求是:仔细看图,说说图里都有什么,再写下来。一些同学这样写:“有三个人在划船。”这么一幅美景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俗话说:“天真烂漫,童言无忌。”学生的生活应丰富多彩,感情坦白而直露,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远比成人要丰富得多,所以,看图写话不仅是要让学生写出图中的内容,更要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也应新鲜生动,具有个性。
3、学生写出的话语无伦次,表达不清。
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写话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因为“按一定顺序观察”,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思维,有了一定的顺序思维也才会有按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使他们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另外,低年级写话训练是按“练句——连句”的程序安排,即先以写好一句话为主,再进行连句成段的句群训练。所以,刚开始学习写话的时候,要求不能过高,可以只写一、两句话,只要能说清楚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就行了。有时时间、地点可以不写,只写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可以的,只要通顺,哪怕一句也行。
二、改进的几点思考:
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儿童来说,未认识的事物很多,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认识事物,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环境,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找春天的活动,也可以观察蚯蚓、蜗牛等小动物,写观察日记等等,还可以利用假期让家长带城里的孩子到农村走走。另外,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参加各种游戏,看幼儿节目,参观等,尽量让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就不愁写不出话来。
2、训练学生会“看图”。
(1)激发兴趣,引导看图:
对于一幅无声而静止的画面,要让学生看出“动画”来,这是一个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由此,我觉得对低年级写话的培养首先应该是对写话的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是激发学生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学生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写出精彩的语言。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
学生把写作当作愁苦还是快乐,兴趣的培养很重要。但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欲望,进而慢慢过渡到“我要写”。
同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看图说话、写话,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它是根据一定的画面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展画面内容,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和书面描写的一种作文训练。
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但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使他们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一年级《植树》这幅图,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2他们在什么地方;3有些什么人;4他们在干什么;5他们怎样做,会说什么,会想些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仔细看图,发言踊跃,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针对一幅画面,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先中间后周围,或者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地观察顺序;针对于多幅画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整体连续观察画面,判断出这个故事或事件的重要内容,然后再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最后把每幅图的意思连起来。教师应多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并适时指导。
(2)通过想象,丰富画面,发展思维能力。
在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既要看出画面上的内容,又要想象出画面外的内容。例如,看图写话《救小鸟》,图中内容是:一个小男孩看到一只猫爬上树,想吃树上的两只幼鸟,正向幼鸟逼近……。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四个问题:1图上画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2当小朋友发现猫要吃小鸟时,他当时是怎样想的?3他想出了什么办法?4他是怎样救小鸟的?让学生把自己放在画面中小朋友的处境上,说一说,演一演,通过引导,儿童能说出各种各样新奇的答案。同时与画面相关的细节、想法及情感也融进了画面,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活跃了,画面丰富了,写出的话也生动了。
3、训练学生会“说话”。
这个时期学习写作的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来扩展思路,只有说得明白,才会写得清楚,学生从学前班刚入一年级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陌生,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我让他们大胆地自我介绍,寻找朋友。此后,利用语文课开展讲故事、讲笑话、猜谜语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特别要保护儿童说话的积极性。老师的真诚表扬,使每个同学都积极的想把话说好。说话时可采用自己小声说、同桌说、小组说、指名说等形式。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要及时小结,积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4、训练学生会“写话”。
(1)训练学生写通顺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一学段的作文称为“写话”,目的是为了降低难度,激发兴趣。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识字量的限制,写话训练时,要求不能过高,无论写得好与坏,只要通顺就可以了。开始可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图片,附上一两句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在班上展示自己的采集、描述、审美能力,能消除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例如:1小红的裙子真漂亮。2小明很调皮。3奥特曼真厉害。这样简短的句子老师启发扩展如下:1小红的裙子怎么个漂亮法?漂亮在哪里?为什么会这么漂亮?2小明怎么个调皮?这样调皮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3奥特曼哪些地方厉害?再写两、三句话……,然后发展到写自己喜欢、熟悉、常见的事物。
(2)训练学生写具体生动富有个性的话。
由于句子上连词语、下通篇章,是学生从字词学习进入作文训练的过渡,因此,我特别重视写句的指导,让学生写出高水平的句子,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课文是学生习作最好的范本,低年级的课文文质兼美,富有儿童情趣,都配有活泼的画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阅读中领悟语感,用词造句。另外,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读一读”、“背一背”等内容,应让儿童多读、多背、多记,尽可能多地积累词、句,为丰富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在写话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精彩片段应用于写话中,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练笔,鼓励学生把看到、听到、想到的事随时记下来,特别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5、爱心批语,走进学生心灵。
任何一个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教师评价艺术的真谛就是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他们的点滴成功,小心地呵护他们的学习欲望,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教师精妙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在意教师的评价,一句赞扬、一句鼓励,会使他们心花怒放,信心十足。
因此,每次对写话的批改,我都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批改,找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发现每一个闪光点,写上他们能读懂的话语,尤如面对面的亲切交谈。为了鼓励学生,每周我都表扬一些有进步的同学,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从而更加喜欢写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写出富有个性的批语,委婉而又明确地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喜欢阅读教师写的贴进心灵的评语的。
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应让儿童多“看”、多“想”、多“说”,才能“写”得生动具体、富有个性。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初学写作要从小着眼,千万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