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姓氏辞典·d
(2013-11-30 09:18:45)
标签:
百家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d姓氏文化 |
分类: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D
D
DA
答(dá)《列女传》有陶答子治陶。见《姓氏考略》。
答禄(dá lù)明洪武时有答禄与权,永宁人。见《万姓统谱》。
达(dá)八凯权达之后。见《姓苑》。颛顼后有达氏、叔达氏。见《路史》。齐大夫有达子。见《吕氏春秋》。<明>达云,凉州卫人,都督同知。
达勃(dá bó)后魏代北姓,后改为衰氏。见《魏书·官氏志》。
达薄干(dábógān)高车十二姓,六曰达薄干。见《魏书》即达步干氏。
达步干(dábùgān)与“达博干”氏同。
达呼哩(dá hū lǐ)奖丹姓。即绰罗也。见《唐书》。
达奚(dáxī)后魏献帝以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见《魏书·官氏志》。后魏孝义帝以献帝第三兄之后为达奚氏,寻又改为奚氏。见《姓氏考略》。<北周>达奚氏,代人,东秦州刺史。<隋>达至长儒。代人,大将军。
笪(dá)今建州多此姓。见《姓苑》宋笪深,举进士。建平人,见《通志·氏族略》
打(dǎ)见《姓苑》。丹眉流国使臣有打吉、打猎。见《宋史》。
大(dà)大庭氏之后。见《风俗通》。唐渤海王姓大氏。见《续通志》。<唐>大祚荣,渤海酋长。<金>大怀真,辽阳入,彰国安武军节度使。<明>大明,鄞人,医学家。
大拨(dàbá)大拨氏,唐有突骑施首领,开元左武卫大将军燕山王大拔石失卑,生归仁,袭燕山王。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大成(dàchéng)禹师大应执之后。见《新序·杂事五》。春秋晋有大成氏。见《姓氏考略》。
大法(dàfǎ)宋有大法乐霖,武进人。中威淳三年丁卯科榜。见《武进县志》。(33P)
大夫(dà fū)古有大夫者,以官为氏。大大但与士伍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候太子奇谋反。见《汉书·淮南厉王长传》。注:“张宴曰:大夫,姓也。上云男子但,明其本姓大夫也。”
大贺(dàhè)契丹姓大贺氏。见《旧唐书·契丹传》。
大狐(dà hú)晋大夫狐突之后,别为大狐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晋大夫伯生突。突生饶,号为大狐氏。见《忘形统谱》。
大季(dà jì) 郑穆公之子有二子孔,此大子孔谓之大季氏,即公子志之后。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
大连(dà
lián)高车十二姓,四曰大连氏。见《魏书》。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
大临(dà lín)高阳才子有大临,见《左传》,后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大利稽(dàlìjì)大利稽氏。后改邰氏。见《魏书·官氏志》。周赐蔡祐姓大利稽。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
大陆(dà lù)大路,姜姓,齐太公之后食邑陆乡。周号大路氏。见《万姓统谱》。齐大夫东郭贾,字子方,食邑大陆,号大陆子方。见《左传》。
大罗(dà luó)周有大罗氏,掌鸟兽,其后以官为氏。见《广韵》。大罗氏,周礼罗氏,宰罗乌兽。见《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大洛稽(dà luòjì)南方大洛稽氏,后改为稽氏。见《《魏书·官氏志》。大洛稽氏。改为稽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
大莫于(dà mò yú)大莫于氏,后改为郃氏。见《魏书·官氏志》.一作侯莫于氏。周末,尉迟迥有将军大莫于玄章。
大彭( dà péeng)大彭豕韦为商伯。见《国语·郑语》韦昭注:“大彭,陆终第三子,
曰籛,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后有大彭氏。”
大戎( dà róng)大戎,狐姬,生重耳。见《左传》杜项注:“大戎,康叔子孙,别在戎狄者。”
大食(dà shí)大食国王之后。见《元和姓纂》。唐水微中,大食王遣使朝贡,自言王姓大食氏。见《唐书·西域传》。
大孙(dàsūn)楚大孙伯之子孙。见《左转》。
大庭(dà ting)大庭氏,古天子之国名也,先脩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见《左传疏》。大庭氏,古天子号。见《英贤传》。(34P)
大戊(dà wù)晋公子大戊之后。见《世本》。<战国赵>大戊午.
