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古代文苑奇葩——山水散文》柴瑞林/文

(2021-04-04 02:28:54)
标签:

文化

女作家-柴瑞林

代表作《深宅暗室》

古代文苑奇葩——山水散文

 

古代科举仕途之道所必修的八股文章让多少人烦腻,也只好无奈地硬着头皮去读,如果不废除,到今天,我们也只有受其害了,想想,口中吃的不是你想吃的美味佳肴,而是嚼着无色无味的蜡,你能感到是一种享受吗?但古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不用一一列举,谁都看得到摸得着,古代山水散文更可以说是古代艺术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尚书·禹贡》,文中描写九州山水,读来,是一种享受。其中有写“淮水的发源和入海的地方。写大禹如何沿途疏通淮水阻滞,桩桩件件文简意赅。直到两汉时代,关于淮河治理的散文更加增多,内容更加丰富和美婉。古代散文沿社会发展而渐渐走向成熟。

真正感人的散文,也即我们最感兴趣的山水散文:“当首推东汉马弟伯的《封仪记》。作者把一路所见景物,一一纳入长长的画卷之中:仰望天关,自身如处谷底;遥望游人,浑是冰球滚动;苍峦翠柏,高耸恍入云中;崖路徙削,望前面爬山人——若负重累人。这种寓目写景的手法,即所谓移步换形法,常被后来散文作家称道。”

“到了东晋,庐草诸道人的《游石门诗序》,又采取了另一种表现手法。作者把全盘景物先融贯于胸,然后分别特写山、水、石、树之状。写双阙对峙,重岩映带,如一幅画山;写清泉分流,涤渊镜净,则如一幅画水。此即所谓分类描绘法,亦为后代山水散文作家所取法。”

东晋末,诗人陶渊明也是一个山水散文作家。他的《游斜川诗序》记述了在斜川旅游之中所见的景致。一边写景一边抒发情怀,此即所谓即景抒情法,曾被后边山水散文作家称道和广泛应用其法。

南北朝时代,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问世,他综合发扬了以上种种手法,在写山水散文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取之有处,用之自然,自己写出的山水散文更加感人动人。如其中的《江水》篇其中两则:

“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则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所谓“诉黄巷次济潼矣。历北山东崤,道谓之函谷关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闽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巖险周围,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是以王元说隗器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之不成,其弊足露矣。’”郦道元记叙黄河流过的潼关、函谷关西地形势险要,前半写天然地形,后半写因地势险要,为兵家要地,又以历来凭险争雄的史实作证。“故……”“所谓……”“是以……”三排并承,文笔多殊然。

“砥柱,山石也。昔禹治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自砥柱已下,五户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杰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阔,尚便湍流,激石云回,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记砥柱山一代形势险劣。先写“砥柱”和“三门”之所以得名的由来,再写这一带滩多水急,危害商旅的情况。

“两侧”中,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山川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激发人们怀古励今的情怀。《水经注》是融各种表现手法于一体,使文章字里行间表现出雄浑、美丽、精湛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山水散文发展到唐朝,不但数量很繁,而且质量更见提高。综合手法,使唐朝散文形成一种百花展艳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沧涟,与月上下。害山远火,明天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虚初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靖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倏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急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乎。因駀黄蘗木()人往下不一。

山中人王维曰。”

文章中山中景色自然、美妙、动人,文中又特显出一个“趣”字,表现出旧时代智者退隐者清高恬淡的情怀。

元佶的《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能石,回悬激注。佳本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仕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谓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名石上,彰示来者。”

元佶的《石溪记》文字简洁,语气流畅,读来如饮甘露或手试锦帛缓缓而过,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恬淡感觉,文字更见幽妙芳洁,自成趣境。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巖。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作者叙小石潭的发现和小石潭的形状,重在写石,周边景色以为衬托。作者接着叙道: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攸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于游者相乐。”

写鱼游潭中清澄见底的水中情形,既写潭水清冽,清冽潭水中游鱼的动态和静态,形象逼真,惹人怜爱。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写小石潭远望所见。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情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小石潭周围气氛,似游人倍感凄冷寂寞,把在树荫蒙蔽,无有人迹,静得让人心慌的心情,描叙得淋漓尽致。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已,曰奉壹。

给读者交代了同游的人,你能不相信无有这别致幽静,冷清寂寞的“小石潭”么。

作者在写景之中抒发了情怀,使人可见其景,不由动情,感染极深。

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从竹瓦可以代替陶瓦说起,如叙家常,亲切诱人。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阗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云,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向读者叙述竹楼的建造,楼外的环境,在竹楼内宜作的事情,真切可见。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迹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叙谪居中公遇之暇日的清净生活。远离红尘风波、高华的适美心情。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除日,有齐安之命,已亥闰三月到即。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已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年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作者宦运不亨,连年奔走不暇,必有内心疾苦,但并未坦荡叙说,含蓄不露,末句又以竹楼作结,与开头照映,美不胜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叙述重修岳阳楼经过和作记原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廷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矣?

