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寻源卷一
(清)张澍
一东上.上平声
东氏:《路史》云:东氏,伏羲氏后。澍按:舜时有东姓,东不识是也。见《尸子》。汉西羌勒姐当煎大豪,亦有东姓,东岸是也。见《西羌传》。魏恭帝时,有羌东念姐。见《周书·商州志》。元时巩昌有东良会守商州,后徒华州朝邑,为关中华胃。《章丘县志》,邑有东姓。又按:东姓改练者,唐河内人,练何是也。见《练氏谱》。金时东永昌赐姓为温敦氏。见《金史》。
东郭氏:《姓谱》云:出姜姓,齐公族大夫居东郭、南郭、西郊、北郭者,以地为氏。春秋时,齐东郭书、东郭偃,东郭贾,字子方,食邑大陆,谓之大陆子方。澍按:《姓纂》,以东郭为桓公后,非也。桓公时即有东郭偃、东郭牙,岂其后哉。晋、魏国办有东郭姓,见《姓苑》、《庄子》。
东门氏:王符《潜夫论》云:如东门、西部、南部、北郭,皆因居为氏。孙愐《广韵》云:鲁东门襄仲,庄公之子,遂为卿,居东门,氏焉。子归父以国讨,奔齐。澍按:《宣十八年传》逐东门氏。杜注:襄仲居东门,故曰东门氏。又按《#留子》场七佐有东门虚,则东门氏不始襄仲也。唐人卢若虚《石到录》太公后有东门氏,疑非太公后,当为东郭氏。
东里氏:《姓苑》云:东莱人。《广韵》云:郑子产居东里,其支庶或以为氏。澍按:栗陆臣东里子,禹时处士,东里槐,周武王时,匡俗字于孝,本东里子,是此姓不始国侨也。
东方氏
《风俗通》云:东方氏,伏裁之后,帝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因氏焉。《路史》云:世又以东方氏为出女娲,谓其主东方也。澍按《论衡》东方朔姓金氏,变易姓名。《洞冥记》东方朔父姓张,名夷,母田氏,居代郡之东方里,以五月朔旦生朔。以所居为姓,非沿春皇也。一说东方始明而生,因为姓。《太平寰宇志》唐贞观中,定德州,平原八姓,有东方氏。
东宫氏:《元和姓纂》云:齐大夫东宫得臣之后。邓名世《姓氏辩证》云:齐公子得臣为世子,不敢居上位,故《传》称庆姜曰东宫得臣之妹《诗》亦曰:东宫之妹。非得臣以东宫为氏也。澍按:东宫犹南宫、西宫、北官,皆以所居为氏。
东陵氏:《风俗通》云:秦东陵侯召平之后。又齐景公时有隐居东陵者,因氏焉。《神仙传》有东陵圣母。《路史》云:召公后,有东陵氏。澍按:罗泌说本应昭,圣母姓杜,一云姓刑,不姓东陵。
东莱氏:见《姓苑》。邓名世云:东莱后世以为郡名,必秦汉以来人以地为氏。澍按:此说非,汉徐岳言东莱予造四维与周公、孔子并称,必周时人也。东莱一作东莱,齐人迁之郳,曰东莱,即不夜城是。
东关氏:《风俗通》云:晋东关嬖五之后,汉有将军北亭侯东关义。《辨证》云:东关,晋之门名,其先,晋守关大夫以地为氏。东关义即其后,不可云嬖五后也。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谓之二五耦,而东关嬖人名五者,失其姓矣。澍按:传文明云粱五、东关五,则东关即姓也。于文不当云嬖东关五,故变文言之。
东闾氏:《辩证》云:《左传》东闾,齐之门名,所谓州绰门于东闾者,当时大夫以所居为氏。《路史》云:东闾氏,秦之后也。齐亦有东闾氏。澍按:《齐策》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吕览》本篇云:更陈斧质于东闾。盖东闾齐邦行刑之所也。
