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进一步解释一下
(2020-03-20 16:24:23)不知是哪家电视台,有一档电视节目叫做《财经郎眼》。有网友转了其中的一小段, 三分钟读懂《资本论》。郎咸平教授最后接过李教授的话说:西方经济学是平衡经济学,那么马克思经济学就应该称作不平衡经济学了。
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划分成三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有自动调节供需平衡的作用,即长期看,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维持着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恰恰是建立在不平衡前提下的,而且越不平衡,资本家赚的越多。长期表现出来的平衡都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实现的短暂平衡,并由此可逻辑推导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节目中的三位经济学家的发言或许只有专业的经济学家能马上听懂,而普通百姓却不一定理解马克思说的不平衡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真理性,恰恰就在于这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建立在供需不平衡的前提之下的。”
资本家生产出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卖,只能收回包含在商品身上的三部分价值中的两部分价值,即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已经被资本家预先占有了,这部分钱并未流向市场形成购买力,资本家不可能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的东西。每个资本家都是如此做的,所以市场上存在的购买力应该是所有生产资料和所有劳动力价值的总和,或者说市场购买力的总和不会超过这两部分价值的总和,否则就可以说消费者可以自己印钱去买东西了,那可是违法的事情。
因为总价值中被资本家们领走的剩余价值部分如前所述不可能进入消费市场,所以,市场上商品的总价值总是高于消费者的总购买力,这就是马克思的供需不平衡说的依据。没有这种不平衡,资本家们就会停止生产,不赚钱的买卖哪个生意人会做?除非脑子坏掉了!
这种不平衡越严重,说明资本家为自己留的剩余价值越多,在市场上表现为消费者的购买力越不足。因为每个资本家都想最大限度地赚钱,为赚取那特别吸引人的剩余价值而开足马力生产,最终的表现必然是商品“丰富”积压而卖不出去。这便是马克思笔下描述的生产相对过剩,并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不是消费者不需要货架琳琅满目的迷人商品,而是他们手里实在没那么多钱,因为那些钱已经是老板们心安理得的利润了。
经济危机的受害者是工友们?非也!其实更倒霉的是那些因贪婪而不要命地开足马力生产的一部分资本家们。有“父母官”喷着唾沫星子喊,“企业家是搭上身家性命为社会发展经济,为我们提供就业岗位的!” 这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很正确的,他们确实在豪赌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产品比不过人家而卖不出去,不仅剩余价值无从谈起,连先期投入(很多是贷款)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那部分钱也打了水漂,很可能要倾家荡产的,这些“企业家”比只管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人们要倒霉多了。
经济危机本就是资本竞争游戏下的丛林游戏,优胜劣汰。最后是有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的资本家留下继续玩儿,没有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的资本家被淘汰出局。若不选择跳楼上吊投河等,后者就只能耷拉着脑袋加入无产阶级的队伍,等待老板们估价购买自己,社会经济回复暂时的平衡,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口中的市场有自动调节供需平衡的看不见的手。可惜,斯密没看见的手被马克思发现了,这只手就是经济危机,该其出现场时绝不含糊!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或间歇性必然爆发实际上就是大鱼吃小鱼的过程。资本的体量越大,竞争力就越强,更有实力购买最好的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有实力购买高级的劳动力,抵御经济危机风险的实力就越强,最终形成一个金字塔的顶尖,这便是列宁发展出的帝国主义论了。
唉,都是这种不平衡惹的祸,它太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