用“前人之述备矣”省略了对岳阳楼的细微描写,只依登楼的情怀发感慨,过度于下段。

“若夫淫雨霖霜,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落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尤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景,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渔歌互和,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上两段一悲一喜,览物之不同,心情不同,愁喜截然。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自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居。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结语表示自己志愿,情感真切,耐人寻味。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写“醉翁亭”名字的缘由。醉翁不在酒饮之少,而在于醉山醉水之由。文章环环相扣,层次清楚,以“乐”贯穿全篇主题。

“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巖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霾交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以无穷也!

写亭外景,朝暮变化千万,以乐为中心,情比景更盛。

“至於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涣,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阵者,大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连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写游人在美妙无穷的山亭中宴饮之乐,更突出一个“醉”字,在盛情之中。貌似写欢宴,实为赞颂山水之妙、奇、绚丽令人陶醉,故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词语,妙在话音之外。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写醉归之乐及作记的人,游人归时,景色娇好,留连忘返。游人归尽,禽鸟才得以聚而乐之,又写太守与万物同乐,与人民同乐,真是一乐忘得千古愁,一乐情景自相融啊。

苏轼的《石钟山记》堪为古散文的名篇,现观全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丽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不乎!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离清越,枪止响腾,余音余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作者对石钟山两种说法的命名,都持怀疑态度。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慰,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因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警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如此也。舟回至西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舞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歌钟也。古人之不余欺也。”

作者亲身了解石钟山的情况,真切虔诚之心跃然纸上,无形中将石钟山之奇景描叙得层层清析,节节动人。

“事不目见可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道元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员知而不肯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随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道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写出亲身调查了解后,得出的感想。告戒人们,事事必亲历其境而不可主观臆断。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古代山水散文的名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就可识曰‘华山’。今言‘华’和‘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告诉读者褒禅山的来历;并为以“花山”为“华山”是言谬,为后边的议论伏笔。

“其春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逝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于所至,比好逝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桓夫游之乐也。”

作者先告诉我们“前洞”和“后洞”的情况,再着重为我们详细叙说“后洞”情况。前洞游者甚多,后洞“其好游者不能穷”,悔已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而竟“不得极夫游之乐”,皆为第三段议论伏根。

“於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次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诲;尽吾志也而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作者叙述这里游览所得。“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也而不能至”,才使自己无悔,别人也不会说你没有毅力。此段与上段相照应。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再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学者于所学应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人者:庐陵 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同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篇山水散文在写作方面,记事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是古散文中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前半部写景,详细入微地描写快哉亭周围的景物。后半部,就“快哉”发表议论。作者主要比拟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将无往而不自得。作者借景和议论慰藉那些怀才不遇或官路不亨通或不得意的人。我们看看全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漫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子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作者先看江水水势逐渐涨大,引出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快哉亭,苏轼为亭命名“快哉”。亭因要览江而建,亭已建成,自然要记叙览江的景致了。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合。尽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清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也。至於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陴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接上文,解释亭为“快哉”的理由,描述览观江流山景的快乐,凭吊历史遗迹的快乐,以观江为主,凭吊遗迹为陪衬。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於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痛?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睿,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土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为快也哉!

从正反两面进行广泛议论。

晁补之的《新成游北山记》是篇有名的山水散文。他说: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如伏见,堕石井,蒋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蛇。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写入山后见到的奇异景色:骑马一步步向前,接连叙述沿路景致,如向读者慢慢展开美丽动人的画卷,然后停留在松的描写上,写姿态各异的松如“盖”如“人”如“虬”,其次看松下所有:“有泉”时隐时现。松上附有“藤”,如大蛇。其上有鸟,并写出了黑鸟、红冠长喙,啄着松木,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美丽动人心弦的画面。

“稍西,一峰高起,有溪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抉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写步行所见的一路景色,并详细记叙了山顶和峰顶的幽静和所见。

“於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火,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写夜宿幽静得令人惧怕的山中情况,把深深的夜幕之下所见所闻描绘得奇峰突起,令读者如身临其境,亲见其景,久久慨叹不已。

“还家数日,犹恍忽若有遇,因进记之。后复到,然往想见其事也。”

作者再次告诉我们此景在心中留下的深深印记,永难忘怀。

除以上这些描写山水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外,还有白居易的《冷泉亭记》、苏舜钦的《沧浪亭记》、王质的《游东林山水记》、邓牧的《雪窦游志》等都是十分受人们称道的描写山水的散文。