东皋氏:澍按:居于东皋者以为氏,犹之东丘也。
东阳氏:《姓苑》云:望出东阳。《辩证》云:《左传》齐、鲁、晋皆有东阳,必其先列国大夫以邑为氏。澍按:《括地志》东阳故城在楚州盱眙县东七十里,秦东阳县在淮水南,是以邑为氏也。
东乡氏:《世本》云:宋大夫东乡为人之后。澍按:即向为人也,封于东乡,以邑为氏。《英贤传》云:今高密有东乡姓,汉碑,河间阜城有东乡姓。
东野氏:《东野志》、《世表》云:鲁公伯禽少子鱼受东野田一成,始以东野为氏,子宗,宗子雷,雷子晖,晖弟晞。又六代,灏弟淳,七代,缙弟绅,十代,缯弟纯,十四代,璋弟珙、弟璜,十六代,辅弟输、轨辕。澍按:《左定五年传》季平子行东野。杜注,季氏邑,是东野以邑为氏也。
东蒙氏:《路史》云:伏羲后有东蒙氏。澍按:东蒙在鲁费县西北七十五里,在蒙山之东主其山之祀者,因以为氏。
东楼氏:《姓纂》云:夏禹后,东楼公封于杞,因以为氏。《氏族略》云;夏禹裔,东楼公之后。澍按:《史记》武王求禹后,得东楼公,封之杞。然《大戴礼》、郦道元皆云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是武王因旧封而重命之,故梅福传曰:武王克商,绍夏于杞。盖东楼、西楼,并以所居为号。《路史》谓杞后折于曹东之娄,是为东楼。
东灌氏:《潜夫论》云:东灌氏,赢姓。澍按:《路史》作灌东,误。
东丘氏:澍按:居东丘者,以所居为氏,郯县人有东丘姓。见《姓苑》。
东丹氏:《五代史》契丹阿保机长子突欲为东丹王,及德光立,突欲奔唐,明宗赐姓东丹,名慕华,以为怀化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更姓名,曰李赞华。
东山氏:澍按:居东山者,以所居为氏,又东山皋落氏之后也。《东观汉记》有此姓。
东卢氏 澍按:虏姓有东卢氏。见《后魏书·官氏志》。
东谢氏 见《辩证》。澍按:此非姓,宜删。
倲氏:见《玉篇》。澍按:系东氏因事加人以为氏。
同氏:《辩证》云:同氏必用官典同之后。澍按:同。一作“#1”。《春秋地图》今同州即同国,或以地为氏。
同蹄氏:《广韵》云:羌复姓,望在勃海。澍按:同蹄当出于铜鞮也。唐时同官汝南有此姓,周《造象记》作同,字书无字,或蹄字之别体。
同官氏:见《姓苑》。澍按:当取同官为寮之义,或取同官县为氏。
同罗氏:《唐书》云:回纥九姓,五曰同罗氏。澍按:同罗铁勒之别部,盖以部为氏者,在薛延陀之北,去长安万七千五百里,户万五千,俗与突厥略同。
仝氏:澍按:仝氏即同氏,俗写作仝,后人因以为姓,河南郏县多仝姓。
童氏:《广韵》云:姓出东莞。《姓苑》云:望出勃海,今建昌有此姓。《姓纂》云:童氏出颛顼子老童之后。澍按:童一作僮,即也。《路史》云:出童律。又按:汉之童恢碑作董,盖董姓也,而谢承《后汉书》作僮,《东观汉记》作种,姑幕人也,皆非。
僮氏:《姓纂》云:老童之后,或为僮氏,一曰僮,即童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或从人。澍按:汉世丹阳有僮姓。
#2氏:《广韵》云:#2,姓也。澍按:#2氏即童氏,僮氏也。或从人,以别其族。见《路史》。
