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瑞林随笔《挑战》

(2019-08-01 16:45:27)

 

 

柴瑞林随笔《挑战》

 

几十年来都崇拜战胜好望角的英雄,探险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他使天险好望角成为沟通欧洲与亚洲的惟一海上通道,显示出十分重要的地理意义和战略意义。在后来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缩短了欧亚航线,但一些大型油轮船还必然通过好望角,今天,好望角在航运上还占重要位置,据统计每年过往船只在4万艘之多,欧洲所需石油都得由这里运去,这里现在也是最理想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起初的探险家的牺牲精神,恐怕不能一下成为现实。

中国有句话:“头难”,还有一句话叫“万事开头难”,实际还是一个意思。有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伟大的人。当然还有第一次尝百草的人,第一次吃蛇的人等等,万事都有开头,每样造福人类的事情,都有最初的人的牺牲、实践和探索。

好望角是非洲大陆西南端一个石头夹角,北距南非共和国最南端的城市普敦48公里,它最早的名称为“风暴角”,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奉国王约翰二世之命,率船队自欧洲经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前往亚洲作一次探险航行,以便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迪亚士受命之后,率领一支探险队,驾着海船,沿着非洲西部的大西洋航行。行程开始很顺利,但当航船进入南大西洋的时候,有一处是与印度洋汇合处,这时不妙,狂大风起,海浪掀天,大雨滂沱,雷电交加,船在海上颠来颠去,多少次被大浪掀移抛下,在这种危险之际,大有沉船覆没的危险。探险的人们眼看着死神降临,都作着死亡的准备。这时候,智慧的迪亚士沉着冷静,鼓励大家想办法度过危境。迪亚士知道眼前的巨大危险,生还的可能性不大。问题是风还在加大,海浪不断加交加猛,船只被推上峰顶,又被掀入陷谷,在无法可施的情况下,他们只好让船自个儿任随海浪漂流,要生要存,看其自然。探险人员随着船,酥软着筋骨漂啊漂啊,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巨大海浪将船顶上一个陆地附近。探险者们,连忙爬滚着上了岸,缓过气来,向当地人们一探问,才明白他们落到非洲最南端的一个岬角上,免去了死亡危险。

迪亚士为了记念死里逃生的探险,把这个角称为“风暴之角”。以后的岁月证明好望角算上危险地带,航船常常在那里遇难,真算得上是风暴之角。

当然迪亚士只是一次受命的险行而已,没有起到最有意义的程度。149711月,听到迪亚士脱险消息,产生了浓厚兴情的另一葡萄牙人,一个有名的探险家瓦斯科·达·迦马率领一支作过充分准备的、人员增多的船队,沿着前一探险者走过的路线前进。他带领大家用最大的智慧,最坚强的意志驶过了“风暴角”,完成了这次世界震惊的航程,进入了印度洋,按照预定目标抵达印度,进行了商贸活动,带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丝绸等等,这一探险家便将“风暴角”改为“好望角”,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常羡慕这两位葡萄牙人,心中想,这些成就如果是中国人创造该是多么自豪。中国的海域辽阔,但没有那么险恶的地方,也许是中国人不必要那样去做。葡萄牙的迪亚士出海冒险是葡萄牙的统治者想掠取印度的宝贵东西才命令他去探险,而中国人没有掳掠别国财宝的恶习才没有那样去要求去探险。在非洲的各个国家都有葡萄牙殖民主义者掳掠的脚印,你说他们什么地方没去过!我参看过非洲各国的发展资料,差不多一些国家都受过殖民主义者葡萄牙的侵占和掳掠。他们有冒险的细胞,世世代代四处游走,大山、大河、大江、大海、溶洞,只要发现好风景便给命名,只要发现可掳掠便掳掠个没完没了。他们在“好望角”的探险虽说后来在客观上造福了全世界的人们,但在当时目的不大可告人。一个国家的所作所为都是统治者所为,执行者只有服从命令,话又说回来,我还是崇拜这样的探险。

