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秉忠《藏春集》影印序——杨曾文

(2016-03-25 16:38:48)
标签:

元朝

刘秉忠

子聪

藏春集

邢台

分类: 文化

刘秉忠《藏春集》影印序

(邢台大开元寺2015年影印)

杨曾文

         《刘太傅藏春集》,简称《藏春集》,六巻,元代刘秉忠撰。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原名侃,自号藏春散人,出家法名子聪,拜官后改名秉忠。

        原籍瑞州(治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镇),先祖仕辽,曾祖在金初任邢州节度副使,后返归瑞州,留一子刘泽于邢州,此即刘秉忠的祖父。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太师国王”木华黎率兵攻占河北,在邢州(治邢台)立都元帅府。刘秉忠之父刘润被任为副都统,后任顺德路负责民事治安的录事。

    刘秉忠十七岁时在邢州节度使府中任掌管文书杂务的令史,五年后,即戊戌(1238年)春,“决意逃避世事”,便弃职离去,隐于武安县山间的清化,先与全真道士一起修学,又想西游陜西。邢台天宁寺虚照禅师得知,因爱其才,特派弟子前往清化剃度他为僧,授法名子聪,带他归居天宁寺修持。据清性统《续灯正统》卷三十六记载,虚照禅师11951252)名弘明,嗣法于曹洞宗仙岩德祥禅师,在辈份上与当时著名禅僧雪庭福裕禅师12011275同辈。

    就在刘秉忠出家的当年秋天,邢台遭遇蝗灾乏食,虚照应妹婿之请至云中(今山西大同),携刘秉忠同往。翌年(1239年),虚照返邢台,刘秉忠未归留住南堂寺。(元张文谦《故光禄大夫太保赠太傅仪同三司谥文真刘公行状》)

    刘秉忠自幼勤奋好学,知识广博,对《周易》及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有很深造诣,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及阴阳占卜之学,曾在邢台城西紫金山与张文谦、张易、王恂等人切磋共学。善于凭借和发挥所学知识,论天道、性理和仁义之道,推断自然变化和社会治乱,占卜人事吉凶祸福。他留在云中南堂寺期间,与友人讲习天文、阴阳及占卜方术的“三式”(六壬、太乙、遁甲)诸书。

在蒙古乃马真皇后临朝称制元年(壬寅,1242年),燕京(今北京)大庆寿寺的住持临济宗高僧海云印简禅师12021257应忽必烈亲王之请,北赴和林(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藩邸说法,途经云中,对刘秉忠的为人和学问十分赏识,请他任侍者,陪他同往谒见忽必烈。忽必烈在与刘秉忠对谈后,爱其才智,在印简南归时将他留在藩邸,参与军政机要,日见信任。刘秉忠审时度势,向忽必烈上奏“万言策”,建言治国安民之道和尊儒兴教,选贤用人、发展农桑之策,受到忽必烈的赞赏,说:“诚如汝言,天下可不劳而治。”(《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

元宪宗蒙哥(1251年即位)是忽必烈之兄,将漠南汉地军国政事交他全权处理。忽必烈接受刘秉忠建议,任命良吏张耕等人治理邢州,并将邢州升为顺德府。元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奉诏南征云南大理,刘秉忠随从左右,常“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元史·刘秉忠传》);告以“天地好生为德,佛氏以慈悲济物为心”(《刘公神道碑铭》),以谏止攻陷城池后放纵将兵滥杀平民。八年后忽必烈率兵南下攻打南宋,刘秉忠也以不妄杀谏之,皆被采纳。

蒙古自元太宗七年(1235年)建和林城,相继五朝以此为都。元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在今内蒙正蓝旗),三年完工。蒙哥去世1260年)忽必烈于在此即位,是为元世祖。他以开平为上都,以燕京为中都,接受刘秉忠建议,建元“中统”,又命刘秉忠与儒者许衡等人参照古今典章制度,设立中央与地方官职:朝廷设中书省总摄政务,枢密院掌管军务,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政绩和政治得失,设置部司院局等机构分掌军政各类事务;地方设路、府、州、县等政府级别,任用蒙汉旧臣及儒者文武人才为各级官员。