桐氏:《辩证》云:桐氏出春秋桐国之后,鲁定公二年,楚灭桐,子孙以因为氏。澍按:此说非。黄帝时有桐君,宋之虞城南有桐亭,故空桐地非桐乡也。桐乡有三:一在舒城,一在扶沟,即开封之桐,一在闻喜,西南八里,有桐乡故城。
桐门氏:《姓纂》云:宋北城门名也,乐大心为右师,居桐门,后为氏。澍按;郑樵、罗泌以为食采桐门,非也。服虔《左》注:乐大心室居桐门,故日桐门右师。
桐里氏:澍按:桐里氏当因所居之里有桐以为氏,如樗里之类,又或相里,讹为桐里。
铜氏:澍按:匈奴大当户有铜姓,见《霍光传》。或铜鞮氏改为单姓。
铜鞮氏:《风俗通》云:铜鞮氏,晋铜鞮伯华之后,铜鞮晋之别邑也。澍按:《大戴礼》作桐鞮,《太康地记》铜鞮,晋大夫羊舌赤邑,未食铜鞮以前,尝食邑于羊舌也。《辩证》云:晋羊舌赤食采铜鞮,谓之铜鞮伯华。及羊舌赤亡,以乐霄为铜鞮大夫,其地上党,铜鞮县是也。二人之后,必有为氏者。亦见《元和姓纂》。
中氏:《姓纂》云:《吕氏春秋》中尚魏公子牟之后,魏得中山以邑与之,子孙因以为氏。澍按:《逸周书》有中旄父,是中姓远矣。《秦策》有中期,是秦亦有中姓也。
中行氏:《风俗通》云:晋中行偃之后。《姓纂》云:出自苟氏,晋公族逝敖生林父,晋文公作三行,林父将中行,谓之中行桓子,以官为氏。澍按:《僖二十八年传》晋侯作三行以御敌,荀林父将中行。《正义》云:始将中行,故以为氏。《史正义》云:中行寅本姓荀,自荀偃将中军为中行,因号中行氏。张守节说与应劭同,以为中行氏本于荀偃。林宝说与孔颖达同,以为中行氏本子荀林父,当以出林父为是。
中容氏:澍按:《山海经》有中容之国,舜之所生,或云即诸码,是以国为氏也。或八恺仲容之后,古中仲字通。
中英氏:《广韵》云,虞有五英之乐,掌中英者因以为氏。《姓纂》云:少昊氏有六英之乐,掌中英者,以官为氏。澍按:林说与孙愐侗说大异。
中山氏:澍按;中山鲜虞国,以地为氏。
中央氏:邵思《姓解》云:古帝号中央氏,后以为姓。澍按:中央氏即中皇氏,亦曰中黄氏,亦曰中黄真人,见《路史》。而罗苹注云:传记谓虞氏之乐有五央,掌其中央者,以中央为氏。按:虞乐乃五英,即帝俈之五英,言五行之英华也。与中央氏别。
中黄氏:澍按:中黄氏即中皇氏,黄帝时有中黄丈人,罗泌以中黄即中央,非也。
中梁氏:《史记》云:赢姓中梁氏。《英贤传》云:古隐者中梁子之后。邓名世云:中仲通,必仲梁氏之后也。澍按:仲梁一作仲良,鲁国有此姓。
中路氏:见《广韵》、《路史》。澍按:路中氏也,孙罗说非,宜删。
中垒氏:《风俗通》云:刘问为汉中垒校尉,支孙以官为氏,亦见《姓苑》。
中野氏:《潜夫沦·志氏姓》宋微子之后有中野氏。亦见《姓苑》。《路史》云:党项别部有中野氏。
中里氏:澍按:中里当以所居为氏,齐国有之。见《墨子》。
中叔氏:《姓纂》云:中叔圉之后。澍按:中叔即仲叔也。
忠氏:见《姓苑》。澍按:谥法危身奉上,险不避难,曰忠,忠盖以谥为氏也,或以忠州为氏。
虫氏:《路史》云:徐偃王后有虫氏。《辩证》云:虫出自春秋邾国虫邑,鲁昭公十九年,宋围虫,取之,其大夫以邑为氏。
种氏:《姓源》云:种氏,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澍按:《后汉书·种(嵩?)传》云:种,仲山甫之后也。汉世洛阳种姓多显者。
