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伯荣专著《中国书法笔力分析》研讨会发言记录

(2013-12-28 09:22:55)
标签:

文化

    由北京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与通州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张伯荣专著《中国书法笔力分析》研讨会”于2013年7月31日在北京文联会议室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北京书协、通州文联、通州书协的领导,书法家,特约来宾和新闻媒体共20多人。会议由北京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田伯平主持。

会议纪要

田伯平(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书法界大腕、尊敬的各路记者:冒着中伏,热在盛夏,这么炎热的天气赶到文联参加张伯荣先生的研讨会,首先我代表北京书协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北京书协十几年来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无论是在书法创作方面还是全国的各种赛事、展事,都活跃着北京书法家的身影,北京书协举办的活动在全国省级书协中都是走在前列。我认为,一是作为首善之区应该身先力行,二是文人过客汇聚之地,应该搞这样的活动,活动的举办得力于各区县的大力支持。我个人感觉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还有些欠缺,那么今天,我们在通州区委、区政府、区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书协联合通州书协,在市文联隆重举办张伯荣先生的《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和《中国书法笔力详解》这两本著作的研讨会。我个人认为其意义还不止对这两本著作的研讨,而是今天来了一些书法界的大腕、学者,可能要唤起我们对中国书法理论方方面面的研究,也就是说北京书协从今天开始拉开书法理论研究的序幕,所以说这个头一定要开好。欢迎各位的到来,现在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有请两本著作的作者张伯荣先生发言。

张伯荣(《中国书法笔力分析》作者):

尊敬的田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光临研讨会,感谢诸位在百忙之中对我的笔力研究给予的关注。

笔力研究是从2008年开始的,2008年也是北京的“奥运年”。运动是人之力的展示,书法是笔之力的展示;运动包括跑、跳、举,投掷等,人在不同的运动中发力是不一样的,那么书法的笔力发力也不会是一种模式。从2008年到今天,五年间由齐鲁书社出版了两本书《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和《中国书法笔力详解》,这两本书基本反映了笔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笔力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确实是有很大的挑战性,我本人是学工的,长期搞石油勘探及地质研究,退休后才开始研习书法,对书法的理解及实践上都有不足,只是在自学自练中慢慢悟到一些东西。笔力是什么?笔力就是笔毫接触纸面的那一刻笔毫运动的作用力,这是我的理解。作用力有三种类型:压力、张力、剪切力,古今用笔都离不开这三种力,所以我感到笔力分析有普遍的适用性。

三种不同的力正好对应三种不同的用锋方式,中锋用笔对应的是压力,逆锋用笔产生张力,侧锋用笔产生剪切力。我觉得瘦金体主要是用侧锋,所以侧锋不是不能用,关键是你是否习惯。

笔力分析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书法技法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尝试。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它不但是一门艺术,也应当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所以特别想听听各位专家的点评。田主席刚才热情洋溢的讲话,给我很大的鼓舞。非常感谢北京书协、通州书协主办这次研讨会,谢谢大家!

田伯平:

    张先生讲得非常好!书法我一直认为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没有一个国人不知道书法,但要再仔细追究什么是书法,一百个人里不见得有一个人知道。除了像何学森这样的教授,经常研究这个,还有在座的书法家,其余的写字写多少年了,他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笔力。当书法写到一定程度时,练到一定程度时,间架结构、书写方法等等,等你稍微熟悉这些时,看的功夫真的就是笔力,所以说我觉得张先生这两本著作为我们中国书法的笔力研究开启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有请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孟繁禧,他是很有发言权的,尤其擅长楷书,特别是欧阳询的楷书尤其需要笔力,有请孟繁禧。

孟繁禧(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田主席讲话幽默,而且是火花四溢,我今天参加这个会很激动很高兴,张先生这两本书的出版,为书法技法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过去咱们学习书法有很多的都是口传心授,都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让你去揣摩一些东西。张先生把它量化,把它进行了一些可操作性的一种研究,让大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把朦胧的东西变得具象了,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好事情。

