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世界奇趣》柴瑞林/文

(2021-01-28 06:29:43)
标签:

文化

女作家-柴瑞林

代表作《深宅暗室》

世界奇趣

平常,当人们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或人时便会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比如,在电视上见到一个村民的羊生了一个五条腿的羊羔,一个母亲生了一个连体婴儿,当然在身边也偶然见到个别小个头的人,全高不过四尺,我们叫他们侏儒……太多的不一般的事情。小时候听祖母辈们有讲故事给我们听的老人说,娃娃们,知道吗,世上的人分三层,一层在天上,红鼻子绿眼睛,一个个比房屋都高。一层在中间,就是我们呀,还有一层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他们很小很小,只有三两尺高。自那以后,我走路时常常想在地下听那层小人的动静,一次在农村跟孩子们去山里玩,见到深深的山洞,便思忖,是不是从那里爬进去,再钻下去,可以找以第三层小人物的住处,看看他们怎么说话,怎么吃饭,怎么劳动和学习。这种幻想总是没有实现。等长大以后,才知道祖母辈的老人是一种幻想,她们也许由各种现象产生的这种奇妙怪诞之遐想。在电视上见到的都是不怪之怪了,我们这把年龄,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会不知道出现那些现象的科学原由,也就是见怪不怪了。我们会在回忆中嘲笑年长的人们的无稽之谈。前一段在阅读一些关于非洲方方面面的材料时,确实看到一些个小并有奇异生活方式的人群,才使我佩服年长者的幻想并不是无稽之想。比如,她们说的在上的巨人,我们不是也在幻想外星人吗,虽然至今还未确凿见到外星人,但在非洲生活的“小人物”是真实的事情,不容置疑。因为感到有趣,想把他们的情况讲述给大家,也许早有很多人去了非洲亲眼见到了他们,有很多人早看过了这样的记载,早已见怪不怪了。

《世界的矮人能否长高》,这是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中国科学院西亚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黄泽全在他编著的《话说非洲》中的一个记载。文中这么样对我们说:

“刚果河上游的卢阿拉巴河的中段地区,是刚果(金)的基伍省所在地,基伍省跨越卢阿拉巴河西岸地带,这里是一片广袤的赤道热带森林区。就在这片赤道热带森林区之内,居住着一个身材矮小的民族,人们将他们称之为‘俾格米人’,在刚果(金)也叫做‘班布蒂族、‘巴特瓦族’和‘民格利罗人’。俾格米人男子身高均超不过12米左右,即使最高者也不超过148米,体重不超过40公斤;妇女平均身高比男性还要矮10公分左右,因此,人们总是将俾格米人称为‘世界上最矮的人种’。由于俾格米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他们亲森林为自己的母亲,将自己作森林的儿女,因此,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森林儿女’。

