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澳洲之行》之五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女作家-柴瑞林著)2013年07月18日

(2013-07-18 06:00:53)
标签:

文化

柴瑞林

代表作《深宅暗室》

 

今天是我们母子离开悉尼的日子,我们要到永儿就学的布里斯班大学去。.悉尼到布里斯班的火车记程需十几个小时,我们要坐的火车下午四时发动,我们上午十时就结了账,带着行李出来了。我们来到火车站附近的公园,一边观光一边记日记,等待进站的时间。

这里很好,树木成荫,青草茵茵。有无数的小鸟带着有蹼的脚片在草丛中觅食,其间有鸽子和黑咀鹳,它们在一起融洽相处。如果有人来撒食,它们会从四面八方速快地飞过来,扑落在布满食物的草坪之上。孩子们很多,蓝眼黄发白皮肤,十分可爱。他们在母亲的带领下,坐在或躺在草地上玩耍,高兴了跳跃起来,追着鸟儿叫喊。鸟儿们舍去进食,飞落到较远的地方,等孩子们去了,又噗噜噜飞回来贪婪地啄食。看来这里的鸟儿就怕小孩子们的恶作剧,它们却不怕大人们,大摇大摆在公园的道路之中,甚至不让路给行人,游人们会说:“看它们霸道不霸道”。这些鸟儿和乖巧可爱的孩子是公园里的灵性,如果没有他们,大概动感就不怎么多了。

公园里坐在条椅上的人并不多,人们来去匆匆在公园纵横分布的小道上。他们大概是居住在临近,也许要去上班,抑或去买东西,看得出来,时间对地球村的每一个人都很紧迫。

公园里树木的浓密叶子,在从海边刮过来的凉意十足的轻风之中沙沙作响,知了在草丛树冠上顿时齐鸣起来,又突然停顿下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演唱着它们一生中只学会的那支人类都听过的、但永远听不厌的歌曲。这是异国他乡的知了,却与我国的知了有同曲同工之妙,多么令人欣然啊!在悉尼这样的公园很多,只要你在外行走,无论东西南北都会遇到这样的好去处。悉尼像这样的好去处概不收费,来去从容,自享其乐

天公作美,今天风和日丽,温暖的阳光柔和地从树隙中投撒到长椅上、我们的脸上、身上,我们的心绪舒坦、自然、轻松、恬静。我们的眼球可以看看四周的一切不同于中国的人和景致,也可以展开纸笔,速快地记录下这一切。

时间已近午时,该是下班的时候了。人流渐渐稠密起来,一群群从我们身边走过,其中不乏一些携带小孩的青年夫妇。往往一家有二三个孩子,一边逗玩一边携手赶路。再小一些的推在小车上。小孩的腰里系着安全带,有的还在安恬的睡觉,作着和着海风的\ 美丽瑰迷的梦。

我看着无比美好的景致简直有点乐不思蜀,但永儿耐不住寂寞,去远处遛达。这时侯坐在远处的两位澳大利亚人向我招手,我笑着走过去,但我听不懂他们温和的讲话。我告诉他们我是CHINA人,他们高兴得扬起胳膊说:“也是,也是。”我们都用手势表达意思,都不住地点头。我多么希望永儿快点回来,能为我们翻译。永儿终于回来了,上前向他俩点头示谢,并向我翻译他们其中一个人的话语:“他说您是个漂亮的母亲,问您多大年龄。说他们想在这里拍片子,又说他们酒喝得有点多。”这位话多的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住地握住我的手点头,表示非常尊重之意。我不断地说谢谢,谢谢。

在永儿到来之前,两位年轻人要向我学习中国话。他们指指树木,跟着我呼出树木的名字;指指鸟儿,跟着我呼出鸟儿的名字。后来我主动指他们脚下的酒瓶、打火机等告诉他这几样东西的名称,他们笑着拍着手表示感谢。这个场面很有意思,我非常喜欢他们的耐心和热情。我热爱这里的环境,更热爱这里的人民。

我和永儿长了这么多见识,终于登上了开往布里斯班的火车。澳大利亚的火车和中国的火车有所不同:每一个座位前边都有一小桌,用时取下,不用,用小卡别在前排座位的背上,和飞机上的小桌相同,很方便。

火车发动后,已到一个小站,也有旅客上车,这么长时间了,还没见到工作人员查票。在这里听不到高声说话的声音,车厢里很安静。

火车驰骋在人烟稀少的旷野,重山峻岭,林木苍碧;偶儿有绿水一方,或长水如带,水无波无澜,平如滑镜。

每到铁路工作人员的所在地,才能看到少许屋宇、平台、条椅、稀稀少少的员工、零零星星的候车旅客。我心中暗想,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这深山野岭、林木蔽日的封闭地带,可能也是无聊至极,难怪我们看到他们的表情都古板呆滞,行动迟缓,好似这里的地球静止不动,他们不用热切向往,不用急追猛进,慢慢消耗他们的生命里程。