大隗(dàwèi)天水有隗氏。见《姓源韵谱》。
大心(dà xīn)楚有大心,令尹得臣之子,其孙以王父字为氏。见《英贤传》<战国楚>大心子成,怀王时为黄邑大夫。
大野(dà 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见《唐书》。阎庆赐姓大野氏。见《周书》天平元年十一月,育州刺史大野拔。据瑕丘。见《魏书·孝静纪》。<北周>大野树儿,都督。
大赘(dà zhuì)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见《汉书·王莽传》后以官为氏。
DAI
歹(dǒi) 歹姓居云南。见《姓氏考略》。山东有歹姓。见《池北偶谈》。
待(dài)待,见《姓苑》。)
戴(dài)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就按《元和姓纂》。戴氏有二国为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宋戴公之后,亦为戴氏。见《通志·氏族略》。<汉>戴德,梁人,信都王大付。<宋>戴复古,天台人,诗人。<清>戴望,德清人,同治中为金陵书局校勘。
代(dài)古代君为赵空子所灭,以化为氏。见《万姓统谱》<战国赵>代举。<宋>代渊。代州人,太子中允。
带(dài)代,见《姓苑》。<战国>带伦,名将,与吴起并称。
逮(dǎi)今河南有逮姓。见《汉书·师古注》。
DAN
单(dān)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并改为单氏。见《魏书·官氏志》。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甸内侯,因氏焉。见《尚有录》。
但(dān)汉有西城都护但钦,济阳太守但巴。见通志·氏族略》。<明>但存学,成化举人。
耽(dān)老子之后有耽氏。见《路史》。
耽(dān)周文王第十七子耽季载之后。见《世系表》武丁季父蔓侯之后有耽氏,见《路史》。
郸(dāan)古郸国,即亳之鹿邑。《汉功臣表》中应封郸侯,即其地,后因氏。见《路史》。(35P)
丹(dān)丹朱子陵,以父封为氏。见《路史》。尧子丹朱之后。见《万姓统谱》<汉>丹玉。<宋>丹山。<明>丹衷。
儋(dān)周大夫儋#之后。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周简王少于曰儋季,以字为氏。见《姓考》。老子之后有亶氏。见《路史》。
亶(dǎn)古公亶父之后。见《姓氏考略》▲<汉>亶诵,历学家。
胆(dǎn)中牟有士曰胆胥,《吕氏春秋·知度》。
淡(dàn)同州刘姓.耻与刘谨同姓,改为谈氏。见《姓氏考略》。淡成,郧人,革除时海盐知县。见《万姓统谱》。
啖(dàn)啖青,羌氏名将。见《晋书·载记》。啖氏,前秦将有吸铁。又吸助,治春秋。见《通志·氏族略》。<唐>啖荣禄,奉天人,羽林飞骑。
旦(dàn)周公旦之后。齐桓公之后桓氏,避仇改为亘氏、旦氏。见《姓氏考略》。
宋绍兴三年,以国讳改桓为旦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澹(dàn)澹,见《姓苑》。澹文升,朝阳人,宣德间长阳知县。见《万姓统谱》。
澹台(dān tái)澹台,复姓。见《康熙字典》。《春秋鲁》澹台灭明,武成人,孔子弟子。<汉>澹台敬伯,会稽人。
DANG
当( dng) 匈奴官有当户,或改为当氏。苻泰时宁戎有当姓,羌族。见《邓艾祠卑》。
当于(dáng yú)匈奴大族有当于世。见《汉书·匈奴传》。
党(dǎng)夏后氏之后。唐有党芬,党进。见《韵府群玉》。本西羌姓,姚秦将党耐虎目,祖木夏后氏,后为羌豪。见《广韵》。晋大夫党氏之后。又本出自西羌,自云豆后氏之后。见《万姓性统谱》拓拔后有党氏。见《路史》。<金>党怀英,冯翊人,翰林学土承旨。<宋>党仲升,汉川人。<清> 党成,绎州人,名儒。
宕(dàng)夏禹之后有宕氏。见《路史》。
砀(dàng)宕鲁赐,汉人,东海太守申公弟子。见《奇姓通》。
荡(dàng)出子姓,宋桓公御说生公子荡,其孙以王父宁为氏。见《姓考》。宋桓公子荡生公子寿,寿生意诸,以王父字为氏,故为荡氏。见《万姓统谱》。
瓽(dàng)后秦姚弋仲将瓽耐虎;唐将瓽金毗,金有瓽怀英,善篆书。见《万姓统谱》c5(36P)
DAO
刀(dāo)刀氏改为刁氏。见《希姓录》。
岛(dǎo)山西曲阳有岛氏,因避居岛屿而为性。见《姓氏考略》。岛,姓,明弘治举人岛璞。见《正宇通》。
