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名词解释
(2013-07-21 10:34:42)
标签:
校园 |
分类: 考研 |
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探测仪器来接受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和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传感器:也叫敏感期或探测器,它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性能制约整个遥感技术的能力。
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前者是探测器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受信息。后者是被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
光机扫面成像系统:又称“物面”扫面系统,利用平台的行进及旋转扫描镜对与平台行进的垂直方向的地面进行扫面,获得二维遥感数据。
推扫式传感器:又称“像面”扫面系统,用广角光学系统,在整个视域内成像,它所记录的多光谱图像数据时沿着飞行方向的条幅。
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是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真实孔径雷达:以实际孔径天线进行工作的侧视雷达,称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要提高这种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只有加大天线孔径、缩短探测距离和工作波长。
侧视雷达(Side Looking Radar)的天线不是安装在遥感平台的正下方,而是与遥感平台的运动方向形成角度,朝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安装,向侧下方发射微波,接受回波信号的。
干涉雷达:指采用干涉测量技术的合成孔径雷达。
极化雷达:指在极短的间隔中发射H、V极化波脉冲,并同时接收H、V回波德雷达
透视收缩:雷达图像上的地面斜坡被明显缩短的现象。
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内,这个角度就成为瞬时视场角。
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的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在像片上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像点位移。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高光谱遥感:高分辨率遥感,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成像光谱仪:是在特定光谱域以高光谱分辨率同时获得连续的地物光谱图像,绘制地图光谱图像的仪器。
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增强型专题制图仪,是TM的增强型,是具8个波 段的扫描式成像仪器
星下点:卫星与地心连线经过地球表面的点为星下点。
升交点与降交点:卫星轨道由北向南(下行)穿过赤道平面的星下点为降交点,反之由南向北(上行)穿过赤道平面的星下点为升交点。
近极地轨道:卫星星下点进入南北极圈内的卫星轨道为近极地轨道。
近极地卫星:当卫星轨道面与地轴接近重合时,称为极轨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高度36000KM左右,绕地球一周需24小时,卫星公转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
静止卫星:即地球同步卫星,轨道高度36000KM左右,绕地球一周需24小时,卫星公转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相对于地球似乎固定于高空某一点。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在轨道平面的移动与太阳在黄道上的移动保持同步的轨道。
陆地卫星:又称地球资源卫星,用于陆地资源和环境探测的卫星。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称为遥感平台,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遥感技术系统: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
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物体对任一波长的发射和吸收本领成正比,比值与物体的性质无关,只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
普朗克热辐射定律: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波粒二象性:电磁波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连续的波动性和不连续的粒子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光电效应: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 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
频率:单位时间中通过某一给定点的波峰数目。
偏振:是横波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
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电磁辐射:指电磁辐射源,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送能量。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波长或频率依顺序划分成波段,排列成谱即为电磁波谱。
漫反射: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
地物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地物波谱反射率随波长而改变的特性称之为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地物反射波谱特性曲线: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以波长为横波,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多普勒效应:指有观察者和辐射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电磁发射频率和回波频率的变化。
大气闪烁: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抖动现象。
体散射:指在介质内部产生的散射,为经多路径散射后所产生的总有效散射。
后向散射:对于粗糙表面,入射能量与表面作用后,再辐射而射向各个方向成为散射场,其中沿着与入射方向相反方向的散射称为后向散射。
瑞利散射:是指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米氏散射:是指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无选择性散射:是指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的直径远大于入射波长时发生无选择性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散射和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波段的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透过率很小或根本无法通过,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黑体:指一个完全的辐射吸收和辐射发射体,即在任何温度下,对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都能 够完全吸收,同时能够在热力学定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热能变成辐射能的理想辐射体。
灰体:发射率与波长无关,且小于1的物体称为灰体。
选择性辐射体:
比辐射率:又称发射率,即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s(T, 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b(T, λ)的比值。
辐射定标: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的方法,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标准辐射值。
程辐射:遥感传感器中接收到的入射光中,除了在视场内地表反射光和地面热辐射外,大气的散射与自身辐射的光也进入传感器,这部分的光能量称作程辐射。程辐射是背景噪声的主要来源。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量。
