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悟道点滴2
(2020-02-28 21:52:53)哲学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世界,而非仅仅是认识世界。这里就不提这是谁的哲学了,你懂的!他的学说曾指导实践出两个伟大国家,并创造过世界的一极。
今天,不仅主流公知和大V们称他的哲学为乌托邦,或者侵犯人自由的专制,就连严肃、严谨如罗素那样的大哲学家也如此定位他的哲学,甚至把他的哲学与法西斯主义并列去谈。
或许并不奇怪,世人即使自称笃信某种宗教,终也逃不出其入世的环境,亦或难以进入其梦幻向往的出世境界。因此,绝对,绝对,绝对的大多数世人只愿相信认识世界的哲学,而反对或至少不接受那种促使社会进步的,改变世界的哲学。在这一点上,中国尤甚,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就是那位生前乘着一架破车周游列国,企图说服列国国王恢复奴隶制周礼的夫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之后还能重拾其古今第一文化圣人的地位。
令人奇怪,为何国人的哲学史著作多被写成了犹如已故哲学家们穿越时空,来到现世兜售他们曾经的哲学?而不是讲述那些哲学家如何努力让自己的哲学成为当时社会信奉的哲学?现世人研究古人的哲学,到底是为了增加不必有实用价值的学识,还是为了研究过去的社会为何会是当年的那种形态?并为现世提供某种有价值的借鉴?这恐怕是某些哲学史家甚至多数哲学史家们并未精心落实于他们的著述当中的有趣现象。因此,对这样哲学史家,他们甚至还没有到达“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的境界,也就决计谈不上“哲学更是为了改造世界”的境界了。
曾经从西方请来的“赛先生”不得不不留了其自然的和经济的一面,却丢掉了其人文的一面;至于那位“德先生”,则被送回了神话故事里的那只魔瓶。似乎这方水土只适合儒释道的经久不衰的彼此交融,却被贩子们硬生生继续拆分成儒、释、道三种哲学体系。其实,宏观咂摸起来,他们其实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有一种例外,似乎就是风靡于晋代竹林山水间那种“闲士”哲学,于现世中能找到其对应的“奶头乐”哲学。
“曾经沧海难为水”,有幸经历过那三十年的“哲学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启蒙教育,恐怕是再难融于儒、释、道这座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哲学粪坑当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