其实不光是学习书法,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他一定要有一个较强的技法,书法也不例外。刚才张先生讲到侧锋。许多人闭口不谈侧锋,一直讲笔笔中锋。其实咱们仔细体察一下,篆书是最应该是笔笔中锋的,但是你把篆书拿来仔细分析一下,就连篆书它也不可能做到笔笔中锋。侧锋是辅助中锋的一种手段,不应该在排斥的范围之内。张先生很客观的对侧锋进行了一个很精准的论述,很是令人钦佩。我觉得任何一门艺术出现以后,它一定会启迪人们向善,对美好事物产生丰富联想的。其实传统是干嘛的?它之所以成为一种传统,它一定是优秀的。因为他在千百年来遵循的一种模式,它才能成为一种传统。传统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敬畏的。既然你承认它是优秀的,你一定是要传承的。至于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去传承,无非是对它进行一种钻研、学习、体会、实践,然后再加以一种升华提高、修正、完善,这才是对传统的一种态度。回到张先生这本书来讲,我觉得张先生确实是把大家想说又不愿说的一些道理给表达出来了,真是做了一件非常好的好事,我在这里代表广大书法工作者,包括学习书法爱好者向张先生道一声谢谢!

田伯平:

    张先生这本书,还请我们在座这些无冕之王——媒体朋友,给我们好好宣传宣传。我们说的中锋、侧锋、偏锋,如果不练习书法可能有些陌生。实际上,写书法我个人认为最简单,就是拿一支毛笔,沾上墨汁,然后把墨汁放在宣纸上,怎么放?墨是顺着笔毛往下流,若是中锋用笔,笔毛顺了就是中锋,墨顺着笔毛在纸上随着时间和速度的行进,流的比较匀,看着比较挺拔、饱满。只有中锋用笔才能得到十分的浸入,所以说有一些像乾隆爷的字,中锋用笔比较多,有的记者朋友提出,笔毛顺着还不容易,沾点墨,就这么顺着不就完了嘛,因为毛笔前面有尖,如果就这么一写,虽然是中锋了,但是两头的尖形成了一个枣核,为了去掉这两个尖,所以练习毛笔时就会遇到藏锋。侧锋用笔就是把笔毛横着一抹,画画的都喜欢侧锋,画竹子,如“皴擦点染”技法,刚才孟先生说了包括小篆,笔笔中锋的都时常带有些许侧锋。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侧锋必须得有,光是中锋,尤其我们书法不像绘画的技法那么丰富,书法就是很单调,有时借用一些侧锋,偏锋,显得笔划更协调、更好看。刚才孟先生讲了楷书,那么毛笔在龙飞凤舞、笔走龙蛇时,草行之间的笔力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有请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杨广馨,有一些中小学生习字帖都出自于杨广馨,并享受国务院津贴。

杨广馨(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感谢田主席夸奖。刚才听了孟老师对楷书的理解,我非常赞同。今天很高兴参加张伯荣先生的研讨会。关于书法,实际上在用笔问题上,历来都是在研究、探讨,因为在书法的创作当中,用笔可以说是一个最复杂的事情。毛笔分羊毫、狼毫、兼毫,在创作中应该根据笔的软硬程度,在书写中怎样保持中锋、侧锋互用,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我感觉行草书的书写,侧锋、中锋能够互用的时候最多。因为行草书中带有很强的情绪化,在创作中,它的中锋、侧锋用笔是互用的,并不是纯粹用中锋。我感觉张先生这两本书,关于笔的压力、张力、剪切力问题,进行了一个界定,以及压力如何产生圆笔的效果,张力、剪切力如何产生方笔的效果,我感觉从理论上给了一定的分析,无论是从事书法创作的也好,初学者也好,确实有一定的帮助。实际上在整个北京书协也好,全国书协也好,现在很多书家在这个方面关注的不够,更多的书家关注的是创作,如何创作一幅多大尺幅的作品,创作的形式,内容或者是现代一些书风用纸颜色的搭配等等,而对理论关注的比较少,因此我感觉张先生这两本书,肯定是对我们北京书协的整个理论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推进,乃至全国书协也好肯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引导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从理论的角度给予提升,给予归纳,便于我们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创作和体现,这就是我们今天开这个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我想关于书法创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我建议随着我们理论的研究,用墨的问题,各种创作形式的问题,包括字的结构,行草书什么结构、隶书什么结构,楷书、篆书什么结构,陆续的都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对我们繁荣书法事业无疑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活动,我想对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位书家也好、媒体也好,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最后祝贺张先生,这两本书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读者。谢谢大家!