终氏:《世本》云:终任姓,夏太史令终古之后。《风俗通》云:终姓出于颛顼裔孙陆终。澍按:郑夹湀谓出陆终,以名为氏,沿应说也。《姓谱》亦云:陆终之后,汉世济阴多终姓。
终葵氏:《左定四年传》成王封康叔以段民七族,有陶氏、施氏、#3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伏论》云:皆商之旧姓。《姓纂》云:商时诸侯后有终葵氏。澍按:终葵椎也,见。《考工记》、《玉藻》、《方言》,而后人作钟葵,又作钟#4,盖取辟邪之义。
缕古氏:《风俗通》云:终古,桀内史也,因氏焉。《姓纂》引云:桀内史终古,后氏焉。
终利氏:《姓苑》云:今下邳人有此姓。澍按:《秦本纪》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终黎氏。《索隐》云:《世本》作钟离。《路史》引《世本》作终黎。《东观汉记》作终利,是钟离、终黎、终犁、终利,本一姓,后遂为四也。《路史》云:终利,徐之别封。又按:汉上谷太守郝贤封为终利侯,是终利或以封为氏,未必同钟离也。汉安平有终利姓,见孙根碑。
嵩氏:《路史》云:帝俈次妃有娀氏,后有嵩氏。澍按:嵩一作菘,汉世安定有此姓,见《酉京杂记》。
众氏:《世族谱》云:出自姬性,鲁孝公生子益师,字众父,其孙仲以王父字为氏,音终。澍按:古众终字通,故韩众亦作韩终。
崇氏:澍按:唐虞时,封鲧丁祟。舜殛鲧,以祟更封诸侯,商末,有崇侯虎潜西伯,祟侯既灭,子孙以国为氏。其地在鄂县东,《九域志》云:祟,有祟城,祟侯坟。又按:秦亦有祟,是赵穿侵者与崇虎地异。《路史》云:老子之后,有祟氏,本性李,遭乱改。澍按:李姓改徵吴之徵,祟是也。徵音止,不得云改崇。
衷氏:《姓纂》云:汉哀帝之后,哀愉仕南唐,赐改姓衷,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姓谱》云:望出汝南,今豫州东莞多大家,在豫章者,有哀景元守豫章,因家焉。后三子避乱,居宁都,赐姓衷。澍按:明之哀贞吉,上命改衷氏。见《明史》。南昌衷姓皆寓哀坊里,本皆哀姓。
娀氏:澍按:古诸侯有娀氏,以国为姓,即帝俈次妃,契母简狄之国,后有娀氏、嵩氏,《淮南子》注:有娀氏.国在不周北,娀女简狄,其妹建疵。
娀娀氏:《帝系谱》云:女娲臣娀陵氏,制都良管,以齐天下之音。按:一作娥陵氏。
戎氏:《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戎氏。《辩证》云:戎出自姜姓,四岳之后,别为允姓,居瓜州,秦逐戎子吾离,晋惠公封之南鄙之田,其族戎津,仕晋为车右,始以国氏。澍按:左史戎夫,在周穆王时,邓说非。郑夹#以戎为公会于潜之戎,亦无据。又按:乌桓有戎姓,戎朱廆是也见《汉书》。
戎胥氏:见《姓苑》。《路史》云:商仲衍之后,戎胥轩娶郦山氏,后有戎胥氏。
戎子氏:《姓纂》云:戎子驹支之后为氏。邓名世云:世无此氏。齐灵公之妾,亦谓之戎子,何独驹支之后乃为氏乎。《路史》云:炎帝参卢之后有戎子氏。
茙氏:澍按;茙眷氏改为茙氏,见《官氏志》。
茙眷氏:《后魏·官氏志》云:代北茙眷氏改为茙氏。澍按:孔至《姓氏杂录》云:代北茙眷氏改为茂氏误矣。
充氏:《姓谱》云:充姓出周官充人之后,以官命氏。澍按:《太平寰宇记》充国故城在阆中西南九十四里,又有西充、南充,充氏盖以地为氏者。汉世左冯翊有充姓,而《急就篇注》以为古仙人充尚之后,非也。充尚之先于何得姓乎!当以周官充人之说为是。