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与大自然挑战的令人崇拜的人,他不是要在航海发达的今天去发现什么航海路线,结连各国,而是表现出一派战胜自然的大无畏精神,他就是北京体育教授张健。他不像葡人那样坐着轮船,带着大队探险人员,航行在海洋之中,而是不借助任何漂浮物从辽宁大连横穿长达109公里的渤海湾,听来不可思议,不要说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就是平静的池水中,连续游完109公里,也需近40小时,而他却毫无畏惧地告诉大家他能做到。张健在不久,真的渡过了渤海湾。他说到8月横渡,可提前几个月便实现这个伟大的志愿。

在海中不断游泳109公里是什么滋味?当时谁也说不清楚,据专家计算长距离游泳运动员每天完成2公里的训练量的话,游109公里相当于长距离游泳运动员54天训练量的总和,而按游泳和跑步的能量换算比来说,在池水中游1公里而消耗的能量当于在陆地上跑436公里,更何况这种计算方法都是以在池水中游泳为前提。而在大海中,风、浪、流的作用以及海水对皮肤的侵蚀,能量消耗和池中不能相比。据专家介绍,如果想完成渤海海峡这109公里的直线距离,运动员真正游的距离将在130公里到150公里之间,同时估计在4050小时之间,也就是说,张健在大海中将连续两天两夜,期间也不能借助什么漂浮物,甚至连一小块木板也不能摸,连喝水吃饭也不能上船,只能靠保护船上的助手用一根长竹竿把饮料和食物送给他用。这种条件,在事前吓倒过许多人,连张健的朋友都对张健说:“张健,你的神经是不是出了毛病?”,而张健说:“为中国民族精神游”。多么雄壮的口号。张健还说:“1988年时,自己听说几名外国渡海爱好者要来中国横渡琼州海峡,当时渡海活动在我国还未开展过,为了使中国海峡首先由中国人完成横渡,我和几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起,在没有任何渡海经验、设备和资料的情况下,完全凭着一股勇气去横渡海峡。”这不是一种不亚于葡人的冒险是什么,不是一种探险是什么,不是真正的与大自然挑战又是什么!

当时因确实没有经验,张健在入水后不久,游泳眼镜就脱落了,此后,只能睁着眼睛在海水中游,每到海中睁一次眼,咸涩的海水就把眼睛刺得生疼,上岸的时候,眼睛早肿得什么就看不见了。由于海水的腐蚀,被灼伤的皮肤到半年以后才痊愈。张健说:“横渡琼州海峡的经历对自己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他给自己横渡渤海海峡提供了不少经验。今天我对于渤海运动的理解绝不是当年那种近乎冒险的行为,而是要从海洋科学,流体力学以及营养学各方面都要作十分细心和科学的准备。这些对于我在今天开展渡海运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这是早在几年前,当时刚刚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张健便曾经成功地横渡过长达249公里长的琼州海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横渡琼州海峡的男选手后说的话。

在大海里游泳,对一个探险者来说,光不是海流、流力、冷冰、腐蚀皮肤,咸性物质刺眼睛等等一些危险,还有暗礁和鲨鱼的伤害,下海时,最把握的游泳者也不必肯定还能返回上岸,大有可能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下场。没有雄伟胆识的人万万做不到。

张健在2001年,也就是同年的729日又成功地横渡了英吉利海峡。距离为338公里,但因逆流张健横渡的距离实际为50公里。在低温的塞水中,张健虽冻僵了躯体,但他胜利到达彼岸,他又胜利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健儿,成为中国体育历史上、游泳学史上又一个绚丽的闪光点。

张健的心中还有要达到的许多目标。他说近期还要横渡我国最高、最深、最大的火山口湖长白山天池,以实现人类挑战大自然又一壮举。我们在静静等待着佳音。我和崇拜好望角的探险者一样,崇拜张健。这是中国的骄傲。

 


柴瑞林随笔《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