沿路我们也能看到山村里的民居,倒也小巧玲珑,别致奇趣。

列车渐行渐远,草原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展现。大片大片的草原上布满了明珠一般地水塘,牛马在悠闲地吃草,小牛崽不是附在妈妈身边学着吃草,就是仰头寻找妈妈身下圆滚滚充盈的乳房,尽情地吸吮。来不及细心观看火车早已驰过,接着的又是一个牧场,有时候会看到牧民小屋。在小屋附近看不到牧民走动,更看不到炊烟缭绕,牧民在哪里?不得而知。

外边的风景多么迷人,可天近黄昏,工作人员已经拉开窗帘,外边的风景变成我们的遐想。

原创《澳洲之行》之五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女作家-柴瑞林著)2013年07月18日

 

 

 原创《澳洲之行》之五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女作家-柴瑞林著)2013年07月18日 这是南国的盛夏,在澳大利亚过圣诞节

 

 

新的一天来临,无论我们如何贪婪地观赏途中美不胜收这的风景,布里斯班还是到了眼前,在兴奋之中走下火车时,迎面走来几个青年妇女,她们喜气洋洋送我们两颗奶糖,她们还热情地说着庆贺的话。永儿说他们渲染节日气氛,今日是圣诞节。我们打开“奶糖”一看,原来里边各装一小纸条,上面写着:why did the tomato blush? because it saw  the salad dressing.d ..翻译过来是:为什么西红柿会羞涩脸红?因为它看到了撒拉。我们说多有意思啊。还没来及说声谢谢,她们已经走远了。我们看到大街小巷布满了圣诞树,圣丹树上的花朵和随风轻飘的彩带,装点得使这一原本美丽的城市更加美丽。

我们一到布里斯班的菲里格斯大学,就有中国留学生问讯,桌上的电话铃连连震响。同学们(中国学生)相约,要去系主任朱明若教授家中共度佳节,并且也邀我同去。为此,我们一路心中火烧火燎,只怕迟到,脸都没来及洗,直往朱教授家中去。

和我们一同去的有七名中国留学生,他们是:邱五七(安徽人),戴正(江苏人),侯晓辉(西安人),罗海铭(广东人),王海清(青海人),仝振东(河北人),吴敬(安徽人),美(台湾人),还有邱五七的爱人,美的小孩子共十人。坐着朱教授为我们开来的小车前往。小车在转来转去的公路上飞速前进,我们在说说笑笑中来到了朱教授的大门外。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是大门外的一棵开满黄花的大树,站立在禄如地毯的草地上。草地上,落英一层,可爱极了;大门近处有一株鲜艳的黄花,花朵足有碗口大,瓣儿如小儿手掌大,十分可人;还有许多小蓝花开在墙根下,幽静恬美,渗人心脾。朱教授家一只油黑发亮的大狗,在大门后边的短墙前边摇着圆型的尾巴,在“热烈”迎接我们。它看我们快进门了,高兴得跳跃不止。

朱教授穿着做饭的围裙,从百忙中抽出身来迎接我们。寒暄之后,我们沿着一条窄窄的草路进入院内的楼房。这时,那条好客而可爱的黑狗早已跟着过来,挨个嗅着我们的手或衣襟,朱教授指着它对我们笑着说:“它就是那样!”

进了客厅,大家尚未坐定,朱教授指着一株新买来的绿色圣诞树说:“就等你们来装点它哩。”又指指树下的小摆件,彩色小球,一堆彩带,说:“这些任务就交给你们了。”学生们齐声热烈地响应着,但并不立时“工作”,而一窝风似的,叫着笑着朝楼下的草坪跑过去,一拐弯到了一个小港口,那里有码头有桥。吊桥被他们踩得摇摆不定,这一小港口的吊桥悬浮在河水之上。朱教授跟过来给大家说:“这河名为布里斯班河,流过谁家门口的一段就属谁家的。我们原来有气艇,太麻烦了,卖了”。“这里有螃蟹,”她特意看定站在她身边的我,指着河边上的一绺淤泥说。我们细细看去,真的有一些金黄色的蟹铗,还有许多园园的小窟窿。有同学说,只要有窟窿,就有蟹。尔后,朱教授让大家在这里玩,自己先回去为圣诞晚宴忙活去了。

