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灵寿故城村是战国中山国都城宫殿区所在地
标签:
转载 |
分类: 历史 |
http://s13/mw690/61561643gddbb44c39acc&690
站在灵寿狗台疙瘩上(中山国烽火台)拍摄的灵寿城远景
编者按:自1979年以来,随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国王陵寝的不断挖掘,中山国都城遗址也在逐步浮出水面,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0年我有幸拜读了《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后发现,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有关中山国都城遗址存在很大出入。为此,我们几个民间考古爱好者曾多次来到这里,对这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整理成文。本篇文章主要是依据灵寿县故城村现有的遗址以及借鉴有关文献记载进行推理,使它尽量贴近于历史。在此,还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与甄别,以便我们今后对中山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
近年来有关中山国都城遗址的话题经常被人们所提起。出自官方对中山国都城遗址的统一口径是:“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位于平山县三汲乡东部。整个都城依自然地形建成,平面呈桃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垣依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厚3-4米,北高南低,落差达40多米,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地下夯土城基尚在。城址分东、西城,中间有一道南北向隔墙。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
http://s12/mw690/61561643gddc7aa6a709b&690
能够看出这张图片是依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的《战国中山国灵寿城》而复原的中山国王陵及都城的基本轮廓。如果我们依据这张图所标注的都城轮廓来看,这座城池的宫殿区就在平山县三汲乡河渠村西侧往北,坐“黄山”枕“卧牛山”蒲北村这一带。果真如此吗?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以及研读有关中山国资料认为这种说法与现实相悖,觉得对中山国都城的定论太过于草率,是很不靠谱的,有很多地方也是经不住反复推敲的。
二、中山国的兴衰史
有关文献对中山国的早期部落记载,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700年,但本篇文章主要是围绕中山国灵寿城开展研究,故此我们只对中山武公以后中山国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论证。
1、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沿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自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之清水河)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省唐县西北粟山)建立了一座中山国新都,名曰「中人城」,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由于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魏国的进攻。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与中山国苦战,夺取了中山国的一座座城池,最终中山国的早期都城「中人城」也丢失了,桓公率中山国残余实力及家眷退隐到太行山深处躲藏了起来。公元前407年魏国把中山国全部占领了。魏文侯派乐羊统兵镇守灵寿,并把灵寿作为封邑赏给了乐羊。直到现在灵寿还保留着有关乐羊的很多故事,比如:“中山国大将鼓须屯兵于灵寿楸山,依靠楸山的天磊长城与魏国对峙,魏国乐羊屯兵于灵寿文山一带,双方相隔于慈河月余未分胜负,乐羊派西门豹在中山军的后边火烧楸山,中山国军看到山林大火无心恋战,鼓须死战才得于逃脱,奔至白羊关,魏兵紧追在后,鼓须弃关而走。乐羊长驱直入,所向皆破。”经此一战,中山国最后一个天然屏障被彻底攻破,也因此加快了早期中山国的灭亡。据传乐羊墓在灵寿县甄朱乐北行一里处,乐阳沟村一带是魏国赠与乐羊的封地及居所,灵寿县志对此记载如下:(1)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7)八月,乐羊率魏师5万伐中山进入县境,与中山军主力大战于文山、楸山及鲁柏山一带并击溃中山军主力。 (2)魏文侯四十年,魏灭中山,乐羊统兵镇守灵寿。