文中记载俾格米人现有总人数25万,主要分布在中西部非洲八个国家,也就是加逢、喀麦隆、刚果(布)、中非共和国、刚果(金)、赤道几内亚、布隆迪和卢旺达。居住在刚果(金)的俾格米人为数最多,约有8万左右。据说,这种俾格米族居民皮肤黝黑,上肢长腿很短,虽生活在闭塞的大森林里,思想很发达动作敏捷,也许与爬树,来回穿梭有关系吧。他们个个健壮精悍,能用弓箭毫不费力地打住野生动物。这种世代以猎为生的民族,还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据科学家、考古学家考察、研究、分析、推断出,远在非洲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产生了俾格米人,迄今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及大诗人荷马的著作中都曾经有过关于俾格米人的介绍。希罗多得还特别指出,俾格米人居住的地区是尼罗河的发源地。直到公元1870年,德国地球学家许凡富凡特才第一次客观地、公正地、科学地、详细地向外界介绍了俾格米人的情况。看来,我们的祖母辈还是听到了这样情况的传说吧,要不,为什么有那么一种想象呢。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交流、相互学习,我们国家的长期闭塞,不通海外,造成了落后一个多世纪的可叹下场,同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的俾格米人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不会计数,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他们用树枝和香蕉叶搭造成椭圆形的草棚,表现出了利用双手建造家园的、与动物不同的特别。据观察者介绍他们的房子除了极简陋以外,还相当的小,高的15米,长宽各为两米左右,屋内没有什么生活用具,只用树叶铺在地上,当作床睡,可见他们的身体也够强壮的,不怕湿寒。他们无耕种和纺织,只靠捕鱼和打猎为生。虽说他们吃的山珍海味,但原始落后。他们在生活中干活男女有分工,男人们大概必须得外出捕鱼或打猎,女人们带上简单的背篓和木棒去采摘野果子,并打捞一些柴禾树叶回来备用。在女人们运气好的情况下也许可以捉到那么几条鱼什么的回来。她们也要寻找好用手抓的青蛙和野蛇等。她们接下来就是准备早饭,用拣来的树叶把搞来的食物包住在火中烤热,等待男人们回来吃饭。如果男人们有可观的收获,生活立时得到理想的改善。俾米格人的分工很明确,我想女人们绝不会如男人们那样,有高超的打猎本领,我们大汉族人武松空手赤拳打死一只老虎,被世世代代传为英雄,形象高大到无以伦比。而俾格米人,朝朝暮暮生活在大森林里,豺狼虎豹什么没有,只那防卫的本领就大到一定的程度,否则早把他们牺牲光了。他们猎到的野兽不会一只老虎都没有过吧。可见俾格米男人打猎的技巧异常高超,闭起眼睛来可以看到他们敏捷穿梭在森林中的“英姿”。这些遇到豺狼野兽不惊不怕,勇往直前的精神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俾格米虽然生活简陋,愚蠢,但也有组织,这与防卫有关系,他们居住得相应集中,选有头目——酋长,打猎时集体在酋长的带领和指导下行动,为了生活,他们得远行,在有人烟的地方,野兽不会日日能够打到。在狩猎中,他们非常机智和灵活,即使在夜里睡觉,大脑的神经细胞里也留有值班点,只要有情况便会一惊而起,有时酋长用口哨学动物的怪叫声把他们召唤起来,立时上阵。介绍俾格米人打猎用的是长矛和弓箭,原始时的武器,这些武器适合在树林中使用,可以打到小而灵活的小动物,又可以打到各种大动物。俾格米人在长期的森林生活中,发现了一种有剧毒的植物,叶中可提取毒汗,涂在他们使用的矛头和箭头上,兽触必然难以逃生。

俾格米人过着和平的供给制生活,他们集体出猎,回来每人有份,但必须尊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

前面已经说过,俾格米人不纺织,裸露着上身,腰间用树皮围着一块兽皮掩盖行称。已婚妇女在嘴唇上穿洞配饰,以示不是少女,进入了人生的生育阶段。为了更加分明,少女们在背上涂上一块红色。妇女们为了美丽,在裸露的部分都纹刺上各种花纹。生活在旷野的俾格米人,没有文字,没有音乐,但他们也要喧泻,也要表达思想,便用随意的编的歌儿,用野性十足的舞步随歌随舞,也其乐融融。他们也相信有上帝有神灵,不懂天文地理等等科学的他们,把解释不清的现象都归为神灵所为,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一项是敬神、求神活动。

俾格米人之所以能同野兽在一方天地下生活到今天,和他们的群居,集体出猎,夜中专有巡夜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俾格米人和非洲其他地方同样,实行一夫多妻制,但一个男子娶妻不得超过三人,即使限制着这样的数目,我们也能想到他们一个家中的人多口杂情况,据说,女人们都能相互尊重和爱戴,共同承担着家庭的任务。俾格米人剽悍自尊,不充许通奸和乱伦,难怪他们生活得平平安安,悠闲自得,常常在夜间载歌载舞,狂欢到自感疲劳,才进草棚就地入睡。不过,我心中想,那么大一点小草棚怎么能容下那么多的妻子睡觉,大概一个个得分房吧。他们绝不会如中国古时候的皇帝那样,凭翻写上名字贴上照片的牌儿去幸三宫六院中的某一个女人吧,不知如何和三个妻子度过人生呢?想到这里,自觉可笑,不是杞人忧天是什么?俾格米人有纯朴的道德、真诚信任和真挚的爱情,使他们这个与社会隔绝的民族长居久安在森林之中。

我们中国人传颂周公在世时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俾格米人据说也有这种平安祥和的生活环境,谁拾到什么,马上要找失主归还,他们以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生存,却有做人的起码道德。

