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要抢日本机器人?
标签:
日本机器人 |
分类: 科技新发现 |
大概是日本制造出来的东西确实好吧,中国人向来喜欢去那里抢购,最著名的应该是抢购日本的马桶盖,到头来却发现产自浙江,日本仅靠工艺流程和品质要求就能赚走中国的大量外汇,更可气的是,购物的盛况竟然能用“抢”来形容,我们到底是怎样一个“渴望好东西又生产不出好东西”的民族啊,这种尴尬值得所有人深思。现在,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这回中国人抢购的不是马桶盖、电饭煲等小家电,而是大笔大笔的机器人。相关媒体报道,今年1至3月,日本机器人产业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了27.5亿元,同比增长48.3%,权威人士预测,日本今年的机器人总产值将会达到468亿元,或将创下历史新高,而这种盛世的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抢购。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713/c18a864f448845748440b3bc39d67225_th.png
中国一直是世界消费的重心,国人买走了大量的iPhone手机,成就苹果的现金帝国;国人代购澳洲奶粉,惹得澳大利亚奶牛都有意见,还有肯德基、耐克、NBA这些品牌都因中国消费市场的存在而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中国的制造工厂依旧要买下国外的机器人,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真得很有钱,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更会玩弄资本,缺乏核心的科技。
中国能买到机器人的躯壳,却买不到灵魂?
地球人都知道自动化是制造业未来的大趋势,但要真正实现“腾笼换鸟”的政策,需要攻克重重难关,包括制度、文化和人性,而一切的前提都应该是“技术达标”,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对于机器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代工大王郭台铭喊出过“三年内百万机器人”的口号,时间已经过了6年,这个计划仍未兑现,但这位倔强的大爷从未放弃过自动化的想法,加上,其最重要的客户苹果也热衷于机器人产业,一条条半自动化的苹果手机生产线已经矗立在全国各地的车间内,富士康自己也生产机器人,只是受困于良率、效率和品质问题,尚不能轻松地“就近进入”苹果的生产线,同时,郭台铭和日本软银的孙正义也是好朋友,两位挚友定下百年之约:鸿海给机器人以躯壳,而软银则给予机器人灵魂。巨人间的对话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和日本在机器人产业上的差距,更真实的写照是:郭台铭经常会花大价钱去购买软银的最高端机器人。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713/49cad3a6e9bf4265923969fe558ba2d8_th.png
机器人抢购潮出现之后,日本企业纷纷开始增产,安川机电计划2019年之前将全球的月产量提高约70%,由目前的3千台提高到未来的5千台;纳博特则开始增加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器的产能,逐步帮助中国制造工序实现自动化,但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却无法享受这个“抢购潮”,在中高端工业机器人方面,国有品牌尚不能与外资匹敌,我们的机器人面对稍微复杂的任务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而且在高强度的生产中常常宕机,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中国机器人在关键零部件如减速器、控制器、CCD的研发方面,也落后于日本、欧美等国家,长期依赖进口,最直接的恶果就是:蛋糕来了,却没有我们的份,更可悲的是,这个蛋糕还是由中国市场自己做出来的。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企业更懂得经营,这使得我们随时能买到机器人和技术,事实上,郭台铭就曾毫不避讳地鼓励员工:年轻人,没有技术不要怕,去日本买回来就好了,于是,他自己先花了点小钱把夏普买了回来,同时,又瞄准了东芝的闪存业务。
机器人未了情,中国制造被动进入自动化时代
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黄金二十年都正在远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上升,事实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讨厌工厂,基本上背离了父辈们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这其实不是坏事,他们再不用把青春蹉跎在流水线上,要知道那个犹如长龙的地方,好像一个永动机,物料从左边源源不断地进入右边,员工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拧完一颗螺丝或者贴好一张保护膜,这样的动作每天下来要重复几千次,整个工作的氛围就好像养鸡场,而工人们更像是只会“抬头、低头、喝水”的肉鸡,他们常常只需要25秒,就知道自己未来两个月的工作内容了。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713/82d2284a5dab4970bd27c771454db193_th.png
机器人未了情,现在中国制造正全面接受机器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应该被定义成一件好的事情,具有功德的事情,毕竟,当年轻人逃离工厂,或者调整到更具技术含量的岗位时,他们未来爆发出的知识红利会远胜于现在的手工作业。(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khxx-wk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