弓氏:澍按:黄帝子挥造弧矢受封于张为弓氏,张氏,应邵、孙愐以为鲁大夫叔弓后,非也。胡三省曰:孔子弟子仲弓,又有馯臂子弓。而《姓谱》独以为鲁叔弓后,殊为未通。汉世安陵有弓姓,唐时多显者,为汉博陵太守翊之后。又按:弓姓改为张者,前秦张蚝是也,见《前奏录》。
弓如氏:《姓谱》云:鲁大夫叔弓之后。澍按:汉世有弓如氏,见韩勒碑。
弓里氏:澍按:居于弓里以所居为氏也。
躬氏:见《姓苑》。澍按:宜为躬吾君之后,见《人表》。
宫氏:《辩证》云:出自周官掌宫门者,以世官为氏。澍按:郑樵以为官之奇后,《北史》弘农有官姓,《李仲璇传》为弘农太守,先是宫牛二姓阻险为害,仲璇示以威惠,并即归伏。
官孙氏:澍按:汉有宫孙氏,为宫姓之孙,因以宫孙为氏,亦即室孙氏也。
融氏:澍按:《春秋外传》云:颛顼裔孙曰黎,为高辛氏火正,实能光融天下,以功大,故号祝融。后人氏焉。《世本》云:古天子祝融之后。《世本》以祝融为天子,未知何据。又按:《山梅经》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亦黄帝子或有为氏者。《路史》云:祝融氏后有融氏。
融夷氏:见《氏族略》,澍按:宜作融夷,此非姓,宜删。
丛氏:澍按:《庄子》:尧时有丛枝。丛姓始此,山东文登多丛性,《池北偶谈》云:文登丛大司马兰,本汉诧侯,金日磾之后。相传日#四十五代孙迁文登县之丛家磾阴,家焉,遂以为姓,至今科名甚盛。
蒙氏:《姓纂》云:高阳后,封以为蒙双,有蒙氏、双氏。罗泌云:颛顼之后有蒙氏。澍按:楚齐皆有蒙氏,楚有蒙毅负鸡次之典者,齐之蒙氏后仕于秦。又南沼国王姓蒙,哀牢之后代,居蒙舍州,其后入中国者,遂为安定人。南诏劝龙晟赐弄栋节度嵯巅氏蒙。见《唐书》。
蒙山氏:《风俗通》云:东蒙主以蒙山为氏。《氏族略》云:蒙山在沂州费县西北八十里。澍按:桀取于蒙荣山氏先此矣,此蒙山在蜀。
空桐氏:《史记》契,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空桐氏。《世本》作空间,云空同氏商后国。《世本》又云;空同氏子姓。盖因空同山也。澎按:《括地志》空同山在肃州褐禄县东南六十里,古西戎地。又原州高平县有空同山,即黄审问道广成子处。宋之虞城有桐亭,故空桐也。今尚曰空桐。哀二十六年景公卒,大尹奉之以入空桐,非桐乡也。《史记》赵襄子取空同氏,生五子。
空桑氏:《英贤传》云:伊尹生于空桑。后世氏焉。
空相氏:见《广韵》。《路史》云:空相氏,宋微子后。《姓谱》云:汉复姓有空桐、空相二姓。澍按:此说非,盖空桐讹为空相,犹相里讹为桐里也。
涳氏:何承天《纂文》云:望出南海,在江切。《玉篇》云:古江切,姓也。《统谱》云:广东番因有涳氏。
雄氏:《氏族略》云:舜七友雄陶之后。澍按:雄以做熊,古字通也。熊与雄当一姓,《姓纂》云:今扬州有雄性。
隆氏:《姓谱》望出南阳郡。澍按:《左传》成二年,齐伐我北鄙,围龙。世家作隆,是隆,鲁地也。当以邑为氏者。又按:匈奴有隆姓,隆强是也。见《史记·表》。《章丘县志》有隆姓,又云南曲靖夷有隆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