由上边的散文看出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当时的山水散文表现手法,具有两点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对事物景致形象的描摹和情景的抒写,贯穿在整个散文作品之中,主要是铺张局势。只有到了唐代才取得了此种抒写上的成就,不断宏扬和发展着。如《小石潭记》中的抒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曰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作者用鱼像在空中游,太阳照去,石潭中可见鱼影来写潭水的清澈见底;用“斗折蛇行”来写泉水的曲折纡回;用“犬牙差互”来写石岸的错落有致,都特别形象。紧接着写“坐潭上”之后看到绿树成荫,四周环抱,冷冷清清,令人透骨心寒的情感,情景达到交融。写法巧妙,引人入胜。

通过范例我们看到作者在形象的描摹之中,抒发着内心世界的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景而寓情法,写法十分精细自然,表现出唐代散文的抒情气氛更加浓厚的特点。历史在发展,写作上优秀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宏扬,到了宋代情韵更为见长。

宋代不如唐代安定兴旺发展,民族间的斗争日渐加剧,离乡背井,人心惶惶的情势,使文人骚士在散文创作中寄情抒怀的更加浓厚了起来。如李格非的《书洛阳名园记后》中的第二段: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於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本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树,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写洛阳多公卿的园圃,一遇兵乱,则园圃化为丘墟废烬,所以园圃的盛衰是国家盛衰的标志更是洛阳的标志。作者最后发感慨说:呜呼!公卿大夫方进於朝,放手一已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乎,欲退乐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作者先写园圃遭受蹂践后的情景,而后发出不平和忧患感慨,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名胜遭到破坏,能不心碎吗,作为公卿大夫欲享名园之乐,不能不关心天下治乱。充满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抒情气氛。

第二个特征是景物的概括和议论的发挥上,也有了新的成就。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发展了分类描写法。它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出发点,分别写出“霪雨霖霖”和“春和景明”两种景色。由于景色不同,引起的情感也不同,景黯而神伤,景明而神怡。范仲淹引用人与物的关系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而后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和宏伟理想。作者的散文,不再是单纯写景,如展画卷,而是借景状怀,把情和议寓意在写景之中并充分发扬看法,加议加论,比写景寓情更加进了一步,这种写景寓议,范仲淹达到了典范。他的散文有感而发,议论得淋漓尽致。后边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於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趁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者,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有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中国有幅古图画,一个人扛着工具去挖井,在很多地方都挖了些不深的小坑,都没有水出来,他断定地下无水,便停止了挖井。有一年考大学,语文试题的作文题,则是这幅图画,让学生看完后,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议论文。学生们通过细看画面,开始写文,有写的好的学生,无不由此论及一个人读书或作某项工作,必须要有信心,善于思考,坚持到底的精神,否则浅尝辄止,一事无成,王安石的这段话论述的还是这一道理。名为游记,其实是借景议论,说明一种道理。王安石等的加议加论的散文,给以后散文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散文到了元明清,如诗、词等一样,发展都慢了,走上了一种突不破前人的作为不大的地步,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遗绪。众多的作品要算《徐霞记游客》了。作者徐宏祖浪迹四海,终身以探山探水了结,结集了以描写山、水等自然风貌的集子,实为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实践记录。他把见到的山水景致细细记载下来,每一篇散文都有叙述和细腻描写的山川、流水的特征。他的游记只要一看就能攫住你的心,产生欲见其景的愿望,他日日游行山水之间,日日记载下来,读来亲切实在,实际上他的独特风格在于乎用日记体游记的手法,不同于前人的几种山、水散文的写法,使人感觉新颖。在他的《游雁山日记》(1)中,我们看他的日记记游:

自初九日剔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十一月、二十里,登盘山岭……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刀峰,更前重岩之上……。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逆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明代张明弼的《避风岩》,和唐以上散文不同,也和徐宏祖的日记式游记不同,他把看到的自然景色,借景讽今,发生议论,抒发情怀,写得形象逼真,辛辣异常,不讳忌官场不悦,锋芒毕露。不像唐朝以前是观景寓意,而他是观景寓议,这种写作可以说延续到今天,被文人采用不已。

元明时期有影响的作者还有许多,虽然大多延袭前人作法较浓,他们是:李孝光、钟惺、袁宏道、姚鼐、戴名世、梅曾亮等,都曾扬名一时,留有不朽之作。比如李孝光的《大龙湫记》、袁宏道的《虎丘记》、钟惺的《浣花溪记》、姚鼐的《登泰山记》、戴名世的《数峰亭记》、梅曾亮的《游小盘谷记》等。

今天的人写山水散文的很多,也有很多的优秀文章,但我们没有和古文中的山水散文发生断裂层,犹如自猿人到今天,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没有明显的裂痕。古人署名是我们的先躯和借鉴。古为今用,是文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当代有名气的一些山水散文作家都可以在他们的山水散文中找到和古代散文的联系径脉,只要你和作者交谈过,都会告诉你他们喜欢某某古代散文家的散文……我们不是无原则囫囵吞枣的去接受古代散文的遗词遣语或写作手法,只是取它们的精神为现代散文写作借鉴。

相信,只要我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要有爱民如亲情的思想感情,会写出好的山水散文,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会不断发展和娴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