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高尚人生》柴瑞林/文
(2022-04-03 04:00:49)
标签:
文化代表作《深宅暗室》柴瑞林 |
笔者和书法家王忠勤先生在网上相遇,以文会友的交往中了解到了先生的一些具体情况。
笔者先不提说他的书法作品的出众,迫不及待的要大家知道的是他有益社会的一些动人事迹:
不用笔者对他所做的成绩进行罗列陈述,只要我们看看有关部门,对先生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报道,就心服口服了。
1990年2月2日,《甘肃日报》以“赔本服务的傻小伙”为题做过报道:“赔本服务的傻小伙
作者;王卫权
沟泉村离乡政府1
0多公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在全村5
0 8名劳力中,有一半以上是青年人。过剩的精力,使好多青年闲着没事干,有的串街溜巷,赌博斗殴,有的沾染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村子因他们而臭名昭著。1987年,高考落榜回乡的王忠勤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
I(此文刊于1990年2月2日《甘肃日报》,1989年3月8日《甘肃经济日报》,1989年第四期《甘肃团讯》”
同年,《陇东报》记者焦富全在《经济参考报》又采写通讯进行报道。
后来,先生到陕西省委工作期间,于1996年1月,参与承办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陕西省区域企业经济大型调研活动》,并出任该活动调研组秘书长,先生于1996年6月,原陕西省委副书记刘荣惠为其主编的《社会经济调查通讯》陕西专刊题词:“开展区域企业经济调查,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服务”,2001年,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希燕和《上海东方电视台》记者专题采访……
之所以说,书法家王忠勤先生,是一位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品味高尚的人,是一位令全中国人民骄傲自豪的人!
一位胸怀宽广,立志远大的人,必然是一位心理强大,顽强挺进的人,是一位干一行,爱一行,是一位无往而不胜的人。
大家都知道,王忠勤先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源于他从小就喜欢书法和写作。从上小学二年级到工作后,始终在练贴习字,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进程,先生广积博采,兼收并需。他是对历代名家的经典名帖没有不喜欢的,尤其对“二王”的书法尤其喜爱。
先生也是看准了中国古代书法家排名第一第二的,家喻户晓的著名书法家的手迹。先生视如瑰宝,爱不失手,朝朝暮暮练之不殆。先生知道王羲之就是一位师法数位他崇拜的书法名家的、博采众长的古代书法家,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阕”,给人有静美之感,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的楷、草、飞白皆能,他的行书更不一般,所以说忠勤先生的书法得以于师法王羲之,特别是行书。有朋友说:“先生通过三十余年的潜心临池,逐渐形成了自己古拙沉稳,经健洒脱,笔法多样,雅俗共赏的书法风格。”无论先生的爱好兴趣多么广泛,他的作品还是主行草,其作品表现出很诱人的魅力。用他的话说:“忠以明志,勤以补拙。”这也是先生的名字——忠勤的源于。
我在先生送我的几个条幅中分辨到,先生崇拜王羲之的书法,多年刻苦临池,并没有如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酷爱书法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南朝梁武王萧衍,一个是唐太尊李世民),那样无限度地崇拜王羲之的书法。传说,李世民死时,将曾经派御史萧翼骗取来的《兰亭序》真迹,给自己陪了葬。
笔者通过对先生惠赠的几个条幅的学习、欣赏和分析,认为先生的行书真正的是博采众长,没有完全囿于王羲之的书法笼罩之中,他的行书不如说有民国时候的名书法家,于右任行书的笔意。雄豪婉丽,冲淡清奇,表现出他胸怀天下,沉雄博大的高度风范。于右任就是不完全为古人所囿,他也是博撷约取,形成了自己的楷书,卓然自立。他推广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用于实践。先生字的形体就字字清楚,个个真切,稳如坐钟,美如春山。我们最怕那些如怪风异蛇的墨迹。我认为书法艺术“发展”到一般人不认识,看不懂,就失去了实用的价值,成为纯粹的书法艺术,纯粹的书法艺术不能和民族文化保持密切关系。
现在我们返回来说话:表面看起来,书法似乎很简单,只要识字的人,都可以持笔书写,把字写在宣纸上,就离书法家不远了,其实非矣!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比其它的艺术创作更玄妙,更艰深。在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用毛笔书写的人数以万记,可是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寥寥可数。古代的名家也就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董其昌。几千年来,有大名气的书法家也就这些。那么,有多少人可以进入书法家的行列?所以说,能进入当代书法家行列,都是了不起的书家。忠勤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为他点赞!