导(dǎo)北魏有导龙,官华州刺史。见《万姓统谱》。
道(dào)道,姬姓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通志·氏族略》▲<明>道同,河间人,洪武初番禺知县。
到(dào)本自高阳氏,楚令尹屈到之后。见《广韵》。楚屈之后,以名为氏,见《通志·氏族略》。<汉>到质,东平太守。<南朝宋>到彦之,武原人,南豫州刺史。<陈>到仲举,吴兴太守。
悼(dào)鲁后有悼氏。见《路史》。
稻(dào)弃后为稻氏。见《路史》。周官有稻人,掌稼下地者,其后以官为氏。见《姓氏考略》。稻。见《姓苑》。今为晋陵人。见《万姓统谱》。
#18(dào)姓也,出河内。见《广韵》。后魏河南姓,见《集韵》。
DE
DENG
登(dēng)汤御门尹登恒,后有登氏。见《姓考》。
登徒(dēng tú)登徒舜尝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见《姓谱》,大夫,登徒子,侍楚王。见《文选·登徒子好色赋》 李善注:“登徒,姓也”。
邓(děng)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朋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元和姓纂》。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见《姓氏急就篇注》。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见《广韵》。▲<春秋郑>邓析,大夫。<汉>邓通,南安人,巨富。<元>邓文原。锦州人,书法家。
邓陵(dèng líng)楚公子食采于邓陵,后以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邓侯(dèng hóu)武丁季父蔓侯之后有邓侯氏。见《路史》。(37P)
DI
氐(tí)鼓延生灵恝,灵恝生氐人。见《山海经》。氐羌为炎帝之后。见《姓氏考略》。
狄dī)炎帝参户后有狄氏。见《路史》。春秋时狄国之后,望出天水。见《广韵》。周成王封母弟孝伯于狄城,因以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高车族有狄氏。见《北史》<唐>狄仁杰,太原人。大臣。<宋>狄承嗣,蓬州人。<明>狄斯彬,溧阳人,嘉靖进士。
狄历(dí lì)狄历为敕勒、纥骨、乌护、薛延陀等皆是。见《路史》。
荻(dí)见《姓苑》。获赦之,见《印籔》。居于荻芦,因以为氏,或逃难荻中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迪古(dígū)女真姓。天会六年正月迪古补败宋将赵子昉兵。见《金史·太宗纪》。
籴(dí)虞封黄帝后有籴氏。见《路史》。籴氏,晋大大籴茷。见《通志·氏族略》
翟(dí)亦作狄,祁姓,黄帝之后,世居翟地。《国语》云:翟国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春秋时世居北地,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居晋地及江南。今翟氏出汝南。音宅(zhái)又别为二氏。见《贾逵《国语注》。
底(dǐ)鲁侯奚渭无子,封母底为侯。见《汉书·功臣表》。底蕴,考城人,甘肃巡抚。
邸(dǐ)邸,县名,王出中山。见《姓苑》。当系汉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见《姓氏考略》。<北齐>邸珍,中山人,尚书右仆射。<元>邸顺,行唐人。<明>邸鹏,唐县人,洪武进土。
蒂(dì)蒂,《王莽传》有中常侍蒂恽。见《万姓统谱》。
弟(dì)宋有弟邦僯。见《宋史·王筵传》。山东章丘有弟氏。见《池北偶谈》。
第(dì)齐诸田,汉初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见《汉书·第五伦伦传》。后改单姓。
第八(dìbā)亦齐诸田后,田广弟为第八门,因氏焉。见《风俗通》。第八氏,出陈留。 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汉>第八燆,王莽时讲学大夫。(39P)
第二(dìer)因广之孙为第二氏,见《姓谱》。第二氏,其先齐诸田,汉武帝徙之诸陵,以门秩次第,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唐>第儿从直,系玄宗中尉。
