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曹操《度关山》译文鉴赏
(2016-02-04 07:49:50)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原文 度关山〔1〕
天地间,人为贵。
於铄贤圣〔7〕,总统邦域〔8〕。
封建五爵〔9〕,井田刑狱〔10〕。
有燔丹书〔11〕,无普赦赎〔12〕。
皋陶甫侯〔13〕,何有失职?
劳民为君〔16〕,役赋其力〔17〕。
〔8〕总统:全面管辖。邦域:国家。
〔9〕封建:分封诸侯,使之建立国家,即周代初年实行的分封制。五爵:授予诸侯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11〕燔:焚烧。丹书:用红颜色书写犯人罪行的记录。
〔18〕舜:虞舜,传说中的古代贤明帝王。
〔20〕唐尧:传说中的古代贤明帝王。
〔22〕伯夷:殷末孤竹君之长子。孤竹君死后,与其弟互相让国。
〔23〕厉俗:倡导廉洁的风俗。厉:同“砺”劝勉。
〔24〕侈恶:奢侈的罪恶。
〔25〕共德:大家都应该遵守的道德。
〔27〕讼曲:争议是非曲直。
〔29〕疏者为戚:关系疏远者亦可成为亲近之人。
【翻译】一
诗的大意是:世界上,人最宝贵。设置君主管理百姓,树立了一整套制度。君主的统治,应四通八达遍及四面八方。对官吏要赏罚严明,让老百姓繁殖生息。贤明的君主,统辖全国。按照等级分封各级官员,建立一套农耕和刑法制度。对一般犯人可以烧掉他们的名册,但不能对一切犯罪滥赦滥赎。古代的刑狱官皋陶和甫侯,都能严格执法何曾疏忽职守!可惜到了后来,改变了以前的制度和法律,君主滥用民力追求享受,赋税和劳役使老百姓难以承受。舜漆了自己的食器,引起了十多个部落的反叛。这就比不上唐尧,他盖房子的椽木就不经任何雕琢。人们所以赞叹伯夷,是为了激励大家养成俭朴的风气。奢侈浪费是最大的罪恶,俭朴节约才是人人尊崇的道德。如果人们都能像许由那样谦让,天下哪里还有人争讼曲直?人们相互敬爱上下一致,即使疏远的人也能变得亲近起来。
【翻译】二
天地之间,人是贵于万物。
立君统治百姓,制定法律准则。
留下轮痕马迹,巡视东西南北。
罢斥邪恶,提拔忠良,
使百姓休养生息。
啊!贤 明的圣君,统治全国疆域。
分封诸侯分五等,设立井田刑狱。
可以烧掉奴隶的卖身契,但不能实行普通的赦赎。
执法严峻的皋陶、甫侯,哪里有什么失职?
可叹后世君王,改变制度法律。
奴役百姓为一人,横征暴敛费民力。
舜漆食器将奢侈,诸侯叛离有十国。
不如唐尧尚节俭,栎木作椽无雕饰。
世人赞美伯夷,是为提倡廉洁的风俗。
奢侈是最大的罪过,节俭是共同的美德。
都像许由那样推让,还打什么官司、辨什么曲直。
如果实行兼爱尚同,疏远的会变成亲戚。
【赏析】
《度关山》内容讲的是执政者要勤俭、爱民、守法。曹操用法严峻,有犯必纠,这是一种法家精神,他反对滥用刑罚,提出要依法而行。曹操提倡节俭,《魏书》记载曹操“不好华丽,后宫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俭为共德”是作者极力提倡的。
诗从“人为贵”入笔,表达了诗人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思想,诗人并写两面,一是从“立君牧民”写起,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怎样才能纠正“侈恶之大”呢?诗人主张“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通过言语,可见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打乱,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经过数次征战后,天下局势渐趋三足鼎力之势,魏蜀吴三大势力之间仍争斗不断。从政治上看,魏蜀吴三大势力领袖均未称帝,当时天下还是奉行汉朝统治,汉献帝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曹操此时权倾朝野,是汉王朝的实际权力拥有者。
曹操生性节俭,崇尚朴素,不喜欢用色彩华丽的被子,但求能御寒取暧。帐子破了,修补一下,继续用,一点也不铺饰豪华。曹操的家人都不着锦装绣服,侍御之人不穿双彩的鞋,都保持着朴素的作风。曹操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吝啬,更谈不上因为穷。曹操掌一朝军政大权,"封兼四县,食户三万","穷"是与他挂不上边的。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豪爽慷慨,度量宏大。史书记载,曹操每攻下一座城池,缴获的战利品都赏赐给手下的有功之臣,所谓"功劳宜赏,不吝千金。"别人进贡来的礼品,他也拿出来与僚属分享。这些举措固然有笼络人心的一面,但也真实反映了曹操对金钱和荣华富贵的不屑。这也正是曹操的杰出之处。古云:"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只有克制自己的物欲,在品德上加强自律,才能不使自己的心志流宕往返。曹操作为一个胸怀韬略的军事家,又兼备这样博大的胸襟,这样杰出的人物在事业上怎么可能不成功呢!由于种种原因,曹操没有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夙愿,但他也刈灭了群雄,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生前亲自耕种籍田,死后的丧葬也是从俭办理。《三国志》载,曹操临终前留下遗言:"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戊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又安排自己的寿衣数量仅四箧。统一了半壁河山的曹操,葬事俭朴如此,即使千年之后,犹令人感奋不已!古代帝王将相历来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资修筑陵墓,以表"厚葬以明孝。"从西周前的木椁墓葬到垒土为坟、砖石墓,到东汉时,墓葬已发展到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地下宫殿了。曹操遗言中说其丧葬"未得遵古也",也就是主张不要从俗。曹操的墓葬中虽没有金银玉器充填棺椁,但他的丧葬在将相丧葬史上也不失为突出的一个例子。
也许有人认为并不能就此认为曹操崇尚节俭,证据何在?曹操讨伐袁术的原因,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也可探知一二。曹操讨伐袁术的借口就是因为袁术"衣被皆为天子之制",又"僭号于九江。"灭袁术后,曹操已用重兵,况且曹操又"性不信天命之事,"于是就有人怀疑曹操将用兵反叛,僭履至尊。曹操为了释疑,当以袁术为戒,外尚节俭,实非本性。其实,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但从曹操对待属下的赏罚分明上显见他的不屑金钱的品性,而且在他的遗嘱中也表达了他俭葬的原因是"天下尚未安定,"人民贫乏,所以要部属各安其职,继续发展生产,实现统一中国的夙愿。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曹操的浓厚忧国意识。史家赞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实不为过!
曹操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花脸奸臣,祸源首推《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了标榜"皇统",不惜歪曲史实,贬曹扬刘,以曹衬刘。当然,这也是封建时代广大百姓的封建意识的反映。假如曹操与罗贯中能同处当代,曹操上诉罗贯中"侵害名誉",那么他一定能赢这场官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