        刘秉忠自入忽必烈府邸参与军政机要以后,一直保持僧人身份,时人称为“聪书记”。他先在邢台拜天宁寺曹洞宗弘明虚照禅师为师出家为僧,传承的是曹洞宗法脉。然而在他随海云禅师北上之后,无论在和林、上都开平还是后来进入中都(后为大都,现北京),都有很多机会与佛教界高僧相识和交往。据元念常所编《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和元王万庆撰《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等记载,海云印简嗣法于在燕京大庆寿寺的临济宗杨岐派的中和璋禅师,在元定宗二年(丁未,1247)奉诏统管佛教事务,住持和林太平兴国禅寺;元宪宗元年(1251年),诏海云继续掌佛教事务,又命迦什弥尔(克什米尔)僧那摩担任国师,总管“天下释教”。在这期间,刘秉忠与海云禅师自然有更多接触机会。现存元刻本《临济录》卷首所载元五峰普秀的《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说:“海云传可庵朗(按:可庵智朗)、龙宫玉、颐庵儇。可庵传太傅刘文贞公(按:刘秉忠)、庆寿满”,可见作为僧人的刘秉忠(子聪)曾正式从海云弟子可庵智朗嗣法,属于海云禅师的再传弟子。

中统五年(1264)八月,改元“至元”。元世祖接受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的奏请,对刘秉忠予以褒奖,诏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并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嫁他为妻。(《元史·刘秉忠传》)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命刘秉忠在中都东北筑新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1271),接受刘秉忠奏议,取《周易》“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大元”,改中都为大都,每年夏冬往来于上都与大都施政。

    刘秉忠善于识鉴和推荐人才。经他举荐的同学张文谦官至中书左丞、枢密副使;王恂官至国子祭酒,与姚枢、许衡等儒者在办太学,兴文教事业中贡献很大。官至平章政事的张易、参知政事的贾居贞、安西行省左丞李德辉、中书平章政事尚文、礼部尚书王倚、太常丞田忠良等人皆是他推荐给元世祖的。他的学生中有著名水利、天文和历算学家郭守敬(12311316),历任都水监、太史令等官,参与制定新历《授时历》。官至大司农的文谦、尚书礼部侍郎的赵秉温等人也是他的学生。正如王磐《神道碑》所说:“扬历朝省,班布郡县,赞维新之化,成治安之功者,皆公平昔推荐之余也。”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到上都,八月于城南南屏山精舍端坐而逝,年五十九岁,还葬于大都。至元十二年(1275年),诏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追封为常山王。

        刘秉忠长期参与元世祖即位前后的军政机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儒家“仁义”、佛教“慈悲济世”之道,劝谏他保护民众,施行仁政,参与推进元朝廷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制定中央和地方的政制和典章,发展文教事业,致力社会稳定和发展,是应予以充分肯定和崇高评价的。

    刘秉忠有文集十卷,现存诗集《藏春集》六卷。书名“藏春”,取自他“藏春散人”之号。据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阎复所著《藏春集原序》,在刘秉忠逝世后十四年,即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藏春集》传于世间。《元史》本传说他“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清《四库全书》收此书,纪昀(字晓岚)等人在按语中说:“史称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虽推之稍过,然如小诗中‘鸣鸠唤住西山雨,桑叶如云麦始花’之类,亦未尝不时露风致也。 所引小诗是《藏春集》卷四的七言绝句《过田家》中的后二句。

    《藏春集》收录的诗以七言律诗居多,载于卷一至卷三;其次是七言绝句,载于卷四;卷五收录的是乐府诗。史书所说萧散闲淡不过是刘秉忠之诗的风格之一,实则其诗内容和风格相当丰富,既有如上引《过田家》赞赏自然景致者,也有表达心志意趣、感叹人生短促者;还有描述日常起居、执掌文牍、丁忧归乡情景、随世祖南北征战、营建开平上都者。刘秉忠长期为临济宗僧,所写禅颂》十首颇富禅机