第六(dì lìu)齐诸田后。见 《潜夫论》。
第七(dìqī)齐诸田后。见 《潜夫论》。
第四 (dìsì)齐诸田后。见 《潜夫论》。
第三( dìsān) 田广孙癸为第三氏。见《姓谱》。
第五(dì wǔ)汉高徙齐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见《潜夫论》。<汉>第五伦,长陵人,章帝时司空。<唐>第五琦,长安人,乾元中通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五泰,益都人,史学家。
第一 (dì yī)其先齐诸田,徙园陵者多,赖以次第为氏,有第一氏。见《风俗通》。
棣(dì)王莽时有司马棣立。见《通志·氏族略》。汉北定陶有棣姓。见《鲁峻碑》。
地(dì)黄帝臣有地典,为地姓之始。见《群辅录》。明河南南阳府有地氏。见《万姓统谱》。地,后魏夷姓。见《姓考》。
地伦(dì lún)后魏有地伦氏。见《广韵》。
地骆拨(dìluòbá)代北姓,后改为骆氏。见《魏书·官氏志》。地骆拔,改为骆氏。见《万姓统谱》。
地连(dìlián)后魏有地连氏,又地伦氏,代北人复姓。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䠠(dì)汉有中常侍䠠恽。见《汉书·王莽传》。
DIAN
滇(diān)西羌姓。见<后汉书·西羌传》。楚壮硚国于滇,汉武帝时滇王降,后因以滇氏。见《通鉴辑览》。
颠(diān)周臣大仆之后。见《元和姓纂》。晋大夫颠颉之后,或言周乱臣太颠之后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
典(diǎn)太昊娶少典氏,其后袭封者以为氏。见《元和姓纂》。《三国魏》殿韦,勇将。
殿(dian)殿氏,汤后,江南汤悦,本殿崇义,后改为殿。见《路史》。
DIAO
凋(diao)夏禹之后,有凋氏。见《路史》。
雕(diao)考工雕人之后。见《汉书》。汉武帝功臣表有雕延年。见《广韵》。
习(diāo)齐大夫竖刁之后。刁、貂,声同而子异,本一姓。见《复古编》。齐襄王时有貂勃。见《曰知录·杂论》。
貂(diāo)貂伯之后。见《风俗通》。
钓(diào)钓宏,眉州人,绍兴进士。《奇姓通》。
訋(diào)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鬻熊,公族有訋氏见《潜夫论·志氏姓》。
DIE
牒云(dié yún)魏内入诸姓有牒云氏,后改为云氏。见《魏书·官氏志》。北齐营州刺史,汉中公牒云乐。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迭(d1e)见《姓苑》。
迭里(diélǐ)迭里弥失,字于初,回回人,姓刚介。见《元史·迭里弥失传》<元>迭里威久,河间路总管。
DIAN
丁(díng)丁氏,姜氏,齐太公生丁公伋,见《姓苑》。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齐太公生伋,支孙以谥为性,见《元和姓纂》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见《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见《东里文集》<汉>丁义,刘帮部将。<三国·吴>丁奉,安丰人,大将军。<明>丁并浩,成化进士。
丁若(dīng ruò)原为姜姓。《风俗通》齐丁公子懿伯食采于若,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晋>丁若坚,高密人,遂兴今。
鼎(dǐng)宋鼎泎,兵马知监》。见《奇姓通》。
定(dìng)周公子伯龄后,有定氏。见《路史》。<明>定定,高昌人,广德州同知。
DONG
东(dōng)伏羲氏后,舜七友有东不识。《尸子》。东氏,舜七友东不訾之后。望出平原。见《通志·氏族略》。<元>东良会,坑吕人,<明>东郊,应天巡按史。(40P)
东丹(dōng dān)契丹阿保机长子突欲为东丹王,及德光立,突欲奔唐,明宗赐姓东丹,后更姓李。见《五代史·四夷附录》。
东方(dōng fang)伏羲之后,帝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氏焉。见《风俗通》。伏羲之后,帝出于震,是为东方,因氏。见《尚友录》。朔姓金氏,改姓东方。见《沦衡》。东方朔,小名曼倩,父张氏,字小平,母田氏,朔生三日,田氏死,邻碌拾朔养之,时东方始明,因以姓焉。见《东方朔传》。▲<唐>东方显,开元时人。