2、其实,灵寿县故城村这个地方在建都城以前早已经是中山国的重要城邑了。因为这个地方水运高度发达,还是承接太行山与平原的一个咽喉,魏国在收复中山后为了巩固对中山的管控,魏王立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为中山君。随后几年由于魏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战事频发,极大地削弱了魏国对中山国掌控,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走出深山,开疆拓土,中山国实力因此也在快速地发展壮大,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一座座中山国城邑,并于公元前378年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并定都于现在的灵寿故城村。中山国由桓公复国先后共有7个中山国君在此为公、称王,继位的国君依次是:桓公、成公、子错、子誉、子好资、子尚。据有关史料记载,最后一个国王子尚只是赵国扶持的一个傀儡,有职无权,早已没有掌控中山国的任何能力了,只是一个过渡而已。
灵寿县志记载:魏武侯十八年(前378),中山复国,定都灵寿,兵强马壮,号“千乘之国”。
据有关文献记载,魏灭中山共用了三年时间,在这期间建在唐县西北粟山的新都“中人城”被攻破了。中山桓公带领中山国的残兵实力及家眷退守“灵寿城”并进行顽强的抵抗,最终也没有挽回残局隐退到西部太行山里。后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山桓公重新走出深山定都于灵寿,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在灵寿城共延续了82年的基业。
3、在中山国王子错(公元前327年-公元前310年)这期间,中山国国力达到了最强。疆域面积最大,这一时期中山国的疆域南达房子、北抵鸱之塞,西起井陉关,东到苦陉邑以东。范围大致包括今保定、石家庄市所辖县区的大部和衡水市所辖县区西部,方五百里。中山国所属城邑除新市、中人、顾、灵寿都邑外,还有房子(今高邑西南),扶柳(今冀州市西北扶柳城村),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肥(今晋州市晋州镇西),封龙(今元氏县西北封龙山南麓),昌城(今冀州市西北),宋子(今赵县赵州镇东北),下曲阳(今晋州市晋州镇西),昔阳(今晋州市晋州镇西北),九门(今藁城市西北九门村),都垣(今石家庄市郊东古城),苦陉(今定州市南邢邑镇),宜安(今藁城西南),宁葭(今石家庄市西北),井陉塞(今井陉县北),番吾(今平山县东),权(今正定县正定镇北),南行唐(今行唐县行唐镇东北),曲阳(今曲阳西),左人(今唐县仁厚镇西)等。
1、中山国灵寿城是早期中山国部落走出深山沿滹沱河向外扩张的一个咽喉要塞。中山国灵寿城所处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应该说在桓公建都以前灵寿城早就是中山国部落的一个早期的重要城邑了,我们且看在都城的四周有很多条纵横交错的沟壑及河流,可有效阻挡敌人对都城的入侵。尤其是东部三十多里处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慈河,河面宽度有百余米到数百米不等,最终与都城南边纵贯东西的滹沱河相汇。在古代慈河的水量是非常充沛的,由于大量泥沙的淤塞,致使这里的河流到处漫溢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水面。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就是保护中山国都城的一个个天然屏障,可起到对外防御的作用。
2、在都城西部和南部不远处就是白浪滔滔的滹沱河了,从有关资料得知:在二三十年代以前滹沱河的水量还是非常大的,曾被人们喻为北方小黄河,航行可直达天津卫。所以说,在战国年代这里的水上运输是非常发达的,在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滹沱河是中山国重要的水运航线,它承载着中山国都城繁重的运输任务,又可用很少的兵力抵挡外来敌人的入侵。我们通过对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葬里发现的三个庞大的随葬船就能体会到这条黄金水道对中山国都城的重要性。
3、《康熙乙丑.灵寿县志》云:“百间沟在邑西五里,盖赵武灵王通漕渠也”。笔者认为,这不光是”赵武灵王的通漕渠”,更应该是早期的“中山国都城的通漕渠”。我们通过对这里的实地考察认为,百间沟就是灵寿故城村西边的平山县河渠村东侧这条河,这条河往南可直达滹沱河。我们现在还能清楚地看到这条河的大概轮廓:这个地方依然很低,比灵寿故城至少低10米以上,自东往西宽度有150米开外,现在里边栽植了大片的杨树。
http://s4/mw690/61561643g7c92b6feb1c3&690
代中山王时期灵寿城的通漕渠,绝非仅赵武灵王所拥有