有名的书法无不是书家用情感,在他们的手指中延伸,笔毫的疾厉,徐缓、飞跃、顿挫的主观驱使,这种灵活多变,在墨汁的作用下,在纸上留下的一路痕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法艺术的造就。在这个过程中,书家把个人的生活实践感受、学识、素质修养秉性,完全的,一丝不留地表现出来。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书法将中国的艺术特点基本上表露无遗。像西方的雕塑代表西方的整个艺术一个道理。比如雕塑维纳斯的创作艺术一样,没有谁随便可以取代。她从土里挖出来,断了一只手臂,任哪一个艺术家也不能天衣无缝地使其复原。中国人习惯的把书法和绘画艺术并列呼称,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把书法列在前头,因为,书法是绘画的基础,没有书法的基本“零件”就没有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所以说书法是艺术的根本,是艺术的基础,书法艺术是所有艺术的基础,要从最基础的基础探索,体验,走出自己独有的路子,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我认为,在古代的书论中不乏看到对篆、隶、行、楷的论述,大多数都以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欣赏的人要靠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好像对一部长篇小说中的典型地方,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领悟一样,他们各自都在自己的大脑里显象一样。住在山沟的的读者,会用自己所在地方环境以及风土人情做定格,住在平原的读者就领悟的不一样。这也就是欣赏书法时的各自的领悟,所以说书法玄妙。特别是草书一定是带着激情,没有激情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草书就不会是有感染力、有魅力的书法作品。我欣赏到忠勤先生的草书,就有丰富的飞跃和空灵感,很有感染力,很有魅力。
他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激情的书法家。我们2014年的夏天于西安相见(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截止现在也是最后一次),猛丁与面,他毫无陌生的表现,开门见山地侃侃而谈。言辞真诚流利,激情洋溢,很快感染了我的思绪。我看出来了,他行书的风度是来自他的不一般的激情。
先生的书法我早在几年前,就在新浪网这一平台阅读和欣赏了无数遍。他的作品和天津著名书法家崔梦钧先生的书法是我早发现、早关注了的。在浏览他们的作品中,我从中受益匪浅。
我们在这里看看各个书法界名家对王忠勤先生的书法作品的评价:
陕西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赵克礼先生题写陕西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赵克礼先生,欣赏了王忠勤先生的作品后,题写道:“......我与王忠勤先生,中秋前夕,于缘分牵引下偶然相遇,欣然相聚于先生书法工作室——翰墨轩。他乡遇故知,本就人生一大快事。加之性情相投,更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遂与先生品茶闲聊,欢叙乡情。先生言谈契理,举止清远,雅士风范。后观其书法,颇有感慨。今斗胆浅鉴,以抒敬意。
我们再多看一些对王忠勤先生书法的观后感言:
2015年8月4日《万物为师》有感于王忠勤老师书法:有时,最美的好,不是最美不是最好有时,最好的美,是脱去优雅面带潮红有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有时,力拔泰山重若千斤有时,美的有些邪乎有时,重的有些轻巧;
2015年8月15日《北国风光》观摩书法家王忠勤先生左右开弓书里乾坤,忠诚墨海笔力深勤耕砚田硕果丰书香茶淡翰墨轩法效自然情谊真。
书法家对先生的评论如我说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验来领悟书法家的作品。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看得出来,人们的感受都是“美感”,这就对了,这就是书家的成功水准。我们说书法家王忠勤成功了,他已经到达了他预想的高度。
我们清楚地看到忠勤先生几十年来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
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亲笔题签“艺道”。著名书法家、《中央电视台》书法系列讲座主讲杨再春先生题写“忠勤书法”;
2014年5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方明先生题签“马到成功”;
2014年12月,由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赵学敏先生题写书名的《王忠勤书法作品集》公开出版发行;
2015年6月,在西安开办了书法工作室【翰墨轩】;
2015年10月2日,“戈尔与荷和”书法作品被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婚宴定制酒封面采用;
2015年10月15日,中国题字网特约书法家。
以上的是先生曾经的一个个站口,也是先生跋涉的一层层楼梯。我们相信,先生会不断地跋涉,直到书法境界的顶巅。
2016年2月26日
柴瑞林于北京朝阳区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