当然生活在毫无保护和支持的森林里,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寻常的问题,必须与大自然种种恶劣的现象作斗争,不斗争连生命都难以存活,谈上什么安居乐业呢。当然还有部族王国的战争干扰,由于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森林面积越来越小,野兽、可食植物果实渐渐不再是几千年之中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据说,使得这个数个世纪之前曾经达到200多万人口的民族不断减少,担心他们还能长久存留下去吗,也许会渐渐走向灭亡的可悲局面,因为他们不愿与外界沟通和结合。可是,到俾格米真的完全失去那种原始宁静的生存方式之后、融入广大的世界人群中来,学习文化,衣着现代,进入各个工作行列,那么他们能受到方方面面一些国家的政府支持而能不受身高体大的其他民族的歧视吗?他们像小孩跟着大人一样走到这儿走到那儿,高处的东西拿不上,重东西搬不动,机器开不成,……我们最关心的是他们能不能和各族人民通婚,把他们的遗传小人的基因变换成高大人的基因,这恐怕还得一个漫长的时间,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在黄泽全的《话说非洲》还看到这么一个怪异情况;现代生活中为何出现“丛林民族”?

文章中这么说:“生活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或半沙漠地带丛林中的布须曼人,主要是依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果实为生,弓和箭是他们唯一的生活工具。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特别熟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能够巧妙地使用各种各样的圈套或者陷阱来诱捕羚羊、蛇、长颈鹿、野兔、甲虫等。他们经常将带有头和羽毛的鸵鸟皮披在衣上,爬在地上,装成鸵鸟,寻机捕杀。在布须曼人中,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分工,狩猎由男人们负责,采集野果和烧饭酿酒等则是女人们的工作。妇女们采集的主要是野生果实以及食用的块茎、根茎等。“看看吧,又不是一怪么!”

据黄泽全的资料记载:卡拉哈里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炎热,布须慢人的生活异常艰苦。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为了猎获食物和寻找水源,经常由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有时他们也用树叶在背风地方或用干草搭成简易的棚屋。布须曼人的衣着十分简单,男人只是在下身围着兽皮,妇女成年系着一条长至脚脖的皮筒。布须曼人过着群居的生活,每一个群居单位30人左右,由那些有亲属关系的若干家庭组成。群居单位的人员都没有私人财产,大家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相互依靠,顽强地生活着。

布须曼人和俾格米人的生活条件和方式,艰苦程度都很相同或相近只是在长相上有不同。

布须曼人的外形看起来很怪异——头发卷曲,并紧紧贴在头皮上,身材也比俾格米人高大,一般身高在158左右,身体都不如俾格米人健壮,显得消瘦,四肢短、细、且小,头如雄鸡似的稍稍上扬,肤色微黄,脸上布满皱纹,脸盘突出,棱角分明,眼细且小,眼皮周围皱折很多,更为奇的是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四方形耳朵,没有明显的耳垂。他们的臀部突出,妇女们更加明显。据资料记载把布须曼人的臀称为“台臀”。布须曼人的像由资料作颜,把它画出来了,看他们的模样和身段是不是很奇特。

布须曼人和俾格米人一样性格开朗,喜爱歌舞,却不像俾格米人那样随便在居住之地跳舞唱歌而是必须化妆,或者说多数等化妆后的形像出演,他们往往模拟动物或人物的模样、动作和声音,想想看多么令人发笑啊,他们敲打着自制的乐器——不同样式的乐号。他们酷信万物有灵,每个人每天都要向月亮和众多的星星祈祷。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月亮、星星的种种传说和故事。

布须曼非但比俾格米人高些,长得更怪异,在婚姻习俗上也有不仅相同之处。他们提倡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也不犯忌,只是要受世俗的唾骂,自然也不多见了。他们的恋爱方式也奇特,男女求爱时,男的做一箭,上饰花儿,射在姑娘的后背上,姑娘被射准了,便两人终生相爱,射不准,便认命不再纠缠。结婚时如我们汉民旧时一样,男方要给女方家一些彩礼,他们送的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男子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捕来的猎物。结婚的地方都在女方家中,要到生过一个孩子后才能让男子带上妻子回到自己的家中,妻子开始奉侍公婆,安心过日子。如果前夫死亡,妻子尽快找到另一个丈夫嫁出,后夫扶养前夫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实行姐妹同夫或兄弟共妻的婚约为俗。所以姐姐死后,丈夫再娶妹妹,嫂嫂再婚可以嫁给丈夫的内弟。