这条河往南可直达灵寿县的洼里庄(洼里河)、西洼村、由东洼村入滹沱河。这条水系来自于西北部的陵山一带,至今桥下还有来自上游陵山的淙淙淌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在“洼里河”里见到大片的水域正在养鱼,在这个水坝的西南侧就是广阔浩淼的黄壁庄水库了。感觉这个地方极有可能就是历代中山王的通漕渠和泊船的地方。现在我们从字义上看,河渠村这个名字就很有来头,这分明是中山国都城的一个重大的水运工程才被叫做河渠的,有人工开挖的韵味。这条河在古代肯定是很深的。在它的西北部就是蒲北、黄山、卧牛山、陵山了。现在这条河的桥上还立着一块石碑,此碑坐北朝南,从左侧的缝隙里就能看到这里是一条很深很宽的沟壑,这分明就是“百间沟的通漕渠”的上游,怎么能称为“中山古城遗址”呢?另外,这个地方就是《战国中山国灵寿城》所提到的东边用于防御的“京御河”,名字倒是很好听并与中山都城的身份靠的很近,只是含金量不是太高啦!http://s7/mw690/61561643g7c92b74d1b76&690
2013年4月下旬拍摄,这是河渠桥上的
一块石碑,省文物所把这里定为《中山古城遗址》,很可笑啊
http://s3/mw690/61561643gddbb2c04c732&690
此照片拍摄于2013年4月下旬,这就是
西洼村的一个养鱼池,坝下就是滹沱河了
四、中山国都城的水源地
1、灵寿故城村在公元前中山王桓公时期就是中山国的宫殿区,在这个地方的东北(城墙北边)现在依然还能看到一汪水潭,经考证这个地方就是向中山国都城供水的一个重要水源地。我们在“电子地图上”可以醒目地看到这个地方就是灵寿县松阳河一个分支而直达故城村的,为中山国都城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它与城外的北护城河、西护城河、东护城河、城内的城壕沟、养鱼池相互连接,可形成东、西、南、北四面环水的态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山国王宫的防御能力。http://s4/mw690/61561643gddc7ba32f083&690
本图片是从网上找到的灵寿县乡村地图,可清楚地看到故城村的
上游有一条“松阳河”在这里流过,为中山国都城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五、文献记载的中山国灵寿城
1、要想对中山国灵寿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我们还要对有关中山国的一些文献记载进行挖掘:自公元前378年中山国都城的确立,灵寿故城先后经历了中山国、赵国、秦国、汉朝时期历代中山王对这里的管制,这座老城从鼎盛到衰退至少延续了17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汉高帝元年(前206年)才把这里降格为县城级别并设灵寿县,属常山郡管辖。从汉高帝元年(前206年)—三国220年—西晋265年,灵寿县城始终就在故城村。这在有关文献及《灵寿县志》都有明确的记载,也就是说现在的故城村,曾经历过中山国的鼎盛辉煌时期,赵国到汉朝长达百余年的军事统管和重要的城市地位,直到在西晋公元265年灵寿县城才由现在的故城村搬迁于今治(现在的灵寿县委大院所在地)。最终故城村由中山国都城降格为灵寿县城级别,再沦落到一个乡村。从中山国都城到灵寿县城的确立在这里前后共延续了643年,所以说这里的文化积淀是极为深厚的,平山县三汲哪里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呢?它的地位又怎么能与灵寿县故城村相比呢?河北文物所把三汲定为中山国都城遗址岂不太荒唐啦!
2、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灵寿县故城村四周城墙的整个轮廓,它是一座非常工整、规矩、厚重的长方形的王宫内城,竟然被河北文物所说成是中山国的一座卫城。看来这座卫城的质量比三汲那边的“宫殿区”好的多。2010年灵寿县文广新局对古城墙测量的数据是:“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230米”,总周长10、9里,与史料记载“周10里“相吻合。看来这座2300多年的“卫城”比现在的灵寿老城(灵寿县委所在地周3里)还要大三倍多。
3、现在故城村的一些老百姓家的墙头、猪圈、茅厕用的材料有很多都是古代的砖瓦,在故城村的城墙内外,只要我们低下头来就能够看到一些瓦片、陶豆之类古人留下的遗迹。另外,村内的一些地名至今还被叫做养鱼池、梳妆台、八角井等,这分明与古中山国王宫贵族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灵寿傅氏文化遗产略览》390多年的老学究傅维雲提到:“赵王城在县西十五里,颓垣尚存,周10余里;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灵寿故城在今桓州。灵寿西北即此城也。土人每于雨后得铜刀、铜簇、古钱等物。”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个比现在的灵寿老城大三倍的“赵王城”绝对不是中山国的“卫城”,也不是所流传的 “赵王城”,而是中山国的都城宫殿区所在地。
4、有关文献记载:“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亲率五路大军(20万)伐中山,逼近中山国都城灵寿,中山君割四邑求和,赵师退走,过五年(前300),赵师再伐中山,破灵寿,逐中山君,灵寿城被赵军占领。赵惠文王三年(前296)主父赵武灵王寻新地至灵寿,于今故城村一带筑城建台(号赵王城)驻屯重兵”。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理解为:赵武灵王对中山国的全面围歼战争前后共用了十年时间,在这以前也经过了无数次地战争,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亡,赵国统治者把亲手扶持的中山王尚傀儡迁到肤施(今陕西榆林县南鱼河堡附近)。从这里不难看出赵武灵王对中山国的战争最终是以劝降而告终的,并没有太多地对中山国滥杀无辜。所以说,中山国王宫内的宫殿及各种建筑物在那个时候也将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所以说,“赵王城”一直到晋朝以后才逐步衰退的。