辐射亮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辐射传输方程:是指辐射源经大气层到达传感器的过程中电磁波能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辐射畸变: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亮度系数:在相同的照度条件下,物体表面的亮度与绝对白体理想表面的亮度之比。
亮度温度:指红外辐射计把所接收到的来自地物热辐射能量转换而来的,与该地物有着同样辐射量的相应黑体的温度。
分辨率:在图像上显示有差别,并能加以区分的两物体间的最小间距。
空间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地面分辨率: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谱分辨率:又称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的间隔。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方位分辨率: 指沿一条航向可以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灰度分辨率: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
构像方程: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大地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
中心投影:就是空间任意点或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影到一平面(投影平面) 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
正射投影:投影面平行于地面、投影线垂直于地面(S于无穷远处)的投影。实际上的正射投影——二次投影,即将起伏地面正射投影于一个基准平面上,再进行中心投影,且投影面与基准面平行。
影像(几何)变形:各种原因造成的几何位置变化。
几何校正:针对几何畸变进行的误差校正称几何校正。
大气校正:入射到传感器的电磁波能量除了地物本身的辐射以外还有大气引起的散射光,消除这些影响的处理过程称为大气校正。
校正的方法有:利用辐射方程进行大气校正;利用地面实况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利用辅助数据进行大气校正。
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遥感影像信息融合:是将多源遥感数据在统一地理坐标系中,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一组新的信息或合成图像的过程。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出去波段间的多余信息,将多波段的图像信息压缩到比原波段更有效的少数几个转换波段的方法。
空间滤波: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领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
低通滤波:用滤波的方法将频率域中一定范围的高频成份滤掉,而保留其低频成份,以达到平滑图像的目的。
高通滤波:它与低通滤波相反,保留频率域中的高频成份,而让低频成份滤掉,加强了图像的边缘和灰度变化突出部分,以达到图像锐化的目的。
小波变换:是一种非线性数学变换,具有变焦性、信息保持性和小波基选择的灵活性等优点。
遥感图像镶嵌:当研究的区域超出单幅遥感图像说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起来形成一幅或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这个过程就是图像镶嵌。
图像复原:针对图像退化的原因进行的误差校正。
图像判读(解译):对遥感图像上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最终达到识别目标或现象的目的。
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具体反映和识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
图像增强:通过一定的技术,使得遥感数字图像的目视效果更好,有用信息更加突出,有利于判读或作进一步处理。
方法有:对比度转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直方图:是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个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频率的分布图。
直方图均衡化:是广泛应用的非线性拉伸方法,这种算法根据原图像各亮度值出现的频率,是输出图像中亮度都有相同的频率。
密度分割:与直方图均衡化类似,是将原始图像的灰度值分成等间隔的离散灰度级。
感光度S:即感光速度,指胶片感受光快慢程度的指标,反映了胶片对光线作用的灵敏度, 它是确定曝光时间的重要依据。
立体观察:
立体像对:同一天内两颗不同卫星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探测同一区域所获取的数据。
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分类法,即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
非监督分类:又称聚类分析或点群分析,即在多光谱图像中搜寻、定义其自然相似光谱集群组的过程。
最大似然分类:是经常使用的监督分类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求出每个象素对于各类别的归属概率,把该象素分到归属概率最大的类别中去的方法。
混合像元:遥感图像像元记录的是探测单元的瞬时视场角所对应的地面范围内的目标的辐射能量的总和。如果探测单元的瞬时视场角所对应的地面范围包含了多类不同性质的目标,则该像元记录的是多类不同性质的地面目标的辐射能量的总和,这样的像元称为混合像元。
色调:颜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加色法彩色合成:根据假设法原理,制作成各种合成器,选用不同波段的正片或是负片组合,进行彩色合成,叫加色法彩色合成。
减色法彩色合成:利用减色法原理,是白光经过多种乳剂或染料等,而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合成彩色是减色法彩色合成。
真彩色合成图像:真彩色图像上影像的颜色与地物颜色基本一致,利用数字技术合成真彩色图像时,是把红色波段的影像作物合成图像中的红色分量,把绿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绿色分量、把蓝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的蓝色分量进行合成的结果。用地物基本相同的颜色表示地物,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便于目视识别。
假彩色合成图像:假彩色图像是指图像上影像的色调与实际地物色调不一致的图像。如彩色红外合成图像,他是在彩色合成时,把近红外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的红色分量、把红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绿色分量、把绿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蓝色分量进行合成的结果。
彩色红外像片:彩红外胶片的三层感光乳胶中,以感红外光层代替了天然彩色胶片的感蓝光层,因此,片基以上的依次为感红层、感绿层、感红外层。
数字地形模型:简称DTM,是用一系列地面点空间坐标值(x,y,z)描述地表形态的一种方式。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支。
遥感信息模型:
数字影像: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遥感制图:是指通过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增强与几何纠正,并加以识别、分类和制图的过程。
遥感影像地图: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地学相关分析:充分认识地物之间及地物与遥感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相关性,在遥感图像上寻找目标识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分析提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
趋肤深度:是指雷达信号功率从介质表面衰减到1/e倍时的深度(或降至37%的深度).趋夫深度提供了一种指示雷达信号随着物质穿透能力变换的方法.
植被指数:对于复杂的植被遥感,仅用个别波段和多个单波段数据分析对比来提取植被信息是相当局限的。因而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主要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和估算植被生物量。
边缘检测:是通过有方向性的差值技术增强图像中的边缘,它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比较每个像元和其指定方向上邻近像元的亮度值,产生一个亮度差值的新图像。
热惯量:是物体阻止其自身热量变化的物理量。
亮度湿度:
灰度波谱:
独立变量:
纹理特征:
色度空间:
热红外遥感: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
控制点:
反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