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湿邪不除,腹泻不止!艾灸这2穴,有助补益脾胃,升阳祛湿

(2024-12-18 14:56:33)
标签:

艾条

健康

养生

中医

湿邪

分类: 艾灸祛常病


为什么会拉肚子,没搞清楚别乱吃药!


同样是拉肚子,原因大不同!


很多人为了止住腹泻,盲目地吃药,但在中医的角度,腹泻其实也是身体的一种排病反应。


我们需要帮助身体把里面的垃圾排出来,病才会真的好,一味的堵住它,邪气不出去,身体还是会反复生病。


湿邪不除,腹泻不止!艾灸这2穴,有助补益脾胃,升阳祛湿


那中医是怎么解决这个病毒引起的腹泻呢?


在中医里并没有病毒的概念,但从症状来看,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以腹泻为主,归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


最初古人认为,「泄者」为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有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后因两者多一同发病,故统称为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记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即泄泻,与脾胃关系密切。中医里,脾胃为仓廪之官");">,中焦升降之枢纽,一旦脾胃亏虚,则气机升降不利,清阳无以鼓舞,进而影响大小肠传化,清浊不分,便会出现腹泻的情况。


湿邪不除,腹泻不止!艾灸这2穴,有助补益脾胃,升阳祛湿


但要注意,脾胃运化失常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均可影响脾胃功能。


今天就给大家来讲讲,其中3种常见分型:


寒湿泄泻");">


一般是由于过食生冷食物,或者不注意保暖导致中焦受寒。


尤其初春时期,春主木,风邪盛行,此时人体毛孔从冬天的闭合状态开始舒张,春风容易夹寒、夹湿长驱直入身体。又因脾喜温燥,恶寒湿,所以「春捂」不能忘,特别是注意腹部保暖。


寒湿型泄泻多表现为:

大便清稀,或者像拉水一样

腹痛,肠子蠕动时咕噜声响明显

胃脘部发闷、发胀,没有吃东西的欲望

舌苔偏白,并有黏糊糊的感觉,脉濡缓


湿邪不除,腹泻不止!艾灸这2穴,有助补益脾胃,升阳祛湿


这种情况下,调理思路以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为主。


中成药可以选择「藿香正气丸」,该方剂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有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


其中藿香辛温发表,能解表散寒,同时气味芳香,还能醒脾祛湿;紫苏、白芷也是辛温发散的,可以帮助藿香继续发散,同时升清阳燥湿。


接着,厚朴、大腹皮可以行气燥湿,消胀除满;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均可健脾祛湿;桔梗宣肺以化湿。


湿热泄泻


大多与饮食习惯有关,比如暴饮暴食后,食物难以消化,堆积在脾胃;或吃了太多肥肉、糯米、油炸食品、甜食等,阻碍脾胃运化(甘多伤脾),最后都会导致湿浊内生,湿热内蕴。


湿热之邪,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湿邪不除,腹泻不止!艾灸这2穴,有助补益脾胃,升阳祛湿


湿热型泄泻多表现为:

大便黄褐色,气味恶臭,肛门有灼热感

腹痛,发病时感觉急迫,解后不爽

身体发热,口渴

小便黄短

舌苔黄腻


调理思路是既要清热,又要利湿。


《伤寒论》");">中就有记载「葛根黄芩黄连汤」为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方中重用葛根发表解肌,升发脾胃清阳;黄芩、黄连,苦寒,清肠胃之热邪;甘草,甘缓和中,并且能避免凉药损伤脾胃。


脾虚泄泻


这类泄泻的人,平时身体就比较虚弱,或者久病后元气不足,或急性泄泻没有处理好,拉久了脾就虚了。


脾虚型泄泻多表现为:

大便时溏时泻,伴有不消化的食物;

一吃油腻食物,大便次数增多;

食欲不佳,食后脘闷不舒;

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脉细弱


调理思路是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为主,可以考虑用到中成药「参苓白术散」。


方子里面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用来补脾气;莲子、山药甘平,既可以补脾,又可以固涩,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帮助利湿;砂仁、桔梗帮助行气化滞。


*注意:上述药方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使用


灸2个穴位,湿除泻自止


但是腹泻往往来势汹汹,很多时候可能都来不及准备药物,就已经拉了很多次了,甚至在马桶上起不来。


这时候,艾灸也能发挥很好的调理作用,而且比起用药更安全,也更便捷。


《医宗必读》记载「无湿不成泻」,而艾草为纯阳之品,用灸法可以很好地温通经络、燥脾温胃,以散体内阴湿之邪。


推荐穴位有:天枢穴、会阳穴。


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同时也是大肠经的募穴。


它就像一个中间枢纽站,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就是在这里分清泌浊,向上(肺、胃)输送清气,向下(肠道)排走浊物。


所以艾灸此穴,可以帮助补益胃肠虚损,并且加强分清泌浊的能力,从而减轻拉肚子的情况。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会阳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又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所以它是一个可以补充阳气的穴位,从而发散水湿。


定位:位于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


湿邪不除,腹泻不止!艾灸这2穴,有助补益脾胃,升阳祛湿


艾灸方法:先悬灸肚脐两侧天枢穴,再灸尾骨两侧会阳穴,各穴灸10分钟。如果操作不便,可以使用艾灸盒辅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