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与文友通信交流女作家-柴瑞林/文

(2019-07-07 16:57:14)
标签:

文化

女作家-柴瑞林

代表作《深宅暗室》

原创:与文友通信交流女作家-柴瑞林/文

 

曹雪芹像


原创:与文友通信交流女作家-柴瑞林/文
曹雪芹像

 

 

文佳文友:

您好!

 您曾来信问我:“您为什么十遍八遍地读《红楼梦》,而三遍两遍地拿起《金瓶梅》却读不下去昵?”您问我之前,我也想抽一些时间把《金瓶梅》好好读上一遍,但总未做到,您来信以后,我终于很细心地读了一遍。

我到底对金砖有多“厚”?对玉瓦有多“薄”?我认为不是别的原因能解释清楚的,主要原因是两部古典文学著作的人物形象不同。我喜欢《红楼梦》中的活生生的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描写,不喜欢《金瓶梅》中的平板的模式的人物形象描写,现在就我的体会谈给您,望您斧正。

第一,          我感到《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动态中的人,性情开放,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特别明显,性格内质特别丰富多样,各具“千秋”,如最为突出的王熙凤。而《金瓶梅》中的人物典型的性格属于静态的封闭的,好像一张平白图画上的模仿式的人物,人物形象只有简单的意念和特性,永远活不到读者的心中,即使能“活”过来,也是半僵化的人物。潘金莲的性格,是一个“荡妇”的性格特点,并有浓缩和夸张之嫌。这种描写手法虽然说能加强人物性格的刻化,但属于简单和局限的状况。王熙凤的性格多层次多侧面,像一个不知深度的湖,永远猜不透里面还有多少未发现的东西,这种刻化手法使人物性格产生许多“空白”与“未定”点,为读者的审美观点和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二,          《红楼梦》的刻化有内在的机制的人物转变为和善、平易、大度的过程。但转变的过程不同,审美价值也不同。从这一特点看,《金瓶梅》中的人物的转变和审美的观点就不一样,就拿李瓶儿来说吧,李瓶儿在小说中,前半部泼辣、强悍、淫荡,后半部表现软弱、和平、仁义,但这种转变缺少林黛玉的真实,没有审美的居多价值。作者凭大篇幅的叙述来产生李瓶儿性格转变的“效果”,但林黛玉的性格转变的发展里程,使她的性格形象活现、丰满。

《红楼梦》中性格所发现的形象、发展变化的里程表现在曹雪芹刻化的400多人的形象之中,那么丰富的场面,那么众多的人群,从封建贵族家中的最高代表贾母到最下层的奴才鸳鸯等等,无不有典型的形象,无不活灵活现地站在读者面前,生活在、活蹦乱跳在读者面前,看到他们的形象,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使读者无时无刻不融在那样一种经久不灭的典型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尝到了美的甜头,精神上产生美的无穷价值。

朋友,我对《红楼梦》的偏爱,您肯定觉得我又患上了“偏执”,这是您平时最爱用在我身上的话,我当然希望您来信也谈谈这方面的意见,我一定用心倾听。

我这里别的情况都好,您别远念。

代问您全家好。

 

友瑞林

2010年10月2日早晨于北京海淀区寒舍

 

 

原创:与文友通信交流女作家-柴瑞林/文

红楼梦中人物(宝玉与黛玉)

原创:与文友通信交流女作家-柴瑞林/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