那只迎接过我们的大黑狗始终陪伴我们身边。原来另外还有一只大黑狗在院子的角落里卧着,终于耐不住寂寞也过来了。两只狗在我们之中穿来穿去,几个女孩子抚摩着它们嬉戏逗乐。

大家乐着,看着河流上不断飞过来的游艇惹得黑狗们又跳又叫,早把朱教授分配的任务忘到九霄云外了。

后来,百忙之中抽出身来的男主人来到我们中间。

朱教授的丈夫是美籍人,早年,随朱教授在台湾生活多年,后来双双来到澳大利亚工作,能顺利说中国话。六十多岁的他好客温和,使我们一点不觉得拘束。

他说1944年40多万买下这套房子,四年涨了9倍。因有这海洋河从院坝流过才买了这地方,现在涨价也因为这河流。这里气候好,世界各地的人都找机会来定居,中国留学生80 年代来定居的很多。朱教授的丈夫大伟这么一说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仔细观看这所美丽的住所。朱教授的住所外观是中国别墅的建筑风格,形状别致可爱。旁边有车房。车房的顶上和二楼的后门相通,车房的顶就成为一个被护栏围着的平台,在台上可以观光。在我们到来之前,早已并排安置着两张大桌子,周围摆了许多塑料靠椅。二楼左边的房屋是客厅,里面有钢琴和摆满中外书籍的书橱。偌大的客厅另一部分摆着一圈沙发,电视机旁边是绿色的圣诞树。

圣诞树旁边的不锈钢架子上挂着三只“收礼”的圣袜。屋的一旁是卧室、卫生间、灶房和餐厅。本来的阳台摆上了大大小小的桌子,桌上摆了许多吃食:沙拉、长条面包、水果、三明治。院子相接处有一条由高大的白桦树为门拄的、通往码头的、布满青草的小路。小路不长,步过一洼形草坡,才能踏上码头。再有的就是所有的能栽树的地方,全是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花树,有白色、红色、紫色、兰色等,落英遍地,香气溢溢。我们被围在中间,我觉得大家已成了蓬莱仙子。啊,美丽的地球村,神奇的夏日人间仙岛。

这里是绿色的世界,居民们的屋舍在大树林的梢部只能稍见“顶点”。到了我们围坐在平台上吃圣餐的时候,夜色已朦胧,对面成为无尽的苍色。那里灯光辉煌,繁如天上星辰,才悟到那苍绿的界宇有多少民居隐掩在其中,河面上的汽艇来自那里。

等圣火放进餐桌之下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天上布着一些深色的云彩,从空隙中可以看到一些星星,人们边吃饭边辨认星星的位置和名称。月亮从云隙中全盘脱出,是因为海与河的原因,还是因为它在白色的澳洲人民面前要改变得白嫩一些,才好“做人”,不被歧视而十分淡白,我觉得有一份愁惨在月亮上。现在是农历十一月中,月是圆的,但无光泽,我相信中国人的心腹之言:“月是故乡明”。

我们在“圣火”光辉之中相互祝酒,品尝圣餐,谈着方方面面的事请。当然,大多是大伟谈他在台湾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在台湾生活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他们的儿子大伟撒尔在台湾入幼儿园、小学,学会了台湾人说的大陆普通话。朱若明教授(生于中国广东,长于香港)一会儿用中国话,一会儿用英语把丈夫的话解释一下。大伟说话时态度温和,谦虚平稳,朱教授用十分柔美的目光注视着他,我们大伙的目光都投注在他们夫妻的脸上,不住地点头应和。这时候,他们的儿子大伟撒尔就坐在我们中间,他是个还未找到职业的青年。

大伟撒尔一头黑发披在背后,非常靓丽潇洒,就这一点也值得朱教授“自豪”,他是龙的传人,更为可心的是大伟撒尔也有中国人的黄色肌肤。大伟撒尔体态伟岸,沉稳持重,那双既像中国人母亲、又像美国人父亲的眼睛,充满了自信和热情。大伟撒尔不苟言笑,别人说话,多是脉脉含情地注视着。在我们到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伟撒尔一直在灶房里给我们作吃的东西。比如在微波炉蒸好蛋糕;在煤气灶上帮母亲蒸出了一只好大的,腔内填满大米饭的火鸡;切拌好萨拉、摆出三明治、鸡血糕等等。等到开宴时才悄悄走过来,陪坐在我们身边。我们中间一位女留学生问大伟撒尔找不找中国女孩作爱人,大伟撒尔认真地说:“无论她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并不重要,主要看她是谁。”意思是只要人好就准。这时候朱教授问大家:“谁会为他作媒?”大伟撒尔认真的目光观看着每一位中国留学生的表情,他很失望。看得出来,他想找对象的心情很迫切。想得出来,没有工作的大龄青年,终日无所事事,能不寂寞吗!