东皋(dōng gāo)居于东阜者,以地为氏。见《姓氏考略》。
东灌(dōng guàn)东灌氏,嬴姓。见《潜夫论》。
东郭(dōng guō)齐公族桓公之后也。见《通志·氏族略》出姜姓,齐公放大夫居东郭、西郭、北郭者,以地为氏。见《姓谱》。<春秋齐>东郭偃,棠公之妻弟。《汉》东郭延年,太始人。
东关(dōng guān)周时晋东关嬖五后,见《风俗通》,<汉> 东关襄,将军,封北亭侯。
东官(dōng gong)齐大夫得臣之后。见《元和姓纂》。东宫得臣,齐大夫也,其后东宫得忌,隐嵩山。见《姓氏急救篇》。
东户(dōng hù)东户季子家语,子思曰:东户季子之时道上雁行而不拾遗。见《奇姓通》。
东来(dōng lái)见《姓氏考略》周东来子 之后。见《姓氏考略》。
东里(dōnglǐ)郑子产后东里,支庶亦以为氏。见《世本》。禹时有处士东里槐。见《路史》。郑大夫产居东里,因氏焉。见《通志·氏族略》。
东陵(dōnglíng)东陵候邵平,子孙氏焉。见《风俗通》。又东陵圣,广陵人。见《万姓统谱》。齐景公时有隐居东陵者,因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东楼(dōng lóu)夏禹后东楼公封于杞,因以为氏.见《元和姓纂》东楼,姒姓。少康之后。支孙封于东楼公,因为东楼氏。见《万姓统谱》。
东卢(dōng lú)后魏时姓。见《魏书》。
东闾(dōng lǔ)齐之门名,当时大夫以所居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秦之后。见《路史》。周有东闾子。见《通志·氏族略》。(41P)
东门(dōng mén)鲁庄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略》。姬姓,鲁庄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因氏焉。见《尚友录》。
东蒙(dōng měng)山名,主其山之祀者,因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东丘(dōngqīu)以所居为氏。剡县人有东丘姓。见《姓苑》。
东山(dōngshān)以所民为氏。东山皋宋落氏之后。见《姓氏考略》。
东王(dōng w6ng)明鹿邑县有东王四,官中义后卫百户。见《姓氏考略》。
东乡(dōng xiāng)宋大夫东乡为人之后。见《世本》<唐>东乡助,著《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东野(dōng yě)周公之后,伯禽之少子明鱼,食采于东野,因以为氏。见《东野志》。
鲁城南之东,檀山之阳,有东野田一成,鲁公赐第三子以自养,因以为氏,始以东野为姓焉。见《山东通志》。<战国>东野获,隐士。<秦>东野质,鲁之公族。<宋>东野宜,曲阜人。
东阳(dōng yang)为春秋时齐鲁晋邑名。其先列国大夫,以邑为氏。见《古今姓氏辩证》。
冬(dōng)古掌冬官者之后,以官为氏。见《姓氏考略》。慕容皝有左司马冬寿。见《前燕录》。
冬日(dōng rì)伯益之后。见《姓苑》。晋赵衰之于人,如冬日之可爱,因氏焉。见《通志·氏族略·以吉德为氏》。
董(dǒng)周大夫卒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具懂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也。见《姓氏急救篇注》。飂叔安之裔董父,事舜,赐姓曰董。见《广韵》。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有飂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汉>董仲舒,广川人,大儒。<唐>董庭兰,琴家。<明>董其昌,松江华亭人,书法家。
动(dòng)汉西南夷有白狼黏诸种。明帝时慕义贡献,或留中国者,以号为氏。见《姓氏寻源》。
冻( dòng)且陈羌之后,望出平阳。<元>冻阿术,钦州监郡。<明>冻泰,睢州人,正统间利津知县。
栋(dòng)见《姓苑》。<明>栋成,滕县人,吴州左长卫中所副千户。(42P)