    这里仅简要介绍其中部分诗句。

    卷一载《溪山晩兴》:“楚山临水适幽情,无意成诗诗自成。秋雨滴残秋草暗,晩云收尽晩风清。渔舟散去横烟霭,樵担归来踏月明。是树有枝堪架足,南飞乌鹊莫多惊。”描写秋雨过后夜幕降临,临水的楚山景致富有诗趣,远眺沉浸在月光烟霭里的渔夫归舟,樵夫担柴出山的情景。

    秋夜有感》:“竹影斜斜转月辉,西风飒飒透征衣。菊残爱菊人空感,家远思家客未归。战马频嘶秋正健,惊乌无睡夜犹飞。几时一榻南窗下,不见黄尘老翠微。”虽也写秋景,但这是描述在西风萧飒中行军旅途的情景,在战马嘶鸣,受惊乌鸦乱飞的原野,看见月光下竹影摇曳、残菊凋零之时,不由得思念故乡,引起何日安榻南窗之下的想象。

    诗言志。刘秉忠描述心声志趣的诗句也有不少。卷二载《孤怀》:“孤怀懒与世浮沈,哀乐中年白发侵。射隼高墉犹可待,亡羊多路定难寻。镜明惟解照人面,尺曲不能量我心。流水高山无尽意,伯牙指下有知音。”“射隼高墉”意出《周易·系辞下》,寄有待机成功之意;“亡羊多路”当为忧虑民处乱世前途迷茫。此诗以隐晦的笔触表述自己不愿随世浮沉,在经历或哀愁或欢乐世事之中已至中年,头增白发,虽怀安国建功和为民解忧之志,却又有谁能理解呢?春秋时期俞伯牙抚琴奏高山与流水之调,不意竟有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也许自己也会有知音吧。此外,如《自勉》中的“镜里流年发渐皤,殷勤学道莫蹉跎。黄金断要经烧炼,白璧元曾受琢磨”等语句;《读诸葛传》中的贤圣随时出处同,道存元不计穷通,一番天地鸿蒙后,千载君臣草昧中,也都含有表述自己的意志、际遇和抱负的意蕴。

    元定宗元年(1246年),刘秉忠之父逝世,讣闻传至和林。忽必烈听说,对他表示慰问,并在翌年(丁未,1247年)赠予黄金百两,遣使送他回邢台办理葬事,第二年底再遣使将他召回。刘秉忠在这期间,将祖父母及父母一起安葬于贾村,并遵照传统在家服丧。从他随师虚照到云中,然后随海云北上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已近十年没有回邢台,思乡之情总是萦绕在他心头。这次虽为服丧返乡,然而仍怀有欣慰之情。从他写的《丁未始还邢台》三首对此可以了解。第一首:“十年朔漠到乡城,里巷传闻喜复惊。老者相看更相会,小童争拜又争迎。忘怀不讲世俗礼,无外始知乡党情。向日垂髫皆冠带,旋通小字始知名。”亲朋中的老者听说皆来相会,年少者争着来拜,当年的儿童已成大人,如果不说小名竟不认识,乡亲相聚感情热烈不拘俗礼。从第二首的“黄耆总作墓中鬼,街巷半居乡外人,精舍东边存旧宅,眼前浑不识比邻。”可知当年的老者有的已经过世,因为邢台得到治理,迁来不少外乡人,对旧居处的邻居也不认识。第三首中的“布衲蓝衫人调笑,如何不着锦衣还”,是说亲朋已大致猜测到他的身份,笑他怎么穿着僧衣回来,而不是“衣锦还乡”呢。

        元宪宗五年(1255年),命忽必烈亲王设府于金莲川草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翌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冈建城,三年而成,名开平,后为上都。刘秉忠为此殚精竭力,功勋卓著卷二《桓抚道中》就是讲述他为筑城奔波操劳之事的。诗曰:“老烟苍色北风寒,驿马趋程不敢闲。一寸丹心尘土里,两年尘迹抚桓间。晓看太白(按:金星)配残月,暮送孤云还故山。要趁新春贺正去,鬅头能不愧朝班。”“抚桓间”是抚州(治今河北张北县)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之间,是指后来的开平上都地区。此诗表述,他是夜以继日一心一意地为创建开平新城而尽力的,虽然劳累,然而想到新城如果建成,即使因忙碌而蓬头入朝祝贺新年,心里也不会感到惭愧了。

