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随笔《学习与精神》柴瑞林/文
(2021-01-19 05:32:55)
标签:
文化女作家-柴瑞林代表作《深宅暗室》 |
学习与精神
战国时著名的儒家学者荀子,学问渊博,重视实证,重视教育。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必须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够化恶为善,这种看法是唯心主义的;但荀子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学习的重要,却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读读他《劝学》中的几段。
“君子曰:学习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故木爱绳则直,金就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阐明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培养品德。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利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阐明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增长能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德,圣心备焉。故不积跂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阐明学习的原则:只要有步骤地不断地坚持学习,一定能够取好的成绩。
上面几段中,作者恳切地告诉我们学习有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的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学习。从不同的方面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恳切,道理说得透彻。大量地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
古人尚且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作用,及学习必须刻苦用心,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地进行,这些道理只要一入学老师和所学的一些方面的知识都会明确地告诉学生们,首先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目的明确了,接下来,也需懂得怎么样下决心,努力艰苦奋斗,没有这两个前提,学习没有有力的保证。
在同等学历的班级里,老师同样教,学生们学习的教材一样,可学习后的成果却不一样。有的学生看起来还不是十分吃苦,但学到的东西多理解得透,能举一反三,有一些则相反,这为什么呢?
目的明确,也用心学了,要取得好的成绩,恐怕就是学习的方法问题了。在成人中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的知识,增长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才能不断做出贡献,所以学习方法是几代人都要掌握的重要武器。
学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建立了兴趣,学习就变成一种乐趣,使学习者在欢欢乐乐的氛围中掌握到意想不到的知识。
学习贵在精思。读书收获的大小,决定在精思的程度。宋朝的朱熹是我们历史发表读书言论最多的人之一。他强调书要熟读,之后“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我的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代采用精思的读书方式成才的人很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小时候,听人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于是把唐诗卷抱在手上,经常读背不辍,但还没吟出诗来,以后改变了方式,把读过的背熟的每首诗都细细思考、琢磨其中奥妙,渐渐明了了诗的佳美之处,动人之点,写作之法,再拿起笔学着写几首出来,大家都说还可以。如果老读不精思,我感觉,读“五车”也还是不通窍。有些古文读起起感到生涩难懂,只要多读几遍,伴着思考往往想出其中意思。自学许多古文,不是熟读精思,很难思想得到有多大收益。学海无涯,一个人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也学过的是有限的知识,到学校里一边接受具体知识,一边学习自学的能力和办法,那么多知识、文学的、数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生物的……在那么浩瀚的海洋里,不“勤”不“精”行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苦不外乎“读”,不外乎“思”,最后自然是练了。没有精思怎么达到领会,怎么好练呢!在学习上碰到拦路虎,越要勤读勤思考。“学习如逆水行舟,”只要稍稍歇口气就下滑。迎着困难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古人还有一句话:“书山无路勤为径”。学习知识的拓荒者探道寻径,不“勤”不“思”达不到目的。我们不防以荀子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座右铭,沿着这种精神奋斗下去,自然受益非浅,学而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