洞(dòng)汉有洞冰。见《元和姓纂》。后魏有洞林,塑方人,字敬叔,为同州都官从事。见《万姓统谱》。
洞沐(dòngmù)洞沐盂阳,汉时人,以治易名家。见《奇姓通》。
DOU
斗dǒu)《宋史》有长宁人斗盖。见《姓氏考略》。
斜(dǒu)宫音,辽西郡,系出姜姓,田和篡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斜为釜,女子别处斜氏。见《百家姓考略》
斗(鬭) (dòu)黄帝臣有斗苞。授规,当为斗氏之始。见《姓氏考略》。楚若敖娶云阝氏生伯比,别为斗氏。见《春秋人谱》。若敖之后,若放名熊义,其先无氏,斗者必邑也,见《万姓统谱》。
斗班(dòu bi)(楚若敖斗强生班,因氏焉。见《世本》。
斗比(dòu bǐ)斗伯比孙耆仕晋,因以为氏。见《英贤传》。
斗谷(dòu gǔ)斗谷於菟之后。见《姓氏考略》。
斗门 (dòu mén)陈斗父之后,楚大夫有斗门阳。见《世本》。舜后有斗门氏。见《路史》。
斗耆(dàu qí)斗伯比之孙耆仕晋,因氏焉。见《英贤传》。
斗强(dàu qiāng)若放生斗强,因氏焉。见《世本》。
斗乳(dòu rǔ)即斗谷於菟之后。见《姓氏考略》。
斗文(dòu wén)楚若敖生斗子文,因氏焉.见《元和姓纂》。
斗于(dòu yú)见《姓苑》
窦(dòu)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见《风俗通》出自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国,其妃有仍氏女方娠,选出日窦,奔归有仍氏,生子曰少康,二子曰柕、曰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姒姓,扶风,又望出河西,夏王相遭有穷之难,后方娠,出自窦,后小少康,支孙以窦为氏。见《尚友录》。<双>窦广国,观津人,景帝时封章武侯。<唐>窦蒙,扶风人,国子司业。<金>窦汉卿,医学家。
窦公(dòu gōng)魏文侯对乐人窦公之后。见《风俗通》。
豆(dòu)楚有豆氏。见《路史》赤小豆氏改为豆氏。见《魏书·官氏志》。<汉>豆如意,从卫育破匈奴。<后魏>豆代即,代人,统万镇大将军。<清>豆斌,固原人,雍正时总兵。(43P)
豆卢(dòu 1ú)本慕容氏,慕容苌降魏,赐姓豆卢,北人以归义为豆卢也。见《元和姓纂》。豆卢范阳,本慕容氏,燕败归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见《尚友录》。<北周>豆卢宁,徒河人,柱国大将军。<唐>豆卢宽,左卫大将军。<后唐>豆卢革,行台左丞相。
DU
都(dū)郑公孙閼,字子都,后以为氏。见《通监·胡三省注》。都稽,临淄人。见《姓苑》<宋>都郁,丹阳入,惠州教授。<明>都杰,蔚州人,南京兵部尚书。
都尉(dū wèi)以官为氏。秦有都尉墨。见《华阳国志》<汉>都尉朝,鲁人,孔安国弟子。
督(dū)宋大夫华督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没有督瓒,望出巴郡。见《姓苑》。微子之后,又督亢,地名,或以地为氏。见《路史》、《姓氏考略》。子姓,宋大夫华父督。见《尚友录》。
毒(dú)宰相窦怀贞与太平公主谋逆,即败,授水死,追戳其尸,改投毒氏。见《姓氏考略》。
读(dú)见《姓苑》。
犊(dú)犊牧,齐人。见《尚友录》。
独(dú)独,见《姓苑》。明独立,华州人,永乐举人。见《万姓统谱》。独氏,出自北蕃右贤王刘去卑见《通志·氏族略》
独孤(dú gū)后魏代北有三十六部,有伏留屯,为部大人,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家焉。伏留屯之后有俟尼生库者,后嗣司空生信。又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狐氏。见《元和姓纂》。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度辽将军进伯败没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北齐>独独永业,中山人,襄州总管。<唐>独孤及,洛阳人太常博士。
独孤浑(dú gūhūn)代北姓,后改为杜氏。见《魏书.官氏志》。独孤浑氏,改为杜氏。 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44P)
独吉(dú jí)女真姓,王出陇西。<金>独吉义,曷速馆人,世宗时参知政事。