田伯平:

感谢广馨从笔力延伸到了方方面面。突然间我想起了四句话:“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枪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这里面我觉着很重要的就是“笔者刀枪也,心意者将军也。”一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和它的章法很重要,这是将军也。那么笔者刀枪也,没有刀枪剑戟也不能打胜仗。所以说广馨刚才说的是非常全面的。刚才已经有几位已经发言了,实际上书法在全国范围内,在北京范围内,有两个院校是值得一提的,对促进首都的书法和全国的书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个是首师大,一个是北师大。北师大有启功先生,首师大有欧阳中石先生,那么我们今天就荣幸的请到了首师大文学院教授何学森先生,我们就请他来从理论的高度谈一谈,有请何学森。

何学森(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理事、首师大文学院教授):

谢谢田主席!刚才孟主席和杨主席针对张伯荣先生这两本书涉及到的问题,做了精彩的分析,我看了这两本书之后也很有感慨,我谈四点:

第一点是我看到张伯荣先生还出过一本书《漫谈科学与艺术》,这就说明他非常重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其实包括书法在内所有的艺术门类,它都是一种非常巧妙的科学。书法作品是由很多徒手线条所组成的,徒手线条跟用工具画出来的线条相比,多了许多性情中的东西,但是它其实与工具、科学仪器,它们内在的原理是相通的,只不过说有一些运用工具才能准确,作为书法家用手就能够细腻的表现出来。张伯荣先生作为一个地质学的学者,加入到书法研究这样一个队伍当中来,对于我们书法研究方法的提高应该有积极的意义,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用笔问题是书法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核心的问题。通常来讲,书法界有所谓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这两块。实际上,这两个领域应该是贯通的,但是客观上两者并没有结合的很好。要想结合好就要重视笔力问题,我觉得笔力问题的研究是对理论、创作这两个方面具体的结合点进行的研究。书法艺术最基本最主体的“法”,包括执笔法、用笔法,笼统的称为笔法,呈现出来的是笔力问题。当我们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达到了相当的层次之后,我们还是认为的确用笔是很核心很关键的问题。那么,我们当今书法界对于笔法越来越重视,说明我们的书法研究用一个现代常人说的话来说“进入了深水区”,已经超越了一些表面的、肤浅的探讨。

第三个问题我想说一下关于笔法的重视是由来已久的,代代相传的。古人把它看得比较玄妙,今天我们更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相传东汉的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发现了史籀和李斯的笔法。三国的钟繇把韦诞的墓掘开,就是为了寻找里面陪葬的蔡邕笔法。这些故事说明笔法是深受重视的。后来就有了关于笔法的文字记述,例如唐代林蕴《拨镫序》中讲了“推托捻拽”四字法。这样的一些材料说明我们对于书法笔力问题,应该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去研究。

那么,第四点就是张伯荣先生的著作,是当代发展繁荣书法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张先生应该说不是靠书法谋生的,对书法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更加超脱。这种非职业性的、矢志不渝的书法研究与专业性研究的结合,说明了当代书法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应该对于张先生这种认真精神表示敬意,谢谢大家!

