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蔑考:来自远古的密电

(2025-10-07 09:10:59)
分类: 散文

姑蔑考:来自远古的密电

/龙歌

 

一堆土坡,竟是一座王陵。

一个来自远方的神秘王国就此启封?

沈家过霞飞大桥西折经两个村庄,就驶上沿江最美公路了。秋阳像刚熔好的金子,哗啦啦洒在铲开路面欲重筑的路花语世界里的紫薇齐整地举着红烛,花香杂夹着晚稻的甜香钻进车窗沿江的草坪上有三家之口开始搭帐篷天幕……眼前的时光正好,但我们是否正在穿透三千年,走进《国语》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记载的那个神秘古国梦回西周

“四省边际文学联盟”之上饶—衢江作协的部分成员赴衢江区姑蔑古国考古遗址博览园考察采风活动在九月底的一个周六进行。没多少路程,导航“孟姜村到了”窗外的样子普通得像幅家常水墨画——白墙黛瓦挤在绿树里,村口绿荫下,几位村民凑着脑袋与菜贩聊天若不是路边立着“姑蔑王陵遗址”展示牌,谁能想到这平淡无奇的黄土下,藏着能串起上山、良渚和西周的文明古藤

区作协主席叶大洪向大家介绍“这是省考古所的张森站长,这些年他待这儿的土,比待自家院子还亲。”

顺着碎石小路往西边山上走,就到了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黄甲山白塔——孟家塔。衢州兵道曹栋与郡守韩邦宪笔墨敲定建塔,青砖叠砌间,既藏着镇水安澜的祈愿,也刻下了水运导航的智慧;岁月流转中,它见过衢江商船的帆影,扛过日军炮弹的残烟,听过师徒造塔的美传,成为衢江沿岸鲜活的历史标点。孟家塔与左向的王陵3号墓土坡一西一东,或高耸或低缓,互为犄角,莫非隐藏着某种玄学?白塔下道路的右边,是正在修建明年中外放的考古遗址博物馆,主建筑和“散落周边”的附建,均以王陵出土的玉器为形制特征,玻体白面,远处看来,还真是一个个具象的玉玦。

转头往东边的王陵坡上走,沿途是种植的花草和休闲小景观。这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早发掘了姑蔑古墓还是更早一步慧眼种花草开发了衢州休闲好去处——我没打算去考证,反正背山面水好风光一处,乱子粉黛草为黄甲山一绝,等到秋的意思到了,那真是“浦摇粉浪,细缀柔雪覆田冈;风飞紫絮,漫作云霞绕画堂”,为浙西诗画风光带大添美色。

在张森团队多年的持续努力下,衢江区的古遗址已经发掘了多处,除了黄甲山的几个墓群,在石角山古城遗址和莲花镇的皇朝墩遗址,都能发现泥土的时光千层糕——最上面一层是明清时候的,似乎开垦的印子中间层是春秋战国的,藏着碎陶片没醒的梦;最底下,应该才是西周姑蔑国古老脚印这与镇江西津渡古街的五朝夯土层有类,“一眼望千年”。现在踩在这样的土地上,我试图用肉眼看脚下,却丝毫也分辨不出唐朝的灰与宋代的泥,只有恍惚地想,三千年前的一批脚客,正挑着担匆匆从这里走过,沉重的步子扬起尘土,又飘落到江水。

一千年后,我们也将在后人的想象里。那时,黄甲山的土地上还会长着花和草,在秋风中摇曳。

走到遗址核心区,眼前的3号墩土坡像个安静的巨人,披着狗尾草织的绿外套风一吹,草穗就晃着脑袋絮絮叨叨,像在交耳只有他们圈内人暗语。张森站长挨个介绍展板上孟姜村几个墓墩、棠陵邵村庙山尖土墩墓及出土有关情况,指着土坡西边插着标记的地方,热情洋溢得像这欲秋还夏的气温“那底下相当于是主墓的宫殿,墓道从这里进,我们复制了人字墓门。墓葬的规制,国内发现的最早人字形木椁实例庙山尖墓坑浙江首次发现的西周同类器物青铜车马器等等,都纷纷指向了西周的文明历史。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等考古文博单位多专家认证,基本达成了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为姑蔑国王陵这一共识。

转到由村委会改建的考古工作站,我们参观了暂时保存在此的一件件珍贵出土文物。“镇馆之宝”玉玦白得像水中月,润得如析光,即便再仔细地端详,难以辨察环缺处细微的打磨痕迹,这是何等的匠人工艺!青铜戈,刃部虽已锈成深浅不一的褐色,边缘却仍透着一股未冷透的锋芒;或者说在悠悠水月的浸润加持下,它更闪现出威严逼人的气。

这是时间的力量!

七月初在省博物馆看到“衢州衢江孟姜村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的展柜,五枚玉玦大小顺序排列,晶莹剔透,在芸芸众展中虽低调却自有才华,显清流能独树一帜,“综合城址、土墩墓规模、出土器物及文献记载,衢江区高等级贵族墓群极有可能是姑蔑国的王陵区”。玉玦的形制,在良渚文化博物馆所见到的轮廓、穿孔方式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像失散多年的兄弟。这样的感觉,其实在龙游县寺底袁村遗址出土的器物中已得到了验证:姑蔑文化身上带着鲜明的上山印记,与良渚器的质地比对,简直是出自一个模子——姑蔑文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踩着浙西文明数千年的脚印生长起来的,就像一棵大树,把根须扎进深厚的文化泥土里。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发生在衢江区以及龙游县的多个遗址,不但填补了上山文化、良渚文化之后所留下的四千到两千年前南越文明的历史真空,而且终于起底了多留存于史料中的姑蔑国的实证,揭开了西周时期浙西地区文明古国的神秘幕帐?或者反过来说,我们找到了姑蔑国存活的有力证据,很好链接了浙西甚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断代?