堵(dǔ)郑大夫泄伯采邑,后以为氏。见《姓苑》。出自郑大夫,食邑于堵,延年以为
氏。堵俞弥、堵女父、堵狗皆郑臣。见《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有堵权。见《左转·僖七年》。<元>堵简,金坛人,诗画家。<明>堵允锡,无锡人,长沙知府。
堵敖(dǔ ào)楚有堵敖氏。见《路史》。
睹(dǔ)金有险覩令狐,赐姓为和速嘉氏。见《姓氏考略》。
睹斯(dǔsī)《战国·魏策》有睹斯赞。
笃(dǔ)见《姓苑》。元驾列国,子产城,永丰人。见《万姓统濮》。<明>笃自诚,顺义县丞。
度(dù)古掌度之官,因以命氏焉。见《尚友录》。其先出自颛顼,与楚同姓。见《度尚碑》。板楯蛮七姓有度氏。见《后汉书·南蛮传》。<汉>度尚,湖陆人,辽东太守。<宋>度正,合州人,国子监丞。<元>度宋显,至正间为沔州守。
杜(dù)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又后魏有孤独浑氏改为杜氏。实魏姓之杜也。见《通志·志族略·以国为氏》。▲<春秋鲁>杜泄,叔孙氏家臣。<汉>杜密,阳城人。<唐>杜甫,襄阳人
蠹(dǔ)吴后有蠹氏,见《路史》郑公族后亦有矗氏。见《姓氏考略》。
DUAN
端(duān) 晋既分,乃封其君于端氏,因以为姓。见《路史》本姓端木,子贡裔也。后以省文称端氏。见《明外史·端复初传》。<明>端宏,当涂人,湘王府长史。
瑞木
短(duān)短愚,云南人,贡生,嘉靖间任应城县教谕。见《德安府志》。
断(duàn)姞姓之后有断氏。见《路史》。黄帝庶子姞姓之裔封于断,后以为氏。见《姓考》。(45P)
段(duàn)段干木之后。见《风俗通》。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段氏,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子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汉>段会宗,上邽人,西域都护。<唐>段成式,文学家。<清>段玉裁,金坛人,文字训诂学家。
段干(duàgàn)段干氏,初邑段,后邑干,因邑为氏。见《路史》。老子之子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后为姓。见《史记》封为干木大夫。见《唐书·宰相世袭表》
DUl
兑(duì)宋徽子后有兑氏。见《路史》。
对(duì)见《姓苑》望出河南。见《万姓统谱》。明对庆长。万历丙子科举人。见《#?通志》。
DUN
敦(dun)姞姓之后。见《陈留风俗通》秦史敦之后。见《姓氏急就篇注》。
敦洽(dūnqià)陈有恶人曰敦洽雠麋。见《吕氏春秋·遇合》。
顿(dūn)顿,姬姓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弱顿子之后,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望出魏郡云阳。见《尚有录》▲<汉>顿琦,苍梧人<明>,顿敏,涿州人。
DUO
多(duō)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见《姓氏考略》。唐坻丘郡六姓,一曰多氏。见《太平寰宇记》。<汉>多军,武帝时以东粤将军降级。<后蜀>多跃,天彭人,布衣。
多兰(duōlán)代北多兰部大人,因以为姓。见《广韵》。多兰氏,后魏初多兰部大人,
因氏焉。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多览葛(duēlángē)回纥九姓,一曰多览葛。见《唐书》。在薛延陀东,延陀天,其酋俟斤、多览葛末与回纥皆入朝,以其他地为燕然都督府,授武卫大将军。见《续通志·四宪传》。
掇(duó)见《姓苑》
祋(duà)汉有祋祤县,以县为氏。见《姓氏考略》。▲<汉>祋讽,安帝时为光禄勋。
铎(duó)齐太公之后。见《路史》。望出绛州,今绛州有此姓。见《尚友录》。姚州夷亦有锋氏。见《唐书》<汉>铎椒,楚太傅。
铎遏(duóè)铎遏氏,宋襄公下大夫铎遏章。《左传》晋上军尉铎遏寇。见《通志·氏族咯·以名为氏》。晋大夫有铎遏寇,当为铎遏氏所自出。见《姓氏考略》。
朵(duǒ)见《姓苑》 或系元人朵儿赤、朵耳麻、朵颜之后。见《姓氏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