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超级高铁吗?

标签:
高铁科技 |
分类: 移动互联新发现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都以“打工仔”的身份示人,帮助全世界组装iPhone手机、缝制Nike衣服和鞋子,以及给西方国家的孩子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圣诞老人玩偶,20年来,工人用自己的双手维系着中国制造的生态,显然,这值得尊重,事实上,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尊重,但这并不能帮助中国制造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德国提出工业的4.0概念之后,我们不得不逼着自己面对“自动化、品牌化”的难题,只是在俯身寻找基础之时,才发现真的是脆弱不堪。
回首中国铁路的发展,兴奋中夹杂着酸楚:兴奋的是,春节期间大部分人都能买到火车票了,有的甚至能坐着回家;酸涩的是,温州动车事故宛如一瓶硫酸泼向了中国铁路,几乎毁容。面对成绩、苦涩,以及南北车不断上涨的股票,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的高铁之路,特别是在面对下一代超级铁路之时,更要守住自己的心,我们可能暂时不需要“超音速”,只是需要多一些的票,多一些安全。
后来居上,中国高铁如何弯道超车?
中国高铁正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来自10年的挣扎和努力。2004年,中国与西门子达成合作,正式引进ICE技术,并进行全面细致地消化与改进,终于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基本掌握了高铁的牵引、制动、网络、车体等核心技术,且将“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模式运用地淋漓尽致,更可怕的是,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我们还有着天然的成本优势,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高铁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美价廉,相关数据现实,中国高铁的造价只有国外高铁造价的33%~50%,综合土建和车辆成本,中国高铁每公里造价约为1.5亿元,而韩国和德国,这一数字分别为2.5亿元和3亿元,相信德国人能大老远地跑北京来采购,第一是看中了中国高铁的质量,第二则是垂涎于减半的价格。
在为中国高铁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高铁的不足,除了技术人才之外,中国高铁事业要想真正建立引领全球的生产体系,还要在法律、商务、营销、市场等方面进行完善,特别是相关的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毕竟,只有总理一个“推销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稳定、更年轻化的人才体系。
超级高铁来了,中国要守住心
中国高铁取得现有的成就,真的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毕竟,我们以前向世界输出的商品,大多集中于茶叶、蚕丝、银子等原物料,高级一点的商品也只是丝绸、陶瓷等手工艺品,至于那些真正具有大范围市场影响力的技术与产品,实在是少之又少。现如今,高铁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走向世界,不仅证明“引进-融合-创新”的模式有其可取之处,更证明了,只要“守住心”,正经地搞研发,中国还是有可能向世界输出技术,并赚到钱的。
现在,超级高铁的概念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传播开来,自然也引发了中国从业者的关注。其实,这个概念之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行驶速率,在超级高铁的设计中,火车将利用低压管内的浮舱以时速1200公里的速度运送旅客,从内蒙的莫尔道嘎到广州的深圳仅仅需要3个小时,也就是说超级高铁的野心是超越飞机、磁悬浮列车,成为速度仅次于UFO的交通工具。从目前的一些测试试验中可以看出,超级高铁本质上是利用磁铁提供的推力,依靠压缩空气提供升力,在这个概念设计中,超级高铁不会有”轮子和轨道“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而且要达到目标时速,行驶轨道内要保持低压,以减小火车与空气之间的阻力。显然,超级高铁的概念非常拉风,一旦成功,将会彻底颠覆人类之于交通的认知,但速度越快也意味着风险系数越高,在现有的概念设计中,低压管道会给乘客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而管道本身的设计误差,以及配套的空气压缩机都需要严苛的测试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超级高铁前几次的试验中,速度仅有322公里/每小时。
相信以中国从业者的尿性,得知超级高铁概念之后,肯定要兴奋好一阵子,但笔者认为,高铁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基础设施项目,超级高铁更是一种高风险的设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更关乎制度、环境和人性。西方国家常常因环境问题,而将一些高铁项目取消,比如英国居民曾联手反对二号高速铁路建设,理由是消耗资源、有噪音、破坏生态等等,显然,对于环境、人性深处的考量方面,中国高铁乃至整个中国制造都需要特别关注,我们常常为了绩效,忽视了人性最基本面的需求。面对超级高铁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项目,中国高铁更要守住自己的内心,毕竟,我们再也经受不住“温州动车”事故了,何况,这两年,从飞机到火车,再到近期的轮船,几乎每一种的交通工具都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接受的灾难,这当然不是“拒绝提速”的理由,但肯定要思考如何平衡“速度和安全”。(科技新发现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