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以“女娲氏炼石补天”故事开篇,其真实寓意无不令研究者困惑。其实,作者意图非常简单,他是以这个典故介绍《红楼梦》这部书,相当于一段“作品简介”。
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这句话隐藏三层意思:1.“你道此书”【历道此书】——我说的这部书指弘历御定本《红楼梦》。2.此书之来历——编订这部书的缘起。3.“细谙则”,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谐音【戏暗载】——这部书以隐语写成。二是谐音【戏庵载】,“庵”指鄂尔泰(字毅庵,书中贾雨村扮演),书由他编撰归结而成。第120回回目“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证明作者此话有据。
明白了作者“开场白”的隐意,再来看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自然豁然开朗。首先,“大荒山”【大皇禅】,“无稽崖”【无继伢】,“青埂峰”【清更奉】,是交代写书背景的谐音寓意地名,具体地址并不存在。这是康熙皇帝驾崩那年的事件背景。康熙死去,没有合适人选继承皇位,清朝面临皇位易主。那么,不难推测1722年就是《红楼梦》动笔的一个坐标参考年份。
再看作者说的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分明就是指《石头记》这部书。“高经十二丈”,这话有问题,如果指“石头”尺寸,则“经”是个白字,应用“径”才对,如果指“经纬”,则后文“方经二十四丈”应称“纬”,亦用词不当,说明话中藏隐意。如果我们将“丈”换算成“尺”,则这两句话分别可翻译为【稿经120辞】,隐指的正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方经二十四丈”可翻译为【仿经240辞】,正好是“稿经”的两倍。显然,“稿经”指作者原稿,“仿经”则指别人抄袭的伪书或者“盗版”书。这两部伪书何指呢?一部就是乾隆指使鄂尔泰编订的宫廷本《红楼梦》,另一部则泛指在坊间流传的各类抄本。
女娲炼石补天故事,历来传说最后少了一块石头,最终女娲只好伸出自己的一只脚代替。而《红楼梦》作者说“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这话有何寓意呢?我们不妨换算一下。“三万六千五百”,正是百年之天数,再多一天,就是下一年的第一天。纵观清朝历史,如果从清世祖努尔哈赤登基算起,他在位的时间是1616年至1626年,到康熙帝禅位,正好历经百载。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作者本意,他的意思是:清朝前一百年的历史已经过去,我这部《红楼梦》就不再写了,从新皇雍正继位,算是大清新一天的开始,我书记录的史实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与上文分析的成书背景不谋而合。
那么剩下的一块“石头”,无疑就是指作者写的这部《石头记》了。女娲【汝娃】无疑指曹寅的儿子曹顒,他写这本“石头”书的初衷是填补清朝一百年之后的历史,没想到“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没有“补”成。对应史实,乾隆篡改《红楼梦》打造宫廷本,曹寅父子的原稿反而未能刊刻,这就是“不堪入选”所指。“不堪入选”还可以理解为【补刊入选】,直指乾隆篡编的那套《红楼梦》,这件事令作者沮丧不已,才产生后文“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之浩叹。
笔者如此解读并非空穴来风,开篇语有一段甲戌侧批,足以帮助我们理解史实真相。甲戌侧批云: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指《红楼梦》原稿】。使当【史档:暗示书的史传特性】日虽不以此补天,【意思皇帝自己避讳宫廷历史真相,不如实载入书中】就该去补地之坑陷【帝子坑害,隐指康熙之子雍正陷害忠臣贤良、手足兄弟】,使地平坦【实地评谈:实话实说】,而不【布:隐指曹寅父子】有此一部鬼话【姽婳,暗示此书文法诡异,处处隐事】。这段脂批透露了作者对宫廷本的不满情绪,原因是伪书违背了曹寅“实地评谈”的宗旨,使历史真相被掩盖。
那么剩下的这块“石头”最终“入选”了没有呢?原文的一句话为我们给出了答案。“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字】后,灵性已通【另以通行】”这句话非常重要,它涉及曹寅父子原稿的命运。“锻炼字后”,暗示曹寅后来对原稿字句进行了锤炼修改,对“碍语”作了修饰处理,包括使用隐语。这样一来,它就可以从另外的渠道传播了。曹寅父子不断的批书,同时雇人抄成各种不同款式的抄本,不停地向外界亲友、门生、将士乃至王公大臣送书、寄书,最终让他的真本在各社会阶层如一股暗流偷偷蔓延开来。所以,准确地讲,这块“剩下的石头”终究达到了“补天”目的,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补石”之玉【补史之语】。
历代学者因对《红楼梦》隐语艺术了解不透,对书前这段“女娲炼石补天”典故读解可谓意象朦胧,歧义万千,开门看山不见山。但愿笔者这篇文章,能让当代乃至将来的红学研究者,“迷津渡口”,顿觉眼前一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