通过以上推理还可以得出在公元前296年赵国接管了中山国后,这时的中山国王宫虽然狼藉一片,但各种庞大的宫殿等设施并没有受到战争的重创。在这个时候赵武灵王绝对不会弃“三汲那边的中山国王宫”的大量建筑而不用,再建规模庞大外围将近11里的赵王城就更没有必要了。赵武灵王顶多是对原有的中山国都城进行一些局部的改制,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威严,在城内西侧堆建了一个巨大的土台,名曰“赵王台”在战争结束后,赵武灵王在这里犒劳三军。据当地土人讲述在赵王台以北有大片的土地至今还被人们称为练兵场,凸显了赵武灵王在“中山故城”的强势和诡异。
六、中山国都城范围有多大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对灵寿古城墙遗址的定论是:“城外东面的高坡上修建了一个夯筑小城,城内修有高土台,出土了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和箭镞等兵器,说明这个小城是为了防止东面来犯的敌人而专门修建的军事防御设施,在军事上具有监视、了望、报警及抵御作用。”这种说法真是太荒唐了,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作为战国时期的一座都城是不会太大的,但是对一个弱小的中山国来说,这个地方只是中山国都城的王宫区已经很具有一定规模了。我们切不可只把它当做一个战国的小城邑,这样就会束缚我们思维的,应该把它周围的一些地方都应该作为都城来看待。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灵寿老城区,除了城墙以内的县衙及部分商户外,城墙(护城河)以外还有东关、北关、西关、南关,这些都是县城的一个范畴。所以说,中山国都城也同样具备这种规制,在灵寿故城村的四周,包括平山县界内的河渠、三汲、蒲北,灵寿县界内的岗北、金山、城西、西城南、东城南、南城东、北城东等村庄,这些地方都属于中山国都城的范围。笔者通过研读有关文献记载觉得中山国都城不像有人所描述的那么大。因为有很多人误认为中山国都城就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都城。有人还提出这座城市可与世界上一些古代名城相媲美。但笔者对这种说法有不同看法,觉得这座王宫以外其周围的城市布局是很松散的,也就是说这座王宫以外的城市布局不可能达到如现在的城市一样成排成行,有街有巷的那种格局。据有关史料的相关数据:“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总人口约2000至3000万。”中山国的疆域范围最大时才有方五百里,地域范围在各诸侯国中占比是非常小的,所以说,在那个时候整个中山国的人口也不过一二百万,并且还分散到中山国的二十多个城邑或边防中,所以说中山国都城人口是很少的,城市规模还是比较小的。
七、对平山三汲的一些看法
1、《战国中山国灵寿城》书中曾提到在三汲乡发现了很多“地下夯土城基”。那么,为什么发现这么多的“地下夯土城基”呢?笔者认为这些极有可能是中山国王宫以外的“国有工业”的制作区:包括金属的冶炼、各种器械及工艺的制作、建造战车、造船、编织、纺织、制衣等手工业的“国有作坊”在这里大量出现。由于有很多房屋建筑都是通过夯土来完成,要不然怎么会出现“似有非有断断续续的地下夯土基”呢?因为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所有的国有物资设备以及吃喝拉撒等很多东西,都得有人来生产,所以,这里极有可能是中山国都城的物资制作区。由于这里的水道相互连接可直通滹沱河,很多物资在这里需要配送并通过水路发往中山国各地。因为,运输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被称为中山国都城的三汲乡,一字排列着北七汲村、中七汲村、南七汲村、下三汲村,三汲村。“汲“在古代是引水、取水的意思,另外这个地方以前有两个村的名字被叫做川坊村和水碾村,在平山旧地图上可查到这两个村,属于黄壁庄水库淹没区,包括河渠村、河曲村、蒲北村它们都与水有关系。所以说,三汲乡这些地方属于中山国都城的外围地带,但绝不是所谓的东城宫殿区。因为,笔者与朋友结伴多次徒步考证过黄山、卧牛山,看到这里很荒凉,不像是中山国的宫殿区所在地,也根本看不到这里有都城的任何气息,这哪里像灵寿故城那样,只要低头就能扑捉到古人在这里所留下的很多气息。
http://s10/mw690/61561643gddbb3748b349&690
这是2010年在灵寿故城东城墙
旁边拍摄的照片,能看到里边有很多瓦块
2013年4月下旬拍摄,这就是
卧牛山,所谓的中山国宫殿区所在地
http://s12/mw690/61561643gddbb3f29ffcb&690
这是2011年站在黄山的北边拍摄的照片,
在这个地方根本就看不到古人留下的任何气息
参考文献:《战国中山国灵寿城》;《中山国王宫所在地——灵寿故城村》;《中山国全史》;《中山国都城在灵寿》;《中山古国神秘王国--战国中山之王陵》;《魏灭中山之战》;《赵武灵王》;《灵寿傅氏文化遗产略览》;《赵王台前兴衰事》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