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定要灸这四个穴位,把余毒扫出体外

标签:
艾条养生中医健康 |
分类: 艾灸祛常病 |
当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冬天阳气不足。
此时艾灸可以通过艾草燃烧时产生的热力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此时艾灸可以取穴:风池穴、委中穴");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足三里穴、涌泉穴。
灸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通经活络。
灸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左右腿各一。
功效:通和经络,凉血止血。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灸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左右腿各一穴。
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秋季分期艾灸养生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以分初秋、仲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湿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
养生以清热祛湿,滋阴润燥为主。
建议:初秋时居家调理选穴主要以肺俞、脾俞");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大肠俞、阴陵泉、太溪为主。
食疗建议:初秋包括立秋、处暑两个节气,因气温还是较为炎热、多雨,应以“清补”为主,多吃一些健脾、利湿、清热、祛暑的食物。
仲秋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
仲秋养生以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
建议:仲秋时居家调理选穴主要以肺俞、脾俞、膏肓、照海、太溪为主。
食疗建议:仲秋包括白露、秋分两节气,这段时间雨水渐少,树木干枯,人体常出现“燥、干”,因此这时应以“养阴润燥”为主。
晚秋防燥又防寒,情绪要乐观!
晚秋养生要防燥防寒,润肺疏肝。
建议:晚秋时居家调理选穴主要以: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关元等为主。
食疗建议:晚秋包括寒露、霜降两节气,此时阴气日盛,应从饮食上注意增强人体的抗寒、防燥能力。
配合艾灸,人们在饮食和精神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精神调养
进入秋季后,人体也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在夏季潜伏的症状也会出现,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2、咽津养生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身心。李时珍也说过:“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
《本草纲目》");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中说,“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长留,眼明耳灵。”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
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记载有处暑七月中坐功:每日丑寅(1点到5点)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