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来信:《岁月》李建学/文

标签:
文化女作家-柴瑞林代表作代表作《深宅暗室》 |
“十一”假期,特意赶到庆城县的媳妇娘家,帮准备搬新房的老人清理杂物。其间翻出一些旧书,还有几件过去年代的工作生活用品,又是一番感慨。
几本旧书,大多是曾经的“名著”,都跟我有故事。
赵树理的《三里湾》,是我初中时读过的经典小说;看到的这个版本,有一股子亲情的味道。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是上小学时在砍柴的山路上听人讲过的故事,长大后专门找来读一遍,没有听到的吸引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在小学里眼巴巴的经常见,却没机会读,熟悉的是封面。《假期回乡日记》,还记得某些细节,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列宁》当然如雷贯耳,却没有认真读过,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乎家喻户晓的封面。《论个人主义》和《略论又红又专》这两本薄书,曾经长期插在小学老师的窗台上,可从来不让人碰。《火把节之夜》和《狗剩》,都是十二三岁时等在村口从上中学的大娃娃手里换来读过的好书,最深刻的印象是读得忘了吃饭。《共产党宣言》当然研读过很多遍,总想弄清楚其本质和现实意义。《在民主广场上》没有读,这本小说集中的篇章和作者略知道一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朴素文学,现在读不下去了。《爱的果实》和《灵魂跋涉》是庆阳籍作家柴瑞林早年的作品,近些年因为博客跟柴老师比较熟悉,看到了很高兴。
岳父母五十年代中后期在兰州读书,1960年前后分别毕业到庆阳地区的县乡工作;走过不少路,受过很多苦,多年勤勉于庆阳县的水利电力系统。这些书及其走过的地方,当是年轻的记忆。
翻到多种伟人选集和文集之类,字里行间都有红笔做的标记,都留下了认真读过的痕迹。书里间或夹着钢笔书写的思想汇报,更多的是技术培训的讲稿。老人年纪大了,已经不能随意阅读,也无力顾及这些事情;眼看着就要拆迁,只能把这些旧物归类整理;能保存的尽量保存,实在保存不了的只好卖废纸。
忙碌中不止一次的这样想:自己很快也就老了,我那积攒了近三十年、占满一面墙的书,大多都是文史哲类的好书,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翻出“文革”时期的一些物品,“最高指示”随处可见。一张老岳父亲手起草的公函,抬头是“最高指示”。一只老岳母用来装粮票的小纸盒,表面也是“最高指示”。如此公函,在网络时代像我女儿一样的年轻人眼里,差不多就是“天方夜谭”。粮票我当然用过,1988年在天水市八中复习备考,母亲从元龙挤火车担鸡蛋进城挨家挨户叫卖,有时候换点粮票,就给我买面粉或直接交到食堂。看到这么多作废的老粮票,就看到了母亲汗津津的脸。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能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印记,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