田伯平:

感谢何学森教授从理论的高度来阐述笔法、笔力,他的发言涉及面很广,把“唐尚韵、晋尚法、宋尚艺、元尚态”基本上都囊括了,不愧是我们来自首师大的学者。下面柴瑞林先生写了一个发言稿,我代为朗诵一下。发言稿是这样写的:

柴瑞林(女),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前言撰写者):

张伯荣先生是中国石油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多年,把大半生奉献给了石油事业。让人钦佩的是,他退休以后并没有松口气,还参与了中国矿业史、中国油气田开发志等大型书籍编写工作,在《石油知识》杂志开辟《科学艺术哲学专栏》,撰写科普文章,并且将专栏文章汇集出版了《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

他喜爱书画,退休后习写书法,下功夫临摹瘦金书。更为难得的是他由对书法的练习深入到对书法理论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书法与力学科学内在的联系,他应用了科学分析方法,开辟了书法研究的新境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理论著作《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得到齐鲁出版社的重视,并于2010年由齐鲁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牟力立来信说:“习书者无不对笔法有所追求,而在古代书论中,古代笔法是玄乎又玄的事,正如您在书中所说,古代书法理论家多喜比喻描写线条的感受,却又不告诉你怎么做,如今看到专门分析笔力的书,十分的欣喜,您的《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讨论研究技法时出现受力分析的这样内容的书,我着实的赞赏这种思路,因为我觉得即便像书法技法这样看似与科学无关的内容,也必须符合我们所说的物理规律,而这正是科学认知范围内的”。天津书法家周庆根读了《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很受感动,并赋诗一首:“数日啖佳肴,香喷笔力飘,展卷识三力,书门趣更高。”

在众多赞扬声中他并没有满足,而是增加了对书法笔力研究的力度。两年后,又出版了《中国书法笔力详解》,这是一本把书法和科学紧密结合的力作,我认为张伯荣先生取得的不是一般的成就,是因为他的勤奋,学识,步步进取的精神,当然还得益于他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我衷心祝愿他成功,希望他对书法的探讨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田伯平:

感谢柴瑞林先生。下面我们隆重的邀请来自石油出版社的代表王焕弟即席发言。

王焕弟(石油出版社代表):

我和张老师一样也是学石油的,而且学的是同一个专业。他不仅在专业理论上取得了成就,著书立说;而且在艺术方面包括诗歌,哲学都有涉猎,对科学与文化的结合进行探索,并有其独到的见解。所以他在书法领域取得的成就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基础的。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从不同的视角启发我们的书法艺术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提醒作用。这本书从科学微观上来分析文化领域的书法,对它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这样就使书法练习不是很抽象,特别是初学者感到用笔很神秘,中锋、侧锋用笔是怎么出来的,他从力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初学者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的比较透彻。我也对书法很有兴趣,看了张伯荣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就把艺术技艺化了。一个朦胧的概念觉得很难,但是具象化以后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张老师的这两本书在客观上帮助了书法爱好者、初学者,觉得这是个很有用的工具。

另外我觉得张老师在科技文化领域做了一个探索性的、创新性的工作,从科学、科技的角度去研究文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同时又互相促进,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文化得到促进和繁荣,从欣赏书法的角度、欣赏书法的层次都不一样了,所以说张老师在宏观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所以要谢谢张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成就。

田伯平:

感谢王焕弟。下面有请齐鲁书社的编辑桑圣彤发言。

桑圣彤(齐鲁书社编辑):

大家好!我是专程从济南赶来参加这个研讨会的,十分荣幸来参会。齐鲁书社成立于1979年春,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地方出版社,以出版文史古籍和学术著作为主。建社35年,我社立足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面向全国,以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学术出版为宗旨,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传承价值的文物古籍图书,高水平、高品位的学术著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三百余项,被海内外的读者誉为“文兴齐鲁,功在学林。”