我暗暗祝愿中国人的外孙早日找到工作,早日喜迎婵娟。如他说的中国的或美国的“谁”。当我再次看到白皮肤黄头发的大伟,黑头发黄皮肤的朱教授期待的目光,心中默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祝福大伟撒尔的心思更加热切。

大家吃着,又聊起许多美国的、中国的、澳洲的事情。留学生一会和大伟说英语,一会儿和朱教授说中文,我听到的事情也就不完整了,但我能坐在澳洲的布里斯班河岸边,和中国留学生一起同大伟一家共进圣宴,也是生平体验澳洲风土人情难得的好机会,真的,由衷的开心。

时间在我们欢笑声中轻轻地滑过去了许多。我和留学生赶到这里时近4个小时,现在已近10时,院子四周早已笼罩在夜色之中。几棵参天的,脱皮的白桦树不是粗壮非常,应该早都辨不出它们的枝枝杈杈。天上的星星基本看不到了,而云彩更为深暗,这也许是海边夜空的特点。无情懒怠的月亮躲进云间,我们只好借助屋内透过玻璃的灯光,借助餐桌下的圣火,继续着这一隆重的活动。在热烈的谈笑声中,把各自盘子的吃食都吃光了。留学生又去拿了,他们象在自己家中一样很自在。主人们比大家吃得快,意思是说我们带头了,你们还不快点。他们早去添饭,不声不响地吃起来。他们不给人们盘里夹吃的菜肴,我觉得这钟习惯很好。

无论怎么说学生们在饭前装点了那棵圣诞树。这棵圣诞树被学生们搞得零乱不堪,可主人不停地说:“很好,很好!”既然主人这么“恩准”,也就交差了。接着我们就要搞活动了。

庆祝活动由圣诞老人赐礼物开始。

圣诞树下有许多礼物、包儿什么的堆放着,是“圣诞老人”早给大家准备的。朱教授庄重地戴起来圣诞帽,把几个盒子打开,让我们去拿。我们每俩人拿到的是由晶纸包着的长圆型东西,我们从两头拉开,是一写着笑话的纸条,两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我们看到的是“袋鼠为什么跑?是它发疯了。”另外随带四个小彩画片,背面带着胶,人们互相粘贴在胸前。我的胸前早被几位学生贴上了片,我把自己发现的贴在了下边。后来,我把这些片偷偷揭下来,粘贴在我的随记本里,要把它带回中国。

接下来是大家在圣诞树下热情依依地合影。再接下来是由朱教授给大家分赠礼物。上面写有受赠者的名字。第一名获得礼物者是我,我连忙接过朱教授手中的礼品致谢。接着,朱教授递给我一小包,让我赠给他的丈夫大伟。大伟打开包,我看清楚了,是我的长篇小说《深宅暗室》,大伟朝着我抱起拳头点头礼拜,表情真诚而感动。留学生得到的礼物都是大红色体恤,他们连忙穿在上,我们又在一起合影。欢笑声充满屋子,场面十分热烈。

活动结束,回去的路上,我还想到大伟接到我的书时那么激动,不仅抱歉。因为我在永儿送书之前,已在上面签了字:朱弱明女士雅正。另一本也签上朱若明的名字,这是我的疏乎,也是永儿的粗心。不过,有朱若命教授在中间,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友谊。但愿如此。明天是圣诞节的正日全国上下都要放假,其重视,如中国过春节。

 

 原创《澳洲之行》之五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女作家-柴瑞林著)2013年07月18日

 

 人生应记住的16句话

原创《澳洲之行》之五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女作家-柴瑞林著)2013年07月18日

 

 

 

 

[转载]听春消息 <wbr><wbr>吾山吾茶--古树头采

 

 

原创《澳洲之行》之五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女作家-柴瑞林著)2013年07月18日
吉顺大叔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2016-06-21 19:06:17 [回复] [删除]
文字与艺术的称重不是用秤,而是用审美的眼光和鉴赏的尺度!
好多细节是无法现场笔录的!完全依靠记忆再现重组!作家观察细致入微!所见所闻入脑入心!记叙犹如记忆画,是回顾性的描摹,比现场写生还要难,比综合笔录更伤神!但作家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自然清新,饱含真情!没有任何拼凑虚拟,搜索枯肠的痕迹!文笔格调高雅,语句韵味新颖!读者品赏美文,就像咀嚼一顿丰盛的珍馐美馔!有如聆听从未听到过的天籁之音,恰似观赏从未看到过的奇妙锦绘!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散文范本!游记嘉文!
优美的散文!诱人的游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