    富有禅韵的《禅颂》十首载于卷四。其一曰:如来妙法离文字,万语千言何处归,鹿苑秪(按:当为祇字)园空浩浩,回头四十九年非。是用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观点解释佛法的。意为佛法离文字言语,空无所指,即使当年佛陀说法之处鹿野苑、祇园精舍现在一定是空荡荡的了;感到自己如同春秋时卫国的蘧伯玉那样,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语出《淮南子·原道训》)。另有顶圆肩坦腹中花,老大维摩不出家,玉镜金针休补缀,十方世界一袈裟,表示像《维摩诘经》中身着俗服的维摩诘居士,即使不出家也通晓高深佛法,神通广大,袈裟何需一针一线地缝制?难道十方世界不就是一领袈裟吗?此外,“见色明心方是暗,闻声悟道转为迟”,是反用禅宗公案。《云门录》卷二载云门文偃禅师禅语:“举古云: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师云:作么生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乃云: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餬饼。放下手云:元来只是馒头。”当年文偃禅师虽举古人禅语“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却回避解释,当门下问时,他用“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餬饼”、“元来只是馒头”来搪塞过去。这实际是发挥般若空义和不二思想,既然五蕴皆空,基于空义的色(地水火风及其所造)和属于心的“受想行识”是相即不二的。于是,可谓见色即是见心,通过见色可以明心(觉悟);同样,通过闻声也可悟道。然而刘秉忠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说即使做到“见色明心”也不能说是“明心”(方是暗);“闻声悟道”也不意味着顿悟(转为迟)。从禅宗经常以反语来表示所谓“活语”的做法来看,刘秉忠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执著“见色明心,闻声悟道”,也会形成新的困境或烦恼。从他的“万事随縁真省力,何须心地冷如灰”,“自任闲行与闲坐,年来忘尽祖师禅”诗句,可以看到他也从禅宗中汲取自然随縁、无为放任的思想。

    至于刘秉忠诗中的“熏天富贵等浮云,流水年光梦里身”(卷一《守常》),“名利场中散淡(原作诞字)仙,只将吟乐度流年……但能直往无凝滞,不自然时也自然”(卷一《自然》),“功名到底花梢露,何事区区不自由”(卷一《西蕃道中》),“世味觉来真嚼蜡,淡中服过味如糖”(卷四《淡中》)等句,是描述他不追求功名宝贵,安于淡泊自然的心境。他生活在战争连年的年代,虽经常随军征战,然而内心却是向往天下安定,想象能早日返乡享受太平日子。他的“愿戢干戈息征伐,归期先卜两眉头”(卷一《灭高国主》),“对客倦谈当世事,向人难悉未归情”(卷三《睡起》),“只此一朝公事毕,焚香高枕卧烟霞”(卷二《客中》)等诗句,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

    清《四库全书》收录的《藏春集》取自明代处州知府马伟的刋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的《元人集珍本丛刊》所收《刘太傅藏春集》,是据台北中央图书馆所藏依明天顺刻本的钞本影印的。前有《四库全书》所载元翰林学士阎复之序,又增载《四库全书》未有的明天顺五年(1461年)河南南阳府沁阳县吏临川黎近(字久大)写的后序。据此后序,“处州守马侯生近公乡,慨公功名事业播传已久,而诗文之美世或不闻,乃汇而辑之,刻梓广传。可见处州守马侯生,即《四库全书》按语所说的明处州知府马伟(侯生当为字)

        邢台大开元寺方丈明憨法师希望更多的乡亲了解元代功臣,也是一代高僧的刘秉忠——子聪的事迹,决定将此《元人集珍本丛刊》收录的《刘太傅藏春集》重新影印流通。中华民族有重视历史,尊敬祖先,尊敬先贤的优秀传统。笔者理解和赞同明憨法师以上的决定,并接受他的嘱托写序。

        以上对刘秉忠毕生业绩和《藏春集》所作的介绍与评述,算是笔者为影印此书写的序。

                                       2015815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