《中国书法笔力分析》一书在许多方面填补了书法研究的空白。《笔力分析》一书于2010年12月出版,上市三个月入库图书全部售罄,全国各地图书市场都存在一定的缺口,我及时和张先生沟通,是否重印这本书?他说,这本书出版以后,收到了方方面面的反馈意见,决定在本书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出版修订本使之更趋完美。2012年9月张先生把修订稿交给了我,但是由于增补的篇幅过大,在内容上比《笔力分析》增加了40%还多,所以我们决定另出一本新书,即《中国书法比例详解》。2013年1月《笔力详解》隆重问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反馈。本书出版后我撰写了书评,发表在2013年3月的《全国新书目》上,6月24日发表在《藏书报》的书评版,新龙网也对本书进行了专题报道,当当、卓越等大型网络图书平台在最短的时间上市,本书1月份问世,在半年的时间里,营销中心两次提出了加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销售业绩在学术著作的出版和市场极其不景气的今天,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张伯荣先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创建了笔力分析理论,开辟了书法研究方面的新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是对书法界的重大贡献,笔力将对书法研习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先生思维敏捷,笔耕不辍,我期待他能有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成果问世。

田伯平:

此次活动得到了市文联新闻中心的大力支持,向徐倩女士表示感谢,从昨天就开始辛辛苦苦帮我们联系。还要感谢筹办这次研讨会的北京书协专职副秘书长贾伟先生,通州书协秘书长黄添喜先生。下面我们隆重有请通州区文联主席樊淑玲女士。

樊淑玲(通州区文联主席):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北京书协和通州书协联合举办的张伯荣老师《中国书法笔力分析》研讨会。今天是我到文联工作的两个月零三天,这是我到文联之后参加的第一个研讨会,我到文联工作的第一天收到的第一本书,就是我们张伯荣老师的《中国书法笔力分析》,是两个第一,非常高兴。在这儿也代表通州文联由衷地感谢北京书协,特别是要感谢田主席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对这个活动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也特别感谢媒体各位朋友,对活动的参与和大力支持,所以想说的第一句话是发自内心的感谢!

第二句话感谢我们张伯荣老师,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抽时间翻看了一下,觉得在张老师身上有一种精神,一种钻研的精神,一种探究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精神,所以我们也是对张老师的这种精神油然起敬。书法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热爱书法的人非常多,我有一对龙凤胞胎,我的孩子们五岁时,第一件事就让他们学书法,我觉得艺术的修养从哪里开始,特别是从小的培养,因为书法它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它可以跃然纸上。学书法,更多的是临帖,帖很多,但是具体告诉你如何用笔、用力的这方面的书还确实很少。所以由衷的感谢张老师,对中华书法艺术的传承找到了一种一定的依据,有章可循,少走弯路,多走捷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宝库。

想说的第三句话就是,我们中华艺术的瑰宝传承,特别是书法的传承还要靠我们媒体人,新闻人,帮助咱们来多做宣传。这是一个美的艺术,享受的艺术,提升人修养的艺术,也是大家热爱的艺术,过去人们就说家中无字画必是俗人家,所以现在大家一提起书法、绘画,特别感兴趣,都愿意家里挂幅字,营造的环境和氛围就不一样。最后再一次感谢北京书协,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感谢我们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还特意感谢专程从山东赶来的朋友们,谢谢大家。

田伯平:

感谢樊主席的讲话。樊主席不光事业有成,家庭兴旺,龙凤胎非常好。的确是,几年来通州区在文联的领导下,各个协会活动开展的非常好,尤其是书协,通州区书法家协会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展示,各项书法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方方面面取得了成绩,这与文联的支持,与通州书协的领导和驻会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隆重有请通州区书协主席张德金先生为我们即席发言。

张德金(通州书法家协会主席):