布须曼都不许把怀着的孩子生在住屋里,要去森林中的野外分娩。奶孩子的时间很长,一个女人的生育间隔如果大,孩子的吃奶的时间一直延续到怀上下一个孩子,无有奶水的时候停止,他们的哺乳时间却比较长。

布须曼人死后不挖墓下葬,而是侧身,把腿放摆弯曲,睡在他生活的屋棚附近早挖好的坑中埋住,将死者的遗物无论什么东西,都随着埋进去,作为陪葬品。埋葬后把石头摆满所埋地方,作为记号。料理完所有的事情,全家人就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中去,一两年之内再不得回去看望。

布须曼人的婚姻、葬礼都十分不一样,那么他们的历史又有那么一样奇怪的地方呢?

目前布须曼人总数约为5万,一小撮一小撮分散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和南非共和国等地。据人类学家考察,“布须曼的历史非常有趣。早在50万年以前,布须曼人已经从中部非洲迁到了南部非洲,在非洲早期的人类历史上,布须曼人顽强地生活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和南非共和国的土地上,也和俾格米一样是非洲最早的古老的民族之一。据考古发现,在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家的许多地方的山岩、石洞、石壁上还清晰地保留着布须曼人的古老的彩画、雕刻等珍贵的文化遗迹。西方殖民者侵入到南非之后,布须曼人的正常生活被打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遭杀戮,一部分人论为白人农场的奴隶,剩下的一部分人逃到干旱荒凉的沙漠地区,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据人类学家多方考证,布须曼人并不是古时的黑色人种,他们是群皮肤呈深黄色、脸形狭小、身材矮短、保持着石器时代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非洲的一个特殊民族。布须曼人的生存力量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从干裂的土地下取水,能在猎获的动物内取水,也能从沙漠的植物中取水。

据记载,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安哥拉、南非等国获得独立之后,布须曼人的生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布须曼人几乎遍布南非各个国家,可后来慢慢聚集到卡格·卡马野生动物保护区,成了旅游区的展品。来到旅游区的游客可以在出钱后去布须曼人的家中参观,仔细观察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类的一切。现在,布须曼人的生活由原来的游猎到向旅游人开放门户,换取生活中的必须用品。当地政府对他们多加保护,并保护他们古老的传统。

看得出来,布须曼人祖祖辈辈追逐野生动物的习惯不变,在他们生活地盘被挤得几乎濒临灭绝的他们,最后追赶到动物园内,以动物为邻,以动物为支柱,维持着他们古老的生活习性。

布须曼人和动物同居一方天下,让旅游者十分同情,不忍心观赏动物的同时又观赏布须曼人。资料表明:“过去,布须曼生活在南非开普地区以北700公里的一片区域里,1931年,南非统治者开始驱赶布须曼人,将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变成了卡拉哈里国家公园。布须曼人游离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曾经在卡拉哈里沙漠里狩猎求得生存,他们知道那里的每一棵树和每一个动物,练就了一身神话般的高超狩猎本领。在卡格·卡马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没有卡拉哈里沙漠里的红色沙丘,地形和动物的种类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老一辈人经常拿出从卡拉哈里沙漠里带来的植物标本,教自己的后代辩认这些植物的根和叶,尽管这些植物不可能在保护区生长,但年轻一代布须曼人是不能忘记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的城市,也是非洲的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市区通讯设备齐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摩天大楼的毗邻耸立,浓荫密布,风景秀丽。从开普敦开车只要三小时就可以抵达保护区。但生活在保护区的布须曼人坚信,即使在21世纪里,现代化的生活也影响不到他们。一个布须曼人的头领说:‘假如我们去那儿,还不如死了好。我们喜欢这种原始、质朴的生活,大家和睦相处,有自己的传统,多好啊!’今天,在布须曼人中间,充满着善意的微笑和醉人的舞蹈,他们内心深处眷恋着这种感觉,无论外部文明圈里的人们如何叽笑他们生活是多么单调而枯燥。”

看看吧,够奇怪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