这些证据就在我们的脚下。

我们刚才的每一步,竟都踩在考古团队用手铲、毛刷织就的时光地毯上,土层里的文明痕迹,正引着我们走向远古。在土墩上,张森站长曾蹲下身,指尖在土层划下浅痕。站长的这一蹲,就从一个精神小伙站起来了一个敦实汉子。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衢江区孟姜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刚工作一年的张森,因所学商周考古,被派驻到了衢州。为保护文物,团队未贸然开挖,而是靠精细的计划先摸清家底,而后是彻夜地亮灯,用镊子分身,用刷子洗面,将散落在时光里的密码碎片一一拼接,串成上山、良渚与姑蔑的文明链。

“张站长,按您分析,这姑蔑国的旧城到底在哪里?”从金华的汤溪到江西的玉山,皆为姑蔑王土,这一论断已无限近乎真相,但王国的政治中心——城郭在哪,牵涉到几个区县的IP签标,却议得热闹。从最北的漠河跟随人才引进的先生来衢落定的张英忍不住问,龙游佬衢城工作并成新衢江人的我正有此问。

“是啊。”站长并未直接回答。我们一起登上土坡远眺,衢江如碧绿绸带绕村流淌,稻田像多彩布匹拼涂画图。三千年前姑蔑人依江而居,用陶罐装谷物,拿玉玦祭天地,执青铜戈守家园,留下了许多脚印。哀公十三年,姑蔑首领畴无馀率部参与吴越太湖之战,“弥庸见姑蔑之旗”。可三千年后,姑蔑古城何在,仍是学界争议之焦点。

他弯腰捡起块陶片,摩挲着纹路。龙游派以《水经注》为据,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姑蔑之地也”;民国《龙游县志》补注“秦汉太末县兼有今江山、常山等县,当与姑蔑疆土同”;且龙游东华山出土的商晚期长47.2厘米玉戈,其规格绝非寻常贵族所有。但衢江孟姜村三座呈金字塔分布的土墩墓,规制远超一般诸侯墓,若非王陵,何以有此排场?还有金华汤溪一说,当地“姑蔑溪”名传千年,方言异于周边,老辈能哼古调;往上追溯,《逸周书?王会篇》载西周成王会诸侯时“于越纳,姑妹珍”,学者考证“妹、昧、蔑”等为古越语音,皆姑蔑,这又为姑妹故地添了迷雾。

“诸说皆有史料相佐,却都缺‘城郭遗址’这关键实证。”他将陶片轻轻放回原处,“考古如断案,文献是证词,文物是物证,少一样都难定谳”这话像把钥匙,瞬间打开我们认知的门:原来考古不是挖宝,而是帮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正是团队的工作,让姑蔑国从《左传》《国语》的零星记述、《水经注》的地理标注里走出,变成有陶罐、玉玦、青铜马镳支撑的鲜活文明;也正是他们的研究,让上山的稻种、良渚的玉器,在姑蔑遗存里找到“后裔”,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再是抽象概念——秦王嬴政灭楚后设太末县,便是这文明延续的最好实证,而太末故城的争议,恰是历史留给今人的思考题。

九月底的骄阳依然胜火,踩在孟姜的土地上与我们告别的站长,他的工装已经湿透。回望那毫不起眼的土坡,还在阳光下静默。我不由地肃然——那地下夯土层是姑蔑的日记,陶罐上的刻符是文明的邮戳,有繁复花纹的青铜是文化记忆的拼图,温润的玉玦是时光的信物……这些都是姑蔑发给后世的神秘电波!而张森们就是那些个超强的阿炳,用手铲测量历史深度,用毛刷清扫岁月灰尘,为世人揭开一个个远古的神秘面纱。

壮哉,我们的国度!

 2025.9.30

 [师徒造塔]据说上游鸡鸣塔是师傅所造,黄甲山塔则出自徒弟之手。约定的工期内,徒弟勤勉不怠师傅却进度迟缓。期限将至,徒弟的塔已巍峨成形,师傅的塔却还缺个塔尖。最终徒弟的作品虽比师傅少两层,却以规整坚固赢得赞誉这则故事也成了当地人教育后代脚踏实地的教材。

 [综合……句]浙江省博物馆展品说明。

 [弥庸见姑蔑之旗]出自《左传?哀公十三年》,晋代杜预注解为“姑蔑”为越地,弥庸之父曾在此作战,姑蔑人举着缴获的弥庸父之旗。

 [谷水]即钱塘江上游衢江,旧亦称瀫水。

 [47.2厘米玉戈]见杭州网2021.11.14报道《被遗忘的姑蔑国究竟在哪儿?有个执着的浙江人耗尽半生寻找它》。

 [定谳]考古术语,判定,确定;谳,音yàn

 [马镳]庙山尖土墩墓出土器物。

 

 [阿炳]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暗算》中的角色,王宝强出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