北京书协组织召开这样的研讨会,这实际上是对张伯荣先生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我们书协的鼓励和鞭策。这个研讨会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书法事业的发展,这两本书可能还不是尽善尽美,但是起码是起了一个好头,填补了这个方面的空白,所以这个事情我觉得对将来书法事业的发展应该说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再一个就是现在大家都感觉到书法方面很多人都存在一个浮躁的情绪,开专门的研讨会,你浮躁不起来,对克服书法界现在存在的一些弊端很有意义。

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我感到张伯荣先生有四个方面值得我学习,也值得下一步带领我们通州书协的会员们学习这几种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张先生岁数也这么大了,也退休好几年了,能有这么顽强地钻研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再一个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因为他平时也不声张,就是默默的、一步一个脚印。第三个就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工作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把抽象的概念变成非常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对于初学者也好,对书法界也好,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柴瑞林先生发言稿中提到,过去咱们都是玄乎又玄的说那种写书法的感受,用比喻、形容,但是真正按说的怎样去写就很不具体,没法操作,而张先生把这个具象化了,按着这个理论去做就能够把笔划写到位,所以这四个特点也是四种精神,值得我很好的学习。今天各位专家给予张伯荣先这两本书很高的评价,我们回去后先组织通州书协部分会员,逐步扩大好好学习这本书,也就是墙内开花让墙内香,我们那里先实践研习。再一次感谢北京书协。

田伯平:

我们德金主席就是一位干将,在他的率领下,还有通州书协的秘书长黄添喜,我们都叫他“老黄牛”,兢兢业业,“悠悠运河水,拳拳赤子心。”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州区的文化在樊主席的领导下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面有请媒体界《中国书法通讯》的乔柏梁先生。

乔柏梁(《中国书法通讯》责编):

我是《中国书法通讯报》的责任编辑,长期以来感受到我们的书法技法的问题。表面上看人们都在研究书法,而书法技法还不是那么学术化。很多人研究结构、书法历史,甚至研究书法家的诗词创作,唯独在技法方面,尤其是“笔力”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张伯荣老师把书寄给我以后,因为寄得比较晚,我就连夜攻读、恶补,还没有读完,但是感觉到写的非常精彩,把“笔力”这个问题提出来,是我们近三十年来书法发展的一个总结性的东西。把他自己在科学方面的成果和书法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也是我们新时期非常有力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笔力”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让人们重视。实际上我们看到古往今来的书法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笔力的体现,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那么好,为什么魏碑那么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们的力度很强,力度问题实际上是“笔力”问题的核心。

我已经编了三十年的书了,给您提一点小小的意见,笔力问题,我感觉像篆书的笔力包括李斯的《泰山封山刻石》,《峄山刻石》都是中锋圆笔,到了隶书就出现了侧锋方笔,那么相对笔速来讲就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笔速基本上都是匀速运动,到隶书时就是变速运动,到了唐楷就是中侧结合了。其实我感觉中侧结合比较明显的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开创了一个新体,他就是把侧锋加进去了,特别是他的《丧乱帖》是很典型的侧锋用笔。从唐太宗把王羲之标举出来以后,就是中侧互用。其实学王的路子,没有谁真正的笔笔中锋,笔笔中锋是写不成楷书、行书、草书的。张老师的书中把侧锋明确地标举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张老师把瘦金书也标举出来,而且他自己也大力的推崇瘦金书。从总结宋徽宗,从古法到今法,就像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用现代科学,用理性科学去分析,这是以往的人都没有做到的。如果张老师能把五体书法再纳入进来,再把书法史从古到今的,特别是古典的东西再深入一下,像何学森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书法典故的历史,可以更加清晰让我们感觉到往古来今的书法创作。还有一个请求您把书的电子版给我,我看看能否在我们的报上进行登载,这也是樊主席的意思,因为我们是以书法为核心的自家的机关报纸,在学术版里表现出来,我觉得很有必要。

田伯平:

感谢乔柏梁!今天的研讨会我个人感觉开的非常好,因为我在北京书协屈指一算已经12年了。我一直感觉北京书协就得是全国一流的书协,从哪个方面说北京都得是在第一个,后来真的是北京就是第一个。我记得中国书协召开“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我得了一个先进个人,当时宣读时“北京书协田伯平等22个先进个人”,所以我一直是这么认为也是这么做的。在林岫主席的直接领导和策划下,我们搞了一些活动,比如“国际书法双年展”,就是扎扎实实的在全国各省乃至全世界,我们这届邀请了24个国家,无论你到哪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澳门、香港,只要一提书法双年展,大家都知道,都特别熟悉,所以说我们北京书协真正做到了。“电视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我们现在再搞就是第七届,明后天我们就去邀请书画频道的董事局王平主席来着手策划“第七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所以说我们真正做到了首善之区的首善书法。但是还不够,刚才我一直在想,身在文联放眼全中国,我们这次书法笔力的研讨会,我个人认为在全国是第一个,也打开了中国书法走向笔力研究。

现在书法很乱,书法不知何处去,尤其是书法艺术是一个抽象的艺术,不像绘画是具象的,画一个桑葚图很像,质感、透视等等,有依据。而书法则没有依据,造成了现在有的胡写乱写,尤其是我们一些人退了休没事干拿起毛笔就写,底下一些随从说“你写的太好了”,他就不知所以然了,于是到处出报,搞得书法乌烟瘴气,我不怕得罪人,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中国的书法。我特推崇古贤,你得向他们学习。我也特别推崇书法的创新,“笔墨当随时代”。我觉得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我一直觉得我们跳动的21世纪,我们现在应该出现一个什么时代的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艺,元尚态”,我们尚什么?比如说“尚趣”,有人摇头说不行,实际上我们这些书法人,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在运河之畔出现了张伯荣,我们真的希望出现更多肩负着历史责任以及对书法热爱,对书法传承,呼唤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出现什么样的书法这样的人。宋四家“苏黄米蔡”,清朝我比较推崇赵之谦,近代到了沈尹默。艺术就是大浪淘沙,你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现在的有些书法,有的人写的龙飞凤舞,写的草书说实话我们都不认得,还得猜,所以一定要按照真正的草法去写。所以我们真应该举办一些书法笔力的研讨、间架结构的研讨,以及刚才有人提到了,对唐宋元明清书法笔力的研究,我们就是要给当今的一些人一些启示,让他们看看,有一些成年人写的还不如我们少年宫的少年儿童写的,我说这些是为了书法的进步,得罪一些人我也不怕。北京书协作为首善之区的书协就应该弘扬这些正气,也不是因循守旧,我们如果要真的办一个展览一进展厅,这是颜真卿,太像了,那是欧阳询,一点都不走样,那没必要,复印一下装裱展览,比你写的还像呢,一模一样属于一种悲哀,我们就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一直认为没有个性的艺术不称之为艺术,我们呼唤这种个性。但是个性由什么地方而产生?也不是胡涂乱抹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创作给人以美感的书法。研讨会打开了北京书协书法研讨的大门,以后我们还要继续举办研讨会,比如说我们中国书法的美与丑,我在新浪网做了一个现场直播,有网友现场提问,我最怕的问题就是回答“流行书风和现代派”,偏偏有人问,我觉得流行书风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作品就是流行书风,很受欢迎,所以喜欢就流行。我们现在就呼唤现在的流行书风,比如说笔力,有笔的力量,帖和碑的味道,我们到底是否临过,有创新的味道,如何创新,是在哪个方面,比如赵之谦的字,他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魏碑就是不一样,他的行书也不一样,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要继续举办这样的活动,到时希望各位大家继续支持,这种理论的研究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书法的前进,我觉得是有帮助的,我们一定要让我们传统的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她的青春,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谢谢!

 

(说明:本纪要系根据研讨会记录整理,按照7000字的要求将发言进行了